文/劉娟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機動車數量增長迅速,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機動車數量增長速度更是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機動車保有量由90年代初的20萬輛迅速增長為2010年的248.8萬輛,近10年汽車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
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加給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碳氫化合物(HC)以及細小顆粒物,已經成為直接影響城市乃至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物,有效控制機動車排放污染已經成為目前大氣污染控制的重中之重。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機動車排放一氧化碳(CO)4 080.4萬噸,碳氫化合物(HC)487.2萬噸,氮氧化物 (NOx)599.4萬噸,顆粒物(PM)59.8萬噸。其中,占汽車保有量20.2%的“黃標車”(高污染排放車輛的簡稱),其CO、HC、NOx和PM排放量分別占機動車排放總量的59.3%、64.2%、70.4%和91.1%。
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給城市大氣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為控制機動車污染,全國各地均采取措施治理。上海市在過去10年間,相繼四輪提前實施國家新車排放標準,2009年11月提前實施國家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后,新車排放污染物相比國III標準車輛降低約50%~80%。隨著機動車及其他大氣污染源防治控制措施的有效實施和推進,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現改善趨勢,2003年~2011年連續8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超過85%,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優良率連續3年超過90%。
盡管如此,機動車數量攀升增加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同時導致道路車流量增大,車輛道路交通環境變差。上海市城區道路車流密集、交通時常擁堵,市中心道路交通污染嚴重,由此帶來交通環境污染頻發,主要道路污染普遍超標。
相關研究表明,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對上海市城區大氣污染的分擔率超過90%和65%,造成局部地區臭氧(O3)超標,交通道路部分時段NOx最大超標3倍多,部分道路高峰時段接近100%超標。車輛通行特別是交通擁堵時排放的尾氣是加劇城市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徹底改善上海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上海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對機動車排放實施8大控制措施。
(1)提前執行國V新車和油品標準
由市環保局等相關政府部門著手開展提前實施國V新車和油品標準的調研、可行性方案制定和推進工作。計劃在明年針對輕型汽油車提前實施國V排放標準,柴油車同步實施國IV排放標準。主要通過優化缸內燃燒和提高催化劑轉化能力等技術途徑減少NOx和HC排放。
(2)繼續開展“黃標車”淘汰獎勵政策
在上一輪“以舊換新”政策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黃標車”淘汰補貼政策,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力爭到“十二五”末淘汰20萬輛“黃標車”。到2014年,上海市車齡在10年以上的“黃標車”若替代的新車均以國IV標準計,預計每年可削減污染物排放量超過3萬噸,對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3)穩步推進環保標志核發工作
上海市已于2012年1月10日起正式啟動了全國統一的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核發工作。依據在用車檢驗周期,預計將于2014年初完成全市機動車環保標志的核發。
(4)分階段擴大“黃標車”限行范圍
結合全市機動車環保標志的核發進度,適時推出“黃標車”限行政策,控制“黃標車”對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的污染。
(5)建成營運車輛簡易工況法檢測網絡
加強重點營運行業環保檢測機構簡易工況法排放檢測設施的升級改造,加強現行的檢查/維護(I/M)制度運行和監管,完成機動車環保檢測機構信息系統與監管平臺的建設,實現簡易工況法排放檢測的數據查詢和過程監控,有效提高機動車環保檢測的監管水平。
(6)加大機動車在使用過程中的檢查和監管力度
繼續依托市區二級機動車執法檢查隊伍,會同市公安交警總隊,加大機動車在使用過程中的排污檢查和監管力度,配合上海市“黃標車”淘汰更新補貼及區域限行。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的能力建設,在全市主要交通路口設置遙感實時監測設備,制定遙感檢測技術規范和排放限值,提升道路執法抽查的技術手段。針對目前對在用車NOx排放缺乏監管手段的現狀,開展在用車NOx排放檢測技術與監管方案研究。
(7)加強道路空氣污染監測和預警
為科學評估上海市道路交通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效果,在全市主要交通干道和路口設置道路空氣質量監測點,開展道路交通環境的定點監測。開展機動車污染的實時預警研究,為PM2.5和O3污染防控提供技術手段。
(8)逐步開展其他移動源排放控制研究
針對船舶以及港口碼頭、建筑工地工程機械等非道路移動源,逐步加強其污染物排放控制與監管技術,提出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監管體系和排放控制技術指南,為“十三五”移動源排放控制提供技術儲備。
機動車排放污染帶來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在長三角區域共性特征明顯,區域性的控制戰略是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長期目標。
(1)統一領導——設立對應的長三角空氣資源管理部門。實施長三角機動車污染控制的統一領導與管理,建設長三角道路交通大氣污染監測網以及長三角機動車污染檢測污染控制中心。
(2)重點城市統一推進新排放標準。上海、南京、蘇錫常、杭州等重點城市可率先實施國V標準,同步保障國V燃油的供應。
(3)開展機動車環保標志互認和系統化管理。可建立長三角機動車輛身份證,并實施區域聯網。重點城市按環保部規定發放全國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同步建設省-市互聯的二級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信息網絡。爭取“十二五”期間,建立重點城市機動車環保標志信息網絡共享平臺,實現城市間車輛檢驗與標志信息的聯網共享。
(4)實施在用車檢查維護與聯合執法。到2012年,長三角各主要城市可全面建成簡易工況法檢測網絡,并完成檢測任務委托;同時,在主要城際道路建設遙感檢測網絡。同時,聯合交通部門,共同加強車輛維修企業規范化管理,共同完善和監管長三角境內在用車檢測與維修體系。聯合公安部門,健全機動車專職執法隊伍,在國境道口加強車輛的執法。
(5)共同推進老舊車輛淘汰。建議長三角開展汽車“以舊換新”工作,同時杜絕“黃標車”在城市間流轉。各城市政府從公務車、城市公交、客運出租等車輛入手,制定新能源汽車補貼地方配套政策,逐步增加新能源車輛的比例。
(6)區域高污染車輛聯合限行。選取重點城市建成高污染車輛限行網絡。可在南京、杭州、上海、蘇錫常、寧波等重點城市實施統一時段、統一標準聯合限行。在限行區覆蓋面上逐漸形成“點-線-面”全覆蓋的限行網絡。在限行對象上逐漸由國I以下“黃標”輕型汽油車向國III以下“黃標”柴油車擴大。
(7)逐步開辟長三角運輸“綠色通道”。上海、南京、杭州等重點城市可聯合加強境內主要通行線路上的城際長途班車、旅游巴士以及主要物流中心之間貨運車輛的專項整治。針對交通量大、污染較重的道路,建立“綠色車隊”,可通過財政補貼和貨運項目準入等措施,鼓勵“綠標”車隊經營,逐步建立長三角客運“綠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