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科技列車青海行”暨2012年青海省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在西寧舉行。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宣布活動開幕,西寧3000多群眾和各界代表參加了開幕式現場的科普活動。
青海省副省長高云龍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本屆青海省科技活動周,將開展專家服務、“學習貫徹1號文件,依靠科技創新,促進三化同步”報告會、“科技特派員創業能力提升與現代農業發展”培訓班、科技合作項目對接會、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青海大學大學生科技成果展等135場活動。這些活動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送到青海,進一步發揮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撐作用,促進青海省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讓高原人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開幕式上,中宣部、科技部、中國地震局等“科技列車青海行”主辦方給青海捐贈了包括農村青少年科技創新操作室、科技信息服務站、計算機教室、科技儲糧倉、平板電腦、育苗造林機械等價值230萬元的科技物資,為優秀科技特派員送來科技服務電腦,北京汽車集團還為湟中等6縣基層捐贈了10輛科技服務車。
據悉,開幕式結束后,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80多名農業、工業、地質、科技創業、醫療衛生、防震減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將深入青海省西寧、湟中、大通、互助、樂都等7個縣(市、區)的鄉鎮、街道、社區以及相關企業,面向廣大農民、企業和科技特派員,圍繞青海農業產業發展、群眾安全健康、企業發展難題、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等問題,開展技術培訓、咨詢指導、醫療義診、成果對接等豐富多彩的科技服務與示范活動。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5月29日,科技部張來武副部長與到訪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先生(Bill Gates)在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進行了會談,并正式啟動科技部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戰略合作項目庫。
科技部與蓋茨基金會于2011年10月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共同致力于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促進全球健康發展。
張來武副部長與比爾·蓋茨先生對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雙方在合作組織機構建立、合作制度規范、合作領域方向對接、合作項目庫建設以及合作基金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多項關鍵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聯合工作委員會富有成效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比爾·蓋茨先生在會談中指出,合作項目庫的正式啟動,優先合作領域的確定,標志著雙方開展戰略合作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期待雙方合作取得新的成果。張來武副部長強調,雙方通過半年多的努力,在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創新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為下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希望雙方再接再厲,盡快啟動項目層面合作,使合作成果盡早惠及解決糧食安全、環境及健康等全球性問題,為促進人類發展和共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雙方就合作備忘錄確定的戰略合作內容交換了意見。雙方還就在備忘錄框架協議下加快推進合作基金建設進行了戰略思考,對模式及機制創新方面開展了深入討論。

山東、湖南是先期開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的省份。為扎實做好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試點建設工作,總結經驗,了解掌握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為安徽、河南等5個省的試點建設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近日,科技部農村司率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專家指導組赴山東、湖南兩省進行調研督導。
調研督導組圍繞資源整合共享、長效機制建設、基層服務站建設及信息員的培訓等問題,分別聽取了兩省關于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總體情況的匯報,現場考察了綜合服務平臺和基層服務站,并就建設情況與相關單位進行了溝通交流。
調研督導組對兩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兩省農村信息化建設進展順利、各具特色,對建設中遇到的難題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研判。同時調研督導組指出,今后要參照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行動指南和工作規程,進一步做好示范省試點建設的各項工作。
(科技部農村司)
5月16日,科技部農村司在河南省焦作市組織召開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黃淮海區現場觀摩會”,河南、河北、山東和安徽四省科技廳主管領導、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和專家組有關專家等40余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農村科技司郭志偉副司長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上,四省科技廳主管領導及課題負責人針對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各省項目區實施情況,匯報了各省實施進展、取得的成果及成效、組織管理經驗、經費到位及使用情況、存在問題和建議以及下一步工作計劃等。專家組專家從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十二五”研究重點、研究內容如何與“十一五”有效銜接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郭志偉副司長充分肯定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黃淮海區四省的工作,指出自“十一五”以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黃淮海區的工作成效是明顯的、成績是突出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十二五”開局很好,各地都在總結好的經驗、好的做法,要通過學習交流,將好的成果盡快推廣應用。強調“十二五”期間,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要由課題層面上升為工作層面,在服務體系、創新團隊、基礎條件等多方面要統籌考慮。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8點要求:一是要強化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一體化的系統設計;二是要突出各區域特色,緊緊抓住關鍵技術突破;三是要突出“三區”建設;四是要適應計劃管理改革,探索新的創新管理模式;五是要加強各省區之間溝通和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六是要加強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宣傳;七是要強化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八是要鼓勵企業參與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推進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貢獻。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考察了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核心區超高產攻關田和示范區萬畝示范田小麥長勢情況,聽取了河南示范區技術負責人豐產高效栽培試驗和示范情況匯報,并參觀了河南平安種業有限公司。

(科技部農村司)

近日,記者從第十五屆中國北京科博會組委會了解到,中國國際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展區基地現場會、全國“三農”科技發展研討會暨國家財政“三農”資金申報說明會等活動相繼在北京舉辦。本屆科博會突出展示農業科技,力求將農業科技博覽園打造成科技農業的國家級品牌。
科博會期間,中國國際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籌委會組織國內外先進農業技術企業入園經營展示,并組織入園企業參觀中國國際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籌建基地,力求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將農業科技博覽園打造成中國科技農業的國家級品牌,成為北京邁入國際都市的特色風景線。另外,近期舉行的“三農”研討會及論壇,圍繞“三農”話題,研討“三農”經濟發展,交流現代農業尖端科技成果,促進現代農業技術交流和成果轉化。
據悉,農業科技問題一向受到科博會的關注,但集中圍繞“三農”話題,研討“三農”經濟發展,這在科博會歷史上是第一次。
(本刊編輯部)
近日,記者從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包括1.4萬多個玉米品種,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
據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介紹,目前,玉米標準DNA指紋庫已得到多方面的認可,制定多項部頒標準,并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依托該項技術和標準,玉米研究中心獲得了農業部首批農作物品種真實性分子鑒定單位、法院認可的玉米品種真偽分子鑒定單位等資質,為我國玉米品種審定、品種權保護、品種真偽司法鑒定、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本刊編輯部)

近日,由山西省科技廳、運城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山西運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啟動儀式在山西省科技廳召開。啟動儀式上,科技部曹一化巡視員宣讀了科技部關于批準山西運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決定。運城市王安龐市長表示,此次園區啟動是運城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件盛事,是運城市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溫家寶總理關于F型雜交小麥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下一步運城市政府將按照國家“一城兩區百園”的發展戰略,每年將拿出500萬元資金用于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園區落地工作。作為運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代表,馮樹英研究員作表態發言,他表示,將下決心借運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啟動建設的東風,與全國雜交小麥科研同行大力協作,加快F型雜交小麥的材料創新與體系配套,為早日實現雜交小麥的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運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起因于馮樹英研究員在三系雜交小麥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科技部、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要高度重視和支持該項研究,盡快實現產業化。自2011年5月,山西省科技廳啟動了協助運城市政府籌備以三系雜交小麥為核心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申報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組織省內外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經過一年的努力,國家科技部于2012年4月24日正式批準山西運城農業科技園區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山西省科技廳)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工作。通過項目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累計獲得國家農轉資金項目92項,累計到位國撥經費5880萬元。累計完成相關配套資金達27141.46萬元,兩者比例為1∶6.2。主要分布在糧油作物、農產品加工、特產資源、畜禽養殖和農機裝備5個領域(分別占“十一五”期間立項總數的30%、17%、20%、17%和16%)。通過項目實施,累計開發作物類新品種163個,示范推廣面積4306(萬畝);累計建立各類試驗示范區、示范基地618個;開發其他類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193個(項);建立中試線57條,建立生產線32條;獲得專利授權35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36人。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16.9億元,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7.0億元,出口創匯436.5萬美元,技術服務收入656.6萬元。舉辦各類型培訓班2571期,培訓人數達26.6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2.2萬個,累計實現農民增收54.8億元。
(吉林省科技廳)
今年以來,河南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強農業產業的集成、示范和推廣,為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全鏈條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全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目前,河南省經專家考核和評定,保留3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新建5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對園區建設改變支持方式,實行評優淘汰制,積極探索園區管理機制,著力在園區內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力爭將其建設成為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促進農民增收的科技創業服務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的科學發展基地和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創新示范基地。
此外,河南還新建“雜交小麥”“種子加工”“農業節水”等1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省在農業領域已建成“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4個,初步形成了結構合理、優勢互補、輻射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網絡體系。

(河南省科技廳)
從2009年起,河南省科技廳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3年來,已選派667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科技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科技特派員實施農業科技項目611項,新增企業經濟效益12億多元,使242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414家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項目直接參與農戶20余萬戶,輻射帶動137萬余人受益。科技特派員解決農業生產重大問題290個,推廣新技術1106項,引進新品種747個,培訓農民達370萬人次。
期間,根據中央和省委關于農業生產的要求,省科技廳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隊伍結構,新增了林業科技特派員、農村青年科技特派員、糧食科技特派員等具有特色的科技特派員團隊。
(河南省科技廳)
近日,湖北省2012年農村科技工作會議在鐘祥市舉行,全省17個市州科技局、省內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園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副省長郭生練出席會議并講話。本次會議以貫徹落實2012年中央1號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為主線,推進農業強省、科技強省建設為目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做大湖北農業科技產業、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做響湖北農業品牌、提高農業效益、全面提升全省主要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為內容,繼續實施農業科技源頭工程、龍頭工程、示范工程、服務工程,為農業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從7個方面對2012年農村科技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安排。一是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要在現代農業發展各環節的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支持12條產業鏈上、中、下游基礎研究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二是圍繞創新載體培育,要在發展農村區域經濟、提高農業科技影響力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支持華中農高區、荊門中國·農谷生態農業科技園、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山區科技扶貧和科技促進新農村等載體建設;三是圍繞創新主體扶持,要在延長產業鏈、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支持農業創新示范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人才培養與創新能力建設等工作;四是圍繞科技服務,要在農科教結合與信息化建設上取得新突破。積極推進地方科技主管部門服務主導產業發展、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服務地方主導產業發展、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服務地方主導產業發展。同時圍繞大力加強農業科技領域合作,建立跨地區的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機制,積極引進國內外涉農企業先進技術、人才、管理、模式,同時積極推進全省先進農業技術、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湖北省科技廳)
近日,根據國科發農[2012]277號,云南昆明石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科技部批準為第四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為自2002年云南紅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批準以來的云南省第二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石林科技園區現入駐企業25家,其中臺資企業7家,投資億元以上企業7家。入駐企業項目涵蓋了種、養、加工、休閑、度假、高端技術等領域,初步形成了以錦苑花卉為主的花卉園區,以愛生行為主的生物產業園區,以萬家歡為主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以春喜集團為主的科技孵化園區,以新天、圣宴為主的農產品加工園區,以興滇、新和為主的銀杏產業園區。園區的預期目標是完善園區基礎條件,確保區域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創建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現代農業推廣示范園區。吸引、培育和壯大一批新興農業主導產業實體。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使園區科技集聚力明顯提高。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和科技特派員活動機制。發揮園區產業優勢,延伸農業產業鏈至東南亞。成為資源環境保護與農業產業發展協調并進的典范。積極促進“橋頭堡”戰略實施,提升園區知名度。
(云南省科技廳)
為宣傳科學技術支撐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效,提升科技惠民富民的影響力和顯示度,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科技廳于6月6~17日開展“科技富民強縣東疆行”宣傳活動。
本次宣傳活動深入昌吉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的9個縣市進行采訪報道。宣傳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宣傳地州、縣市強化實施科技興新,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大舉措;二是宣傳重點科技項目實施成效,包括國家和自治區科技富民強縣,科技興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項目等,在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中的積極作用;三是宣傳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四是科技支撐地州、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典型案例。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科技廳)

近日,在國家科技部和中國中藥協會的支持下,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織的“名優中成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廣州成立。“名優中成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國家科技部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十二五第一批15家技術創新產學研戰略聯盟中唯一一家中成藥產業技術聯盟,同時也是唯一落戶廣東的技術創新產學研戰略聯盟。該聯盟由廣藥集團領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22家成員單位組成,是國內首個多跨度的中成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該聯盟旨在通過產學研合作,集中我國中成藥研究開發優勢科技資源,針對我國特別是廣州醫藥集團現有的眾多產值超億元中藥大品種,進行名優中成藥物質基礎、作用機理、質量標準提升等二次開發,并開展中成藥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在線檢測技術以及中成藥上市后再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創制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現代中藥和天然藥物。
(廣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