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吳 偉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遼寧 沈陽 110001)
臨床研究表明,血脂異常是導致AS發生的獨立的危險因素〔1〕,并且與高血壓、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因此,應積極控制血脂異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本文擬探討氟伐他汀對老年高脂血癥患者的降脂療效以及對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高脂血癥患者94例,年齡60~82〔平均(69.4±9.1)〕歲,排除中樞神經系統和心理疾病、腦梗死及肝腎功能障礙等影響預后的疾病。根據2007年制定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對高脂血癥癥進行診斷〔3〕,即:血清總膽固醇(TC)>5.2 mmol/L或血清甘油三酯(TG)>1.7 mmol/L。所有患者進入研究后停用原來使用的降脂藥物,并進行2 w的洗脫期。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兩組,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服藥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尿劑、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降血壓藥進行治療,早上7點~10點間服用,1次/d;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氟伐他汀鈉緩釋片,1次/d,80 mg/次,于晚飯后2 h口服。兩組采用相同健康指導,包括低膽固醇飲食、合理運動、多食蔬菜等。囑患者定時服藥及隨訪,治療12 w。
1.3 觀察指標 于試驗前及試驗后12 w檢測血脂及評價內皮功能。采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FMD),非依賴性血管內皮舒張功能(NMD)采用GE Vivid7型色彩多普勒血流顯像儀檢測。FMD檢測方法〔4〕:患者仰臥,右上肢外展。掃查右側肱動脈,于心電圖R波時測量肱動脈縱切面內徑,測三次取平均值。前臂袖帶加壓250 mmHg 4 min后,突然松袖帶引起反應性充血,15 s內測肱動脈橫切面內徑3次,取平均值。FMD=(充血內徑-基礎內徑)/基礎內徑。NMD檢測方法〔4〕:FMD檢測完畢后,休息至肱動脈內徑恢復基礎內徑值,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g,并檢測3~5 min內肱動脈最大內徑。NMD=(最大內徑-基礎內徑)/基礎內徑。
1.4 療效判定方法〔5〕顯效:TC水平下降超過20%,或TG水平下降超過40%,或LDL-C下降超過20%;有效:TC下降10% ~20%,或 TG下降 20% ~40%,或 LDL-C下降 10% ~20%;無效:下降水平未達到有效標準中的任何一項指標;惡化:TC水平上升超過10%,或TG水平上升超過10%,或LDLC水平上升超過1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治療12 w后臨床療效觀察 兩組均按醫囑完成服藥,并按時復診,無失訪患者。治療12 w后,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2.3%;試驗組顯效23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6%。試驗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 兩組治療前TC、HDL-C、TG及LDL-C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2 w后,對照組 TC、TG、LDL-C 及試驗組的 TC、HDL-C、TG、LDL-C 水平均較治療前有顯著變化(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TC及LDL-C降低更為顯著(均P<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 兩組治療前IMT、FMD及NMD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12 w后,對照組IMT和NMD及試驗組的IMT、FMD和NMD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IMT、FMD和NMD水平降低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x ±s,mmol/L,n=47)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變化比較(±s,n=47)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變化比較(±s,n=47)
?
2.4 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組在使用氟伐他汀治療過程中,有2例出現輕度肝酶升高,減量后恢復正常;3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反應較輕微。
血脂水平異常是導致AS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而內皮功能異常則是導致AS發生的初始信號。因此,維持血脂水平正常、降低內皮功能的損傷〔6〕,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降血脂療法是通過降低LDL-C水平,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目的。這是由于LDL-C是獨立于其他因素之外的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低LDL-C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水平。在一項對22個隨機對照試驗(包括134 537人,平均隨訪時間為4.8年)的meta分析顯示,通過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降脂治療,患者5年大血管疾病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或冠狀動脈搭橋等疾病的風險可降低10%,每降低1 mmol/L的LDL-C水平,大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為15%,總死亡的風險降低9%,表明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LDL-C水平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病死率的有效干預措施〔7〕。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他汀類藥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
氟伐他汀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通過競爭性地抑制體內主要是肝臟內的膽固醇合成限速酶還原酶的活性,使得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受到阻斷,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從而反饋性增加LDL受體的數量及活性,最終達到降低血液中TC濃度的目的。與膠囊劑型相比,氟伐他汀鈉緩釋片顯著增加了氟伐他汀在體內的存留時間,高達4 h,具有持久的調節血脂的能力。研究顯示,氟伐他汀鈉緩釋片除了具有顯著的降血脂能力外,還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能夠降低動脈內膜的厚度,并降低斑塊破裂,從而達到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目的〔8~10〕。本研究同樣顯示,氟伐他汀具有降血脂及恢復血管內皮功能的效果,且未發現氟伐他汀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1 彭玉芳,汪宏良.血脂及載脂蛋白檢測在心血管病中的應用進展〔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5):592-4,603.
2 徐澤昌,裴保香.他汀對血脂正常者的心血管事件預防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11):1208-11.
3 朱艷霞,李振華,徐新生,等.《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知曉情況的調查〔J〕. 中國醫療前沿,2011;6(16):95-6.
4 張湘瑜,趙水平,高 梅,等.老年人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的變化〔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6):340-1.
5 朱春頻.他汀類藥物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2):144.
6 Mackman N.Role of tissue factor in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J〕.Blood Cells Mol Dis,2006;36(2):104-7.
7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CTT)Collaborators.The effects of lower ing LDL cholesterol with statin therapy in people at low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27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2012;380(9841):581-90.
8 王雪萍,康懷然,王 冰.氟伐他汀鈉緩釋片調脂治療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30):77-9.
9 Rinaldi B,Donniacuo M,Esposito E,et al.PPARα mediates the anti-in flammatory effect of simvastati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zymosan-induced multiple organ failure〔J〕.Br J Pharmacol,2011;163(3):609-23.
10 Parizadeh SM,Azarpazhooh MR,Moohebati M,et al.Simvastatin therapy-reduces prooxidant-antioxidant balance:results of a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J〕.Lipids,2011;46(4):3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