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力夏提·克依木 裴淑艷 (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糖尿病已逐漸成為威脅中老年患者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目前,國外均有大量研究證明對糖尿病人群實行社區干預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但這方面在國內還做得不夠〔1〕。本文擬觀察臨床路徑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于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出院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診斷標準〔2〕〕,其中男 68例,女 52例,年齡 50~75〔平均(61.7±7.6)〕歲;其中1型糖尿病15例,2型糖尿病105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調查并抽簽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60例行臨床路徑干預,對照組60例行常規路徑干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干預措施
1.2.1 教育干預 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全面的宣傳教育,讓其明白糖尿病的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使患者學會自我檢測,并定期回院接受監測。重點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病因、干預方法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參與及配合。
1.2.2 心理干預 集中組織患者進行定期心理放松訓練,在社區時可自行進行心理調節。并向患者告知一些社區成功控制的案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充分調動社區、家屬、朋友等與患者有親密關系人員的支持作用,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1.2.3 體育鍛煉 依據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的特異性制定個性化的鍛煉方案,把握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原則,增強患者的抵抗力,為長期斗爭做準備。
1.2.4 用藥知識干預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格列齊特片、阿卡波糖片、鹽酸二甲雙胍片等藥物治療。在用藥前向其講解藥物的服用方法、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等。
1.3 評價標準 干預前后,選取2~3名有經驗的調查員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資料登記。隨訪5~6個月,無隨訪丟失現象。監測患者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值,采用抑郁狀態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心理〔3〕,采用 SF-36生命質量量表〔包括總體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等〕評價患者生活質量〔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數據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兩組空腹血糖變化 干預前對照組和研究組空腹血糖水平〔(14.58±2.06)vs(14.36±2.11)mmol/L〕無統計學差異(t=0.07,P >0.05);干預后研究組〔(5.27±1.12)mmol/L〕低于對照組〔(8.76±1.18)mmol/L〕(t=5.58,P <0.05)。
2.2 兩組心理評分變化 干預后,所有患者的SDS和SAS評分均優于干預前(P<0.05);而兩組間相比,研究組患者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后所有患者的生活質量均優于干預前,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評分變化(±s,n=60)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心理評分變化(±s,n=60)
?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變化(±s,n=60)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變化(±s,n=60)
與干預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
目前國內外的普遍觀點認為社區結合臨床路徑干預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礎及關鍵。通過爭取必要的社區支持、臨床路徑措施、向患者提供各種宣傳材料、積極調動媒體參與以及深入落實患者的出院隨訪等措施〔5〕,并聯合運用一、二、三級預防的策略,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曉率、控制率、服藥率及管理率,控制糖尿病進一步加重,促進患者康復,有效提高社區患者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6〕。
常規出院指導僅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臨床路徑干預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有利于患者康復。作為臨床上評價患者身心整體康復的重要指標,生活質量包括個體心理、物質生活條件及社會功能等各方面的主觀感受及客觀狀態〔7〕,尤其適用于評價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8〕。良石等〔9〕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負性心理的發生、發展與多種社會心理因素關系密切,包括焦慮、抑郁、家庭孤立以及人格特征等。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心理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與李毅〔10〕描述的基本一致。因此認為,臨床路徑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正性心理,滿足其心理需求,從而為下一步或長期診療打下基礎。
1 周玉珍,張曉艷,楊亞楠.實施健康教育路徑對糖尿病病人治療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9):1252-5.
2 伍 婧.應用臨床路徑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11:90-2.
3 Janocha A,Bolanowski M,Pilecki W,et al.Cognitive disorder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recognized depression〔J〕.Neur Endocrinol Lett,2010;31(3):399-405.
4 Harati H,Hadaegh F,Momenan AA,et al.Reduction in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b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a middle eastern community〔J〕.Am J Prev Med,2010;38(6):628-36.
5 齊 林,郝德軍,王 燕.胰島素泵強化治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臨床試驗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30-2,65.
6 宋 麗.臨床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09;15(11):1356-7.
7 Nettles A,Belton A.An overview of training curricula for diabetes peer educators〔J〕.Fam Pract,2010;27(1):133-9.
8 Simmons D,Voyle J,Rush E,et al.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 in peer support interventions among people with diabetes〔J〕.Fam Pract,2010;27(1):153-61.
9 良 石,陶 然.糖尿病非藥物療法〔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7-52.
10 李 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的科學合理護理健康教育〔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