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彥輝 孫永輝 趙振栓 郭新宇 孫立虹 梁玉磊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針灸系,河北 石家莊 050091)
慢傳輸型便秘(STC)的相關發病因素眾多,但確切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為一種病因產生多種機制所致,也可能由多種因素協同所致。溫針灸治療頑固性便秘被臨床廣泛應用〔1,2〕,但根據國內外文獻報道,目前尚沒有對溫針灸治療STC機制的相關報道。本研究通過溫針灸對實驗性STC大鼠結腸傳輸功能以及結腸P物質(SP)和血管活性腸肽(VIP)的影響角度,探討溫針灸治療STC的部分作用機制,為臨床運用溫針灸治療STC提供科學的實驗依據。
1.1 材料 選用健康成熟的清潔級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體重(180~220),由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1006107)。實驗動物的使用及操作方法均經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華佗牌針灸針、艾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RM2125型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圖像分析系統(德國Leica公司);復方地芬諾酯(河南省新鄉市常樂制藥廠)。SP、VIP免疫組化試劑盒(美國Zymed公司);一抗、二抗(美國Santa Cruz公司)。
1.2 動物模型及分組 參照文獻〔3〕,所有大鼠均分籠飼養,保持適宜的環境(16~25℃;相對濕度50% ~70%,清潔安靜)。飼料中添加復方地芬諾酯,劑量為8 mg/kg體重,每5日記錄1次大鼠大便粒數、大便干重及體重。飼養時間為120 d。隨機分為4組,隨機取10只為正常組,飼以普通干飼料,飼料由大學動物研究所配制。其他3組造模,分別為模型組、針刺組、溫針組。
1.3 穴位選擇 天樞、足三里、支溝。穴位按照《實驗針灸學》方法取穴,并參照人體有關穴位,以動物比較學方法定位。針刺組在不作麻醉的情況下,將實驗大鼠固定于自制束鼠器上,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0.32 mm×15 mm毫針針刺,均采用捻轉手法(捻轉角度270°,捻轉頻率100次/min)行針1 min,每5分鐘行針1次,留針15 min,1次/d,連續針刺14 d。溫針組固定同上,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32 mm×15 mm毫針針刺,進針后應用捻轉手法,然后以艾絨置于針柄,予以溫針灸15 min,1次/d,連續針刺14 d。模型組、正常組用與針刺組、溫針組同樣的固定方法將實驗大鼠在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5 min,1次/d,連續14 d,此外不施加其他任何干預措施。
1.4 腸道傳輸功能測定 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測定首粒黑便排出時間。停止治療1 w后的大鼠禁食24 h,經口灌入100 g/L活性炭懸液2 ml,從活性炭灌胃完畢開始計時,記錄從灌胃到首粒黑便排出的時間。
1.5 免疫組化檢測結腸VIP、SP陽性表達 大鼠動脈放血處死,迅速剖腹取結腸中段腸管約2 cm,生理鹽水沖去腸內容物,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約24 h,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干燥,二甲苯脫蠟,酒精梯度脫水,PBS洗3次,每次3 min;微波爐3檔20 min熱誘導修復,室溫自然冷卻,PBS洗3×3 min;0.3%H2O2抑制內源性過氧化物酶20 min,室溫;PBS洗3×3 min;20%正常羊血清室溫孵育30 min,不洗;滴加一抗(濃度1∶150),37℃孵育2 h;在4℃冰箱內過夜,PBS洗3×3 min;加入生物素二抗,在37℃孵育2 h;PBS洗3×3 min;DAB顯色,HE輕度復染,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顯微鏡下觀察,有棕黃染色者為SP物質、VIP陽性。采用全自動圖像分析系統,對各組免疫組化切片進行圖像分析。根據各組切片中的染色條件,在統一閾值下進行。在200倍顯微鏡下,每張切片隨機選取3個視野,測定各組在統一光度下陽性細胞的陽性面積百分比(目標面積占統計場面積的百分比)。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s表示,各組間各參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1 各組大鼠結腸SP、VIP陽性表達 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結腸SP、VIP陽性表達面積明顯降低(P<0.01);與模型組比較,針刺組、溫針組大鼠結腸SP、VIP陽性表達面積明顯升高(P<0.01);與針刺組比較,溫針組大鼠SP陽性表達面積明顯升高(P<0.01),但對VIP陽性表達面積的影響兩組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結腸SP、VIP陽性表達的比較(±s)

表1 各組大鼠結腸SP、VIP陽性表達的比較(±s)
與正常組比較:1)P<0.01,2)P<0.05;與模型組比較:3)P<0.01;與針刺組比較:4)P<0.01
組別 n SP(%) VIP(%)正常組10 25.74±5.20 26.88±5.45模型組 30 13.09±1.531) 12.42±2.501)針刺組 30 19.01±3.261)3) 20.96±4.971)3)溫針組 30 23.18±3.932)3)4) 23.17±4.722)3)
2.2 各組大鼠腸道傳輸功能 與正常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時間比較,模型組明顯延長〔(631.63±107.11)vs(392.57±58.24)min,P<0.01〕,說明造模成功;針刺組、溫針組與模型組比較,STC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時間明顯縮短〔(499.02±86.66)min vs(453.70±67.58)min,P <0.01〕,且溫針組較針刺組縮短明顯(P<0.05)。
結腸慢傳輸型便秘屬中醫“便秘”、“陰結”、“脾約”等范疇,與虛秘較為相近,常見于中老年人和女性患者。本病病位在大腸,但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關鍵病機在于脾虛,且虛實夾雜,以虛為主。脾失健運、大腸傳導無力是STC發病的根本原因,而脾虛為其發病之本,大腸傳導無力為其發病之標。何春梅等〔4〕提出氣虛而氣化不利、氣機郁滯是本病的病機,并針對其病機,應用益氣開秘法治療慢傳輸型便秘,取得良效。
溫針灸結合了針刺和灸法兩方面的作用,不僅有針刺的行氣導滯增強腸蠕動,而且灸法又具有很好的扶正益氣作用。支溝穴可通利三焦氣機,為治療習慣性便秘的經驗效穴;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六腑病證多取募穴治療,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調整胃腸運動動能的作用;足三里穴功可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故而選取支溝、足三里、天樞溫針灸法,共奏“補脾益氣,行氣導滯”之功。
由于結腸在有效地促使糞便排出體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STC常被認為是結腸動力異常所致〔5〕。已有證據表明,神經體液對腸動力的調節是綜合性的,并按一定的程序進行,涉及腸刺激肽類(包括SP、乙酰膽堿、胃動素、膽囊收縮素、神經降壓素)和腸抑制肽類(VIP、NO、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的相互作用,腸多肽在釋放時間或釋放量上的異常可能干擾腸內容物過消化道時的協調運動〔6〕。結腸運動功能的調節依賴于中樞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腸道神經系統三者的調節。研究表明〔7〕,腦腸肽存在于腸道內分泌細胞、腸道神經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僅可通過體液途徑或作為腸道神經系統的遞質在外周對結腸運動功能進行調節,還可以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環路在中樞水平發揮作用。SP對平滑肌有很強的刺激收縮作用,并可能與結腸黏膜感覺有關;VIP主要作用是舒張平滑肌及血管。兩者缺乏均影響結腸的有效推進,從而導致STC發生。本文顯示,溫針灸結合了針刺和灸法的雙重作用,更能發揮其“扶正行氣”之功,對結腸STC“因虛致秘”的病機尤為適宜。
1 金 洵,王玲玲.針灸治療慢性生功能性便秘臨床思路〔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8):35-7.
2 余衛華,符文彬,戰曉農,等.電溫灸器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6):1556.
3 劉海峰,何俊堂,汪興偉,等.慢傳輸型便秘大鼠結腸肌電變化機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7):603-6.
4 何春梅,陸金根,曹永清.益氣開秘方對結腸慢輸型便秘大鼠腸動力和腸神經肽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7;5(2):160-4.
5 Wald A.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2;5(4):279-83.
6 汪興偉,劉海峰,徐 梅,等.大黃對慢傳輸型便秘大鼠結腸肌間神經叢膽堿能神經的影響〔J〕.重慶醫學,2008;35(15):1685-9.
7 Degen LP,Phillips SF.Variabilit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in healthy women and men〔J〕.Gut,1996;39(2):2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