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赤峰學院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阿爾茨海默病(AD)臨床癥狀的特征是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顯著減退,導致患者無法正常思考和判斷,必須由他人照料生活。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的出現,AD對人類健康的危害變得日益突出,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高發病。但由于各種技術上的原因,AD的治療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成體干細胞的多潛能性為AD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本實驗主要觀察定向誘導前后的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hUCB-MSCs)海馬移植對AD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旨在尋找出最佳治療方案,為AD的治療提供新的方法。
1.1 動物與材料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鼠齡6個月,質量 (400±20)g,購自大連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新鮮臍血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提供。在征得產婦同意后,無菌條件下采集新生兒臍血,用肝素抗凝。IMDM培養基購自Gibco公司,β-巰基乙醇、纖維結合素購自美國Sigma公司,抗ChAT抗體購自CHEMICON公司,腦立體定位儀購自日本光電公司,MG-2型迷宮購自張家港市生物儀器廠,氫溴酸東莨菪堿注射液購自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 ml∶0.3 mg,D-半乳糖購自Amresco公司,用時2.5 g溶于250 ml生理鹽水中。氯化鋁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2 動物模型的制備 選用Wistar大鼠依據文獻〔2,3〕建立動物模型。方法如下:動物采用普通飼料適應性喂養1 w以后,大鼠每日D-半乳糖腹腔注射50mg/kg及20 mg/ml AlCl3,2 ml,每日1次,連續6 w,同時在普通飼料的基礎上,按體重8%的進食量添加AlCl3·6H2O,劑量111.9 mg/kg體重,喂飼90 d,采用Y-電迷宮儀訓練和測定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在行為學實驗前10 min,一次性腹腔注射氫溴酸東莨菪堿2 mg/kg,讓大鼠在迷路箱內適應3 min,順時針給予燈光刺激(燈光區為安全區,其余為刺激區),待其逃避至安全區,燈光繼續作用15 s,然后停燈休息1 min,再給予第2次刺激,依次重復40次,大鼠在10 s內從刺激區一次性跑向安全區即被判為正確,否則均判為錯誤.記錄正確與錯誤的次數。滿分為100分,每出錯1次2.5分。學習48 h后進行記憶測試,方法同上。學習、記憶成績均在50分以下者為成功模型大鼠。40只大鼠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hUCB-MSCs移植組、常氧分化移植組和低氧分化移植組,每組10只。
1.3 人hUCB-MSCs的培養及向神經元樣細胞定向誘導分化依據文獻〔4〕培養人 hUCB-MSCs,待細胞匯合約達70%時,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按2.0×106/皿密度接種于涂有纖維結合素的35 mm培養皿中,隨機分3組,即hUCB-MSCs組、常氧分化組和低氧分化組,每組6皿。臍血MSCs組、常氧分化組細胞置于CO2培養箱常氧培養;低氧分化組細胞在體積分數為3%O2的環境中培養。分化組于接種24 h后棄去培養液,用解剖液洗2次,加入預誘導液(IMDM+20%胎牛血清+1%L谷氨酰胺+1%雙抗+終濃度1 mmol/L BME);預誘導24 h后棄去預誘導液,用解剖液洗2次,再加入誘導液(IMDM+1%L谷氨酰胺+1%N2+1%雙抗+終濃度5 mmol/LBME)誘導5 h。誘導結束后,將3組細胞同時固定,然后進行細胞免疫化學法鑒定。按2×106個/瓶密度接種于涂有纖維結合素的75 cm2培養瓶中,分組及分化方法同上,每組5瓶,用于細胞移植。
1.4 細胞移植 常規胰酶消化各組hUCB-MSCs,并用含胎牛血清的培養液終止,制成單細胞懸液,采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法在顯微鏡下(×100)進行計數,調整活細胞濃度為5×1011L-1備用。AD模型大鼠經3%戊巴比妥鈉(30 mg/kg)腹腔麻醉后,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頭部備皮,體積分數為75%乙醇消毒手術區皮膚,無菌操作,切開皮膚,鈍性分離,參照《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選取雙側海馬為移植區,進行移植。一側移植用細胞量為 4 μl(2 ×105個細胞),注射速度為 1 μl/min,留針5 min。在對照組大鼠海馬腦區注入等量的生理鹽水。局部消毒,縫合皮膚。
1.5 主要觀察指標 分別在細胞移植前1 d和手術后8 w測定各組動物行為學,以學習、記憶成績為客觀觀測指標。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實驗數據以±s表示,多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1 人hUCB-MSCs定向誘導分化為ChAT陽性神經元鏡下觀察 hUCB-MSCs組細胞形態無明顯改變(圖1);分化組hUCBMSCs經誘導可向神經元樣細胞方向分化(圖2),低氧分化組hUCB-MSCs轉變為神經元樣形態的明顯多于常氧分化組。細胞鑒定:結果顯示,hUCB-MSCs組未見ChAT陽性神經元;分化組可見ChAT陽性神經元。通過計數得出:常氧分化組ChAT陽性神經元約占細胞總數的(6.8±0.3)%;低氧分化組ChAT陽性神經元約占細胞總數的(21.2±4.6)%,兩組相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2.2 細胞移植后各組大鼠的行為學改變 由表1可知,對照組AD大鼠術后學習記憶成績均下降,與術前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hUCB-MSCs移植組大鼠學習記憶成績均提高,與移植前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常氧分化移植組和低氧分化移植組大鼠學習記憶成績均提高,后者大鼠學習記憶成績均高于前者,兩者與移植前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與對照組相比,其他3組大鼠學習記憶成績均提高(P<0.01)。

圖1 人hUCB-MSCs(×400)

圖2 神經元樣細胞(×400)
表1 各組大鼠hUCB-MSCs移植前后學習記憶成績變化(±s,n=10)

表1 各組大鼠hUCB-MSCs移植前后學習記憶成績變化(±s,n=10)
與對照組比較:1)P<0.01;與移植前比較:2)P<0.01
組別 移植前學習分數 記憶分數移植8 w后學習分數 記憶分數對照組 40.00±2.04 40.25±2.19 39.00±1.75 39.75±2.19 MSC移植組 40.25±2.99 44.00±2.42 42.50±1.671)45.75±2.371)常氧分化移植組 39.75±2.99 40.25±2.99 45.75±2.901)2)46.00±3.161)2)低氧分化移植組 38.25±2.37 39.75±2.99 52.50±2.041)2)53.00±3.071)2)
AD的病因尚不清楚、發病機制非常復雜〔5~10〕,鋁是一種神經毒素,易沉積于腦內而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毒性作用,到目前為止,鋁對學習記憶的抑制作用已在多數動物和人身上得到證實〔11〕。國外有學者報道鋁作業工人的短期記憶能力、學習能力、視空間感知能力、心理運動能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也有調查顯示鋁廠附近的兒童其智力要明顯低于同年齡的其他兒童。動物實驗發現,給貓、家兔、大鼠和小鼠等染鋁,均可引起一系列行為異常,而且動物出現認知和記憶障礙的時間也早于其他指標〔6〕。D-半乳糖可致大鼠亞急性衰老,氫溴酸東莨菪堿是中樞膽堿能抑制劑,引起膽堿能系統功能障礙。因此復合型AD大鼠模型 (集衰老、膽堿能損害、鋁中毒為一體的AD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擬出AD患者的病理生理及行為學表現〔12〕。本實驗制作大鼠模型適合于治療方法的篩選和療效評價,可為臨床應用hUCB-MSCs治療AD提供實驗數據,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用于神經移植理想的細胞來源應具備:①移植的細胞在體外可大量繁殖和擴增。②安全可靠。③移植細胞能夠分化為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④不需要長時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間充質干細胞具備這些特性,決定了它可以作為移植治療AD的理想細胞來源。
除此之外,間充質干細胞還具備以下優勢:①取材方便,細胞來源比較充足。除臍血外,骨髓、臍帶等組織也存在間充質干細胞。②在一定培養條件下,可在短時間內大量擴增。③易被穩定轉染以及作為基因載體能長期表達外源性基因。④能透過血腦屏障,通過靜脈內移植。⑤避免了倫理道德上的爭議。⑥具有免疫耐受性或免疫無反應性。胚胎干細胞和神經干細胞已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13,14〕,但無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由于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主要限制因素是存在倫理道德問題和取材非常困難,所以,尋找新的細胞來源成為細胞治療首要解決的問題。最近,已有應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AD的報到〔15,16〕,但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實驗僅限于自體移植方面,在異體移植免疫反應問題上有待進一步探索。而 hUCB-MSCs免疫源性相對較低,可以從冷凍保存長達0.5~5年的臍血中培養成功,這意味著臍血MSC有著其他來源的MSC所不具備的優勢,將成為神經系統疾病移植治療理想的種子細胞,有著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hUCB-MSCs作為有潛力的治療手段來預防各種不同的神經組織退化病包括AD正在研究〔17〕,Lee等〔18〕在體外進行了在二乙基溴乙酰胺消失過程中培養β淀粉樣蛋白治療的海馬趾神經元聚集體來研究hUCB-MSCs治療潛能。證實了hUCBMSCs共培養通過β淀粉樣蛋白治療減少了海馬趾的凋亡效應。而且,在一個嚴重的AD鼠模型中在AD相關的認知能力和神經病理學結果方面來直接實驗hUCB-MSCs的治療效能,證明了神經膠質活化的標志、氧化應激和凋亡水平在AD鼠腦中都減少了。有趣的是,hUCB-MSCs治療了AD鼠,證明挽救了包括學習功能的恢復的認知能力。本實驗的結果提示hUCB-MSCs移植對癡呆大鼠的認知功能障礙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且定向誘導分化的hUCB-MSCs移植治療優于未分化的hUCB-MSCs,低氧誘導分化的 hUCB-MSCs移植治療效果最佳。hUCB-MSCs的治療作用究竟是通過何種機制得以實現,將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明確。
1 Niu Yin,Gong Kai,Ao Qian,et al.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Ianta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J〕.J Clin Rehabil Tissue Engineering Res,2009;13(27):5389-92.
2 高麗萍,程書珍,王曉梅,等.鋁誘導AD大鼠模型的建立〔J〕.廣東醫學,2008;29(11):1798-880.
3 曹 娟,董聯玲,冀俊虎,等.紅景天對老年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及海馬區凋亡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11):1567-9.
4 王麗娟.不同培養基培養hVCB-MSCs的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2011;27(131):89-91.
5 Salminen A,Ojala J,Kauppinen A,et al.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amyloid-beta oligomers trigger innate immunity defence via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J〕.Prog Neurobiol,2009;87(3):181-94.
6 Jakob-Roetne R,Jacobsen H.Alzheimer′s disease:from pathology to therapeutic approaches〔J〕.Angew Chem Int Ed Engl,2009;48(17):3030-59.
7 Buckingham SD,Jones AK,Brown LA,et al.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signalling:rol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amyloid neuroprotection〔J〕.Pharmacol Rev,2009;61(1):39-61.
8 Lovell MA.A potential role for alterations of zinc and zinc transport proteins in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2009;16(3):471-83.
9 Deane R,Bell RD,Sagare A,et al.Clearance of amyloid-beta peptide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implication for therapies in Alzheimer′s disease〔J〕.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09;8(1):16-30.
10 Saxena U.Lipid metabolism and Alzheimer′s disease:pathways and possibilities〔J〕.Expert Opin Ther Targets,2009;13(3):331-8.
11 邢 偉,王 彪,文 濤,等.鋁暴露對大鼠海馬蛋白激酶Cγ亞型影響〔J〕. 中國公共衛生,2007;23(3):305-7.
12 王穎彥,黃 韌,王 暉.老年性癡呆動物模型及其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3):249-52.
13 Sugaya K.Possible use of autologous stem cell therap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J〕.Curr Alzheimer Res,2005;2(3):367-76.
14 Sugaya K,Alvarez A,Marutle A,et al.Stem cell strateg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J〕.Panminerva Med,2006;48(2):87-96.
15 李海生,陳振鋒,李海英.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AD大鼠行為學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9):9659-62.
16 鄔 偉,楊景全,陳松芳,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AD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8;38(5):412-4.
17 Sanberg PR,Eve DJ,Willing AE,et al.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us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menstrual blood-derived stem cells〔J〕.Cell Transplant,2011;20(1):85-94.
18 Lee HJ,Lee JK,Lee H,et al.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sci Lett,2010;48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