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君 齊曉勇 王秀萍 高俊茶 藺 杰 王 超 孫海平 馬艷凱
(河北省人民醫院心內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動脈粥樣硬化(AS)以前被認為是一種脂質沉積性疾病,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AS是血脂與炎癥共同參與的慢性疾病〔1〕。高敏 C 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是重要的促炎癥因子,參與了AS的形成及發展過程〔2〕。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除降壓作用外還具有抗AS作用,我們通過建立高脂血癥AS大鼠模型,動態、系統監測了纈沙坦干預前后AS及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觀察纈沙坦的抗AS效果,為AS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1.1 實驗動物 30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體重100~120 g,1月齡,清潔級,購自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編號708160。適應性喂養1 w后,測量體重及血脂水平。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高脂模型組和纈沙坦干預組(n=10)。
1.2 方法 采用放免法,應用γ-放射免疫計數器檢測血清中TNF-α、IL-6、IL-8。采用酶聯免疫分析法,測定大鼠血清中hs-CRP的水平和血脂水平。采用RT-PCR法測量主動脈中hs-CRP mRNA,TNF-α mRNA,IL-6 mRNA 的表達。按常規步驟HE染色觀察石蠟包埋的大鼠主動脈標本。
2.1 各組血脂水平變化 高脂模型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明顯升高,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纈沙坦治療后血清TC、LDLC較高脂模型組有所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 hs-CRP、TNF-α、IL-6、IL-8的水平及 mRNA表達結果 高脂模型組的hs-CRP、TNF-α、IL-6、IL-8均升高,且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纈沙坦治療10 w后,hs-CRP和IL-6的水平均降低,與高脂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TNF-α和IL-8的水平均降低,但與高脂模型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纈沙坦治療10 w后,hs-CRP mRNA,TNF-α mRNA和IL-6 mRNA表達均降低,與高脂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2.3 各組大鼠主動脈內膜病理形態學結果 正常對照組大鼠主動脈血管各層結構完整,內膜菲薄,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高脂模型組大鼠主動脈血管內膜明顯增厚,內含較多的泡沫細胞,平滑肌細胞向內膜突起。纈沙坦干預后內膜病變有不同程度減輕,見圖2。

表1 8 w和18 w末不同組別大鼠血脂水平(x ±s,n=10,mmol/L)

圖1 各組大鼠主動脈hs-CRP、TNF-α、IL-6 mRNA表達

圖2 各組大鼠主動脈內膜病理學改變(HE,×100)
表2 18 w末不同組別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和mRNA表達水平(±s,n=10)

表2 18 w末不同組別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和mRNA表達水平(±s,n=10)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1)P<0.05;與模型組比較:2)P<0.05
組別 hs-CRP(μg/ml) TNF-α(ng/ml) IL-6(pg/ml) IL-8(pg/ml) hs-CRP mRNA TNF-αmRNA IL-6 mRNA正常對照組 85.32±28.50 0.85±0.26 90.08±38.35 270.83±20.10 1.00 1.00 1.00模型組 166.10±21.101) 1.54±0.191) 166.86±54.381) 410.21±29.281) 2.77±0.411) 3.20±0.451) 2.30±0.361)纈沙坦組 98.26±12.782) 1.17±0.312) 92.27±31.402) 391.12±28.89 1.65±0.272) 1.72±0.282) 1.21±0.202)
AS是一種與血脂異常及血管壁成分改變有關的動脈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彈性動脈和較多彈性纖維的肌性動脈,其病變特征是血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引起內膜灶性纖維性增厚,病灶深部為由壞死組織和細胞外脂質池形成的粥樣物質。目前公認AS與腦梗死、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存在著密切聯系。AS是一個慢性炎癥過程,從疾病的啟動、進展到繼發病變都有炎癥事件的參與〔3〕。在病灶形成發展過程中,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的血管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及病灶內浸潤的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表達、合成、釋放了大量炎癥介質,如多種黏附分子、趨化因子、細胞因子、淋巴因子、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活性氧及其衍生物等,而參與炎癥反應〔2〕。因此針對炎性因子在AS作用的研究有重要臨床意義。
血脂異常和炎癥反應相互作用在AS發病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Han等〔4〕研究一個月的高脂肪飲食即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炎癥因子的釋放。此實驗表明,經過8 w高膽固醇飲食,可明顯增加血漿TC和LDL-C的水平升高,且與相關炎癥因子的釋放有顯著正相關,高脂模型組的hs-CRP和IL-6、IL-8的水平都與正常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AS是血管壁細胞遭受多種有害物質反復刺激的長期慢性過程,高血壓、脂蛋白增加等危險因素可誘導可溶性白細胞黏附分子和趨化因子的分泌,炎癥導致血管局部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促進脂質沉積,導致AS脂紋等早期病變的發生〔5〕。AS性疾病的炎癥過程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表現,參與此過程的組成成分包括直接參與炎癥反應有關的細胞(如單核細胞等)、間接參與炎癥反應有關的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促炎因子(如 TNF-α、IL-1、IL-6、血管緊張素-Ⅱ、黏附因子等和炎癥標志物如hs-CRP等)。hs-CRP是研究最多的炎癥介質之一,具有直接的促炎效應,hs-CRP的刺激下,TNF-α、IL-1、IL-6水平明顯增加。IL-8是趨化因子cxc亞家族的一員,對中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可以誘導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促使單核細胞在內皮細胞上的滾動轉變成強有力的黏附,IL-8的增多進一步放大及加重炎癥反應。IL-8與AS的發病及程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IL-8升高主要在AS的脂紋期。總之,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的釋放增多,進一步促使中膜的平滑肌細胞向內膜下遷移、增殖并發生表型轉化,除形成平滑肌細胞源性泡沫細胞外,還導致更多的炎癥介質釋放,炎性因子可引起細胞壞死、血栓和新血管形成,AS的形成對損傷的血管內膜而言既是免疫反應又是炎癥反應,機制研究的目的在于疾病的防治。本實驗顯示,纈沙坦可引起不同程度血脂降低,同時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 mRNA的研究顯示炎性因子不同程度的下降。
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主要活性物質,其受體分為AT1和AT2兩型,通過阻斷AT1發揮降壓作用。纈沙坦還具有抗AS作用,特別是心臟,血管局部AngⅡ在AS形成和發展的多個環節中起作用。本實驗證實纈沙坦可能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TNF-α、IL-6、IL-8而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AngⅡ能夠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6,表明AngⅡ具有強烈的致炎癥作用。在本實驗中發現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拮抗劑纈沙坦可以抑制大鼠AS主動脈內膜厚度和減輕血清中hs-CRP、IL-6、TNF-α、IL-8的水平,支持纈沙坦具有抗炎的作用。
1 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2;420(6917):868.
2 Ridker PM,Rifai N,Stampfer MJ,et al.Plama concentration of Interleukin-6 and the risk of fu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apparently healthy men〔J〕.Circulation,2000;101(15):1767-72.
3 Takahashi M.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Nippon Rinsho,2011;69(1):30-3.
4 Han SN,Leka LS,Lichtenstein AH,et al.Effect of hydrogenated and saturated,relative to polyunsaturated,fat on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f adults with moderate hypercholesterolemia〔J〕.J Lipid Res,2002;43(3):445-52.
5 Li JJ,Fang CH.Atheroscleritis is a more rational term for the pathological entity currently known as atherosclerosis〔J〕.Med Hypotheses,2004;63(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