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汪燕 牟眸
通過實施“千人計劃”,促進中國的人才成長環境和機制產生根本的變革
“千人計劃”是2008年底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部署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重點在于從國外引進高層次的學者,以期大幅度提升國內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2009年以來,浙江省各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用“保姆式”服務引進國家和省“千人計劃”人才419名。據媒體報道,這些人才回國后,或創辦公司,或開發研究,為浙江創造至少160多億元的財富。
浙江歷來重視人才工作,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也提出要“大力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千人計劃’”。然而,“千人計劃”畢竟還是新生事物,雖然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評審標準不明確、學術環境不規范、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等,遭到一些質疑。當前浙江正面臨加快“兩富”建設的緊迫任務,尤其需要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著力改善工作機制,全面發揮“千人計劃”乘數效應。
一是完善人才引進的社會環境。“千人計劃”希望引進的人才,都已經在所在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具有一定知名度,屬現代化建設中的“高精尖”人才。他們的回歸有利于提升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究能力,加速科學技術的進步。但人才回國只是人才引進的第一步,核心則是營造良好環境,發揮人才的最大價值。這需要國家和地方在機制上給予系統化的松綁,減少人才限制條件,努力完善科研環境、學術環境、人文環境,支持回歸人才創新創業。

二是實現引進人才的多元化。目前,“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國家擬定的“七大戰略新興行業”。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多元化的人才體系,不僅需要技術型,還需要創業型、知識型、教育型、科研型等各類人才。加大人文社科、交叉學科領域方面的人才引進是大勢所趨,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整體實力。打造文化強省、加速金融改革的浙江,將人才引進的重點放在人文社科、文化藝術和經濟金融管理等領域的領軍人才上,有助于優化人才結構,加快人才強省的建設步伐。
三是完善人才的評審標準。目前,各地對人才的評估尚缺乏完整的、一致認可的衡量標準。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其學術成就,包括發表文章的數量和質量、國際國內的獲獎情況、申請到的國家級項目等;對于創業型人才的評估主要根據其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產值、技術創新成份等。如果僅僅以此來選才,容易導致學術造假、謊報資產等現象,尤其有些“千人計劃”的評審專家與入選者研究領域不同,可能對參選者掌握的核心技術的價值及發展空間不甚了解。因此,在審核過程中,牽頭組織單位必須發揮“基層力量能夠接觸到材料原件”的優勢,反復核實入選者提交的證明材料,必要時要求其提供相關原件。在評議環節,應按不同研究領域選擇相應的評審專家成立專業評審小組,以對人才水平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同時,組成國內國際專家團,全面分析人才申報材料的可行性及申報項目的發展潛力,以及未來對于地方乃至國家的發展帶動作用,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
四是簡化人才回國程序。海外人才引進過程中還面臨各種繁瑣手續的困擾,每個部門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難有“一卡(證)通”,且部分職能部門的審批環節多、周期長,有諸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國家或地方提出的優惠政策難以即刻兌現。加上一些地方和用人單位服務意識不夠,切實為人才排憂解難的主動性較弱,挫傷了人才回國的積極性,延緩了人才回國的進程。為此,建議各地設立人才信息資料庫,通過職能部門共享的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人才回國手續辦理;設立海外人才服務機構,全方位地為人才提供醫療、子女入學就業、配偶工作、退休等問題的咨詢、辦理服務,并全程跟蹤人才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
我們熱切地期待,通過實施“千人計劃”,海外的骨干精英能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成群結隊地回國,國內的優秀人才在領軍人物的帶領下能夠茁壯成長,為中國的科研氛圍帶來一縷縷新鮮空氣,促進中國的人才成長環境和機制產生根本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