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健強 隗斌賢
在國家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的政策條件下,構建基本滿足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效、安全、低碳、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是浙江能源政策選擇的基本任務

浙江“十二五”的發展目標是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具體體現在“三大增長”上:一是經濟增長。2015年生產總值 (GDP)達40000億元,年增長率8%。二是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從59%增長到63%,5年增長4%。三是人均生產總值從7000美元增長到10000美元,年增長率為7.1%。而保障能源供應是浙江省實現這些目標的基礎。盡管“十一五”期間,浙江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節能減排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浙江省自然資源稟賦決定了能源緊缺和約束是浙江“十二五”及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常態。經濟發展與能源約束并存,始終是浙江能源戰略和政策選擇的基點。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突顯,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提出了經濟發展的“三大約束”:能耗強度約束、碳排放強度約束以及能源消耗總量控制的約束。浙江省被列入全國的一類地區,“十二五”末,一是能耗強度下降18%,目標為0.59噸標準煤/萬元;二是碳排放強度下降19%;三是國家對浙江能耗總量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和約束。據一般測算,“十二五”浙江能源消耗總量在2.36億噸標煤左右,但實際分解總量的約束性指標估計約2.1-2.2億噸標煤。因此,破解“三大增長”與“三大約束”的矛盾,突顯浙江保障能源供應與優化能源結構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
第一,能源供給面臨多重約束和影響。一是自然稟賦約束和影響。浙江99%能源輸入的現狀,導致對省外國外能源供給市場的不確定性具有高度敏感性。二是生態環境約束和影響。如應對氣候變化、區域環境容量,以及能源運輸能力約束,導致煤炭火力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受到制約。三是受核電安全約束和影響。受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和德國棄核的影響,浙江核電的發展優勢受到削弱,發展力度受到影響。四是低碳能源技術的約束和影響,新能源發展空間有限。
第二,能源供給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浙江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比重大,占85.8%,非化石能源,如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源熱能等短期難以成為主流能源,不能解決短期能源短缺的現實。浙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9.8%提高到“十二五”末的15%,存在眾多難題。浙江能源供給結構的優化需要探索新思路和新舉措。

2005-2010年浙江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情況

世界各國三大產業和生活能源消費結構比較
第三,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難以一蹴而就?!笆晃濉逼陂g,浙江以年均6.96%的能源消費增長,保證了GDP年均11.8%的增幅。但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仍然存在(如表所示),從宏觀角度,2010年浙江省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為5.0∶51.9∶43.1,而三大產業能耗比重則為2.4:80.9:16.7。顯然,作為第二產業的工業比重過大、能耗過高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難點。從微觀角度看,浙江工業領域中的傳統產業,如石化、水泥、火電、冶金以及印染、造紙等的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1/3左右,但相應的能耗總量占全省工業總能耗的近80%。說明浙江省工業領域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比重和能耗比重過大。從發達國家發展情況看(如表所示),中國的生活能源消費和第三產業能源消費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因此,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浙江“十二五”的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
戰略目標:確保供需平衡,實現結構優化。首先,保障能源供給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能源供求基本平衡是浙江能源的戰略目標。在國家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的政策條件下,構建基本滿足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效、安全、低碳、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是浙江能源政策選擇的基本任務。其次,能源結構優化是浙江能源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在破解資源環境制約的要求中,浙江應以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著力點,通過產業結構低碳化、能源結構低碳化、消費結構低碳化,實現浙江經濟的轉型發展,減輕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依賴,率先實現能源消費總量的歷史“拐點”。
基本思路:走市場化的能源保障之路、行引導式的能源消費之道。一是浙江能源的自然稟賦決定了必須走多元化、市場化的能源保障之路。積極推動省際間能源與產業的互動合作、通過建設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運用市場機制和手段增加外省電力輸入、同時,爭取增加管道天然氣配額,加大液化天然氣(LNG)國內外采購力度,以實現浙江能源供給結構的優化。“十二五”期間,應積極探索和建立區域性能源期貨市場,為浙江能源供需的市場化提供交易平臺。二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浙江消解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矛盾的根本出路。強化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的引導性作用,如限制和淘汰傳統高碳產業以減緩能源供給壓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努力提高行業和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資源的有效產出率。政府應該積極運用綜合政策工具和財政手段,通過財政、金融、稅收、風險投資等多渠道推進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促進低碳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構建浙江產學研結合的低碳能源協同創新體系。通過宣傳和輿論等手段,營造全社會節能減碳行動的文化氛圍。
具體路徑:堅持低碳理念,實現轉型發展。一是突出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把浙江能源保障與結構優化與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與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結合起來,通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低碳能源和技術的發展、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實現“三個低碳化”,即產業結構低碳化、能源結構低碳化、消費結構低碳化。二是設置浙江能源消費總量“天花板”。通過科學預測能源需求總量,研究11個地市能源總量控制的目標分解方法和依據,有效遏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長,實現國家的“雙控”要求。三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核電,加快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發電(調峰電源),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集熱技術、探索生物質能、潮汐能、地源熱等,提高非化石能源在浙江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四是實施“精細化、定額化、系統化”的節能優先戰略。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系統化的能耗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對重點用能企業推行節能“紅、黃、藍”預警制度,實現精細化節能。加強行業和企業的能耗總量控制,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和定額管理。五是堅持“差異化、定向化、市場化”的能源保障政策。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生活用能優先保障供給,體現“差異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定向化”的能源保障政策。以市場化和法制化方式,淘汰高能耗的落后產能。六是構建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的浙江省區域堅強智能電網。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各環節實現高效化、智能化。實現分布式新能源與電網的智能化接納,促進新能源發展。實現國家電網與終端用戶的智能化互動,提升電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