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華,易良杰,黃桂瓊
(惠州市中醫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1)
收縮壓120~139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80~89 mmHg被定義為高血壓前期,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顯示高血壓前期已存在靶器官損害[1-2],因此從高血壓前期著手早期干預,十分有利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多項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冠心病和高血壓人群已被研究證實存在HCY增高,但高血壓前期是否存在HCT增高及其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系尚未見研究報道,本研究通過觀察高血壓前期同型半胱氨酸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改變及其相關性進行討論。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120~139/80~89 mmHg)100例、正常血壓(<120/80 mmHg)患者100例、高血壓(>140/90 mmHg)80例:男性180例,女100例,年齡 35~75歲,平均(46.23±7.10)歲,所有入選者的肌酐、尿素氮正常。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及亢進、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
1.2 研究方法 用標準方法測量入選者的血壓、體重指數,早晨空腹采靜脈血,采血前12 h禁食、水。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HCY測定使用熒光標記免疫檢測法。
1.3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TMT) 采用全數字化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10 MHz,在雙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等處沿血管長軸進行測量,管腔內膜交界面到中膜與外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IMT,IMT>0.09 mm為增厚,所有數據均測量3個周期取其平均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的變化 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患者較正常血壓組IMT明顯增厚(P<0.01),尤以頸總動脈和頸動脈分叉處明顯,高血壓組與高血壓前期組的IM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的變化(±s)

表1 三組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的變化(±s)
注:與正常血壓組比較:△P<0.05,△△P<0.01。
組別高血壓組高血壓前期正常血壓組頸內A 0.70±0.10△0.63±0.08△0.53±0.10例數80 100 100頸總A 0.85±0.08△△0.75±0.10△0.57±0.08頸A分支0.90±0.10△0.82±0.09△0.72±0.14
2.2 三組患者基本情況及相關指標比較 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患者較正常血壓組HCY明顯升高(P<0.01),而高血壓組與高血壓前期組HCY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年齡、性別、吸煙、體重指數、TC、TG、HDL、LD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三組基本情況及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三組基本情況及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正常血壓組比較:△P<0.05,△△P<0.01。
項目例數年齡吸煙[例(%)]性別(男/女)BMI 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HCY高血壓組80 47.10±7.10 32(32)57/23 25.8±3.0 1.56±1.00 4.86±1.2 1.34±0.40 2.78±1.0 17.5±5.6△△正常血壓組100 45.50±10.01 33(33)60/40 25.2±3.0 1.54±1.08 4.70±1.25 1.33±0.65 2.73±0.80 9.45±3.0高血壓前期組100 46.23±8.10 35(35)63/37 26.0±2.60 1.55±0.95 5.00±0.80 1.35±0.50 2.75±0.60 13.0±4.0△△
2.3 其他因素對HCY的影響 為除外其他因素對HCY的影響,我們進行了HCY與年齡、性別、吸煙、體重指數、TC、TG、HDL、LDL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HCY與上述因素無明顯相關性(P>0.05);HCY與IMT的相關分析表明HCY與TMT呈顯著正相關(P<0.01,r=0.5418)。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正常高值血壓(高血壓前期)占到人群的1/3,未來發展為高血壓的概率是正常血壓的兩倍,容易發展為高血壓并增加心血管發病率,故早期進行高血壓前期干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關高血壓前期的發病機制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IMT是動脈血管結構指標之一,Manios等[2]提出高血壓前期即存在血管損害,頸動脈IMT增厚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窗口,其增厚的程度與動脈粥樣硬化有極高的相關性。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患者較正常血壓組IMT明顯增厚,尤以頸總動脈明顯。高血壓組與高血壓前期組IM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隨著血壓的升高IMT增厚有差異性,亦支持頸動脈IMT增厚與血壓升高呈連續線性相關,血壓越高這種變化和損傷就越明顯,這也證實了高血壓前期存在頸動脈IMT增厚,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靶器官損害。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前期組及高血壓組患者較正常血壓組HCY明顯升高,且高血壓組與高血壓前期組HCY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隨著血壓的升高存在HCY差異性,這也符合賈建峰等[3]證實高血壓前期患者存在HCY升高,且與血壓水平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HCY已被證實為心血管獨立危險因素和動脈硬化的因子,1969年McCully[4]首次提出HCY與動脈硬化有關,劉繼文等[5]亦證實高血壓HCY升高,并與頸動脈硬化有關,但這些研究涉及正常血壓人群及高血壓人群,對于高血壓前期人群的HCY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發現:高血壓前期患者即存在血漿HCY濃度升高,外周動脈IMT亦增厚,在除外年齡、性別、吸煙、血脂等因素后,HCY水平與外周動脈IMT明顯相關,提示高血壓前期患者即存在動脈硬化的損害過程,而HCY可能參與其中。其損傷的機制可能:1)自身氧化,參與氧化應激致血管內皮動脈損傷和凋亡;2)削弱內皮細胞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損傷一氧化氮合成酶,影響內皮舒張功能;3)可與血管平滑肌細胞HCY氧化-還原受體結合,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4)影響糖、脂肪、蛋白質和LDL的聚集,加強LDL的自身氧化,促進脂質沉積于動脈壁,影響動脈壁糖蛋白,促進斑塊鈣化。
綜合所述,高血壓前期存在外周動脈IMT及HCY的異常,且HCY可能參與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故在現今高血壓前期隊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應加強防控意識,積極推行生活方式干預,不僅要重視血壓,同時應加強HCY等治病因素的監測及早期干預,達到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目的。
[1]孟秋云,張福業,孫 紅,等.正常血壓高值與腎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9,25:730-733.
[2]Manios E,Tsivgoulis G,Koroboki E,et al.Impact of prehypertension on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J].Stroke,2009,40:1515-1518.
[3]賈建峰,鹿育薩.正常高值血壓及其合并的傳統危險因素與同型半胱氨酸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0,6:422-426.
[4]MeCully KS.Vascular pathology of homocysteine:implication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rterioselerosis[J].Am J Pathol,1969,56:111-128.
[5]劉繼文,張向陽,李南方.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與頸動脈厚度等的相關性[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9,1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