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英
(昆明市兒童醫院,云南 昆明 65011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以腸道病毒EV71和柯薩奇病毒A16型多見)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口腔黏膜潰瘍及手、足、臀部等處發生皮疹為主要特征,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可引起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或皮疹,個別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2008年衛生部將手足口病列為國家法定報告的丙類傳染病。本研究分析了喜炎平注射液聯合中藥治療手足口病復發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6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兒科門診就診的6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病程均在3d內。均符合2008年我國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的診斷標準[1]。
采用隨機方法將60例患兒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小于1歲者6例,1~3歲者19例,大于3歲者5例;在托幼機構內感染22例(占73.3%),散居感染5例(占16.7%),不明原因感染3例(占10.0%)。對照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小于1歲者7例,1~3歲者17例,大于3歲者6例;在托幼機構內感染20例(占66.7%),散居感染7例(占23.3%),不明原因感染3例(占10.0%)。2組患兒的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26249)靜滴,2.5~5mL/次,1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口服,中藥基本方為:金銀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生地黃、牛膝、知母、石膏、苦參、地膚子、燈芯草各9g,竹葉5g,甘草3g[2]。每日1劑,水煎服。2組均酌情給予退熱等對癥處理。5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相關指標的比較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 治愈:皮疹消退,無新皮疹出現,體溫正常,無口腔疼痛,進食良好,患兒無其他并發癥;好轉:皮疹未完全消退,體溫正常,能進食;無效:皮疹無消退或增多,仍發熱,口腔黏膜充血,潰瘍明顯,進食受限,臨床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2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3 2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有1例呼吸道癥狀如流涕、咳嗽加重;對照組流涕、咳嗽加重2例,腹瀉嘔吐1例。經對癥處理均治愈,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圍廣泛流行的傳染病,其病原體類型很多,但均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腸道病毒屬,包括柯薩奇病毒 A組16、4、5、7、9、10;B組2、5、13型及腸道埃可71病毒(EV71)型和新型腸道病毒,但最常見為16及71型。不同類型病毒感染,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手掌足底部皮疹和口腔皰疹,輕者可無并發癥,預后良好,重者可并發心肌炎、中樞神經及多器官功能損害,造成死亡及嚴重后遺癥[3]。臨床上遇到的多為初次感染發作,二次復發患兒較少見。本研究觀察喜炎平注射液聯合中藥治療手足口病復發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屬于“溫病”范疇,為疫毒時邪,內傷濕熱蘊結,心火熾盛所致,治療當以辛涼解表、清熱利濕及解毒為原則。本基本方中,金銀花、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清熱解毒。生地黃清熱涼血,牛膝引火下行,瀉火通便。知母、石膏清除脾胃之熱,苦參、地膚子、燈芯草清熱解毒、利濕、清火。甘草潤和諸藥,諸藥相合,起到清熱解毒,清心瀉脾,解毒利濕的作用。喜炎平注射液能增強中性粒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脾臟淋巴細胞密度,提高血清中溶菌酶含量,促進免疫球蛋白合成,提高免疫力;同時它還能降低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急性炎癥后毛細血管的滲出,增強機體對病原體感染的應激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S].
[2]吳文,張雪梅 .中西醫結合治療手足口病10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6(1):518~519.
[3]呂曉菊 .手足口病防治進展[J].華西醫學,2008,23(3):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