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虹,歐陽曉勇,葉建州,李麗瓊
(1.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涼血止癢合劑是本院皮膚科已故名醫劉復興主任的經驗方,2003年制成院內制劑使用至今。筆者2009年3月~2009年10月用其治療136例血熱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療效較好,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共選擇皮炎、濕疹類患者136例,其中男66例,女70例;平均年齡37.5歲(最小19歲,最大66歲);病程7d~5a。136例患者中,急性濕疹22例,亞急性濕疹50例,慢性濕疹38例,脂溢性皮炎26例。所有入選患者在1個月內未系統使用,7d內未局部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制劑。
1.2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1]
1.3 治療方法 每日早、晚餐后30min各口服1次(100mL)涼血止癢合劑,總療程為2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外用制劑和口服抗組胺藥。
1.4 療效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治療前及治療第7d,第14d分別對患者自覺癥狀(瘙癢)和客觀體征(皮損面積、紅斑、丘疹、滲出、糜爛、苔蘚化、角化及鱗屑)進行評分。自覺癥狀由患者對復診前3d的瘙癢程度進行綜合評價,根據瘙癢程度按0~10分評分。客觀體征按照4級(0~3分)評分法進行評分:0=無或消失,1=較前明顯減輕,2=減輕,3=無改變或惡化。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治愈:療效指數≥95%;顯效:療效指數為94%~60%;好轉:療效指數59%~20%;無效:療效指數<2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136例皮炎、濕疹患者經涼血止癢合劑治療后均取得了較好療效,治療后瘙癢減輕,紅斑、丘疹、滲出、糜爛、鱗屑逐漸消退,皮損面積逐漸縮小,但苔蘚化、角化性損害消退較慢。平均起效時間3.5d(2~11d)。治療前后各種癥狀及體征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時愈42例,顯效63例,好轉30例,無效1例,有效率77.21%。各型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涼血止癢合劑治療136例皮炎、濕疹患者療效評估 n(%)
2.2 不良反應及耐受性 4例患者服藥后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4次),1例患者出現胃脘不適,但可耐受,停藥后癥狀消失。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8%。
濕疹的發病原因很復雜,有內在因子與外在因子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從發病機理上來看,主要是復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1]。中醫理論認為風、濕、熱三邪是濕疹發病的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則與心、肝、脾有關,并與稟賦、飲食、情志等密切相關[2]。陳實功《外科正宗》載:“血風瘡,乃風濕、濕熱、血熱三者交感而生。發則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涼血止癢合劑由紫草、生地、丹皮、赤芍、荊芥、枯芩、刺蒺藜、炙首烏、生口芪、九里光、昆明山海棠等組成,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作用,主要用于血熱型皮膚病。方中紫草專入血分,長于涼血活血,解血分熱毒,以治血熱、熱毒所致的紅斑、灼熱、瘙癢;生地清熱涼血,養陰滋液;丹皮泄血中伏火;赤芍清熱涼血,活血行瘀;黃芩瀉火解毒;荊芥、刺蒺藜祛風止癢;首烏養血益精,滋陰潤燥;黃芪益氣實衛固表、托毒潤膚;九里光、昆明山海棠清熱解毒,祛風除濕。臨床應用數十年,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少。唯其作用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1]趙辨 .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
[2]唐漢鈞 .中醫外科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