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文 趙喜娟 林小鳳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 深圳 518102)
我們對109例新近來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了24h動態血壓(ABPM)監測,并按年齡段進行分組比較,試圖探討增齡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晝夜節律影響的一般規律性。
連續選擇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前來我院就診或住院治療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病診斷標準。②1~2級高血壓患者。排除標準:各種繼發性高血壓患者。本文入選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09例,男67例,女42例,年齡31~85(62.70±16.35)歲。
1.2.1 動態血壓監測方法
檢測前將動態血壓監測儀袖帶縛于入選對象左上臂,袖帶氣囊自動充氣測量,白天(6:00~22:00)檢測,每15 min1次,夜間(22:00~第二天6:00)檢測,每30min1次,共記錄80次,24h時間內內有效監測頻次大于或等于80%視為有效。動態血壓監測儀錄入信息經機器軟件自動分析后,分別打印出24h、日間、上下午和夜間5個時段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平均值。夜間血壓(BP)下降率=白天BP均值-夜間BP均值/白天BP均值。BP晝夜節律判斷采用以下標準來確定:BP夜間平均值比日間下降≥10%為杓型改變,BP夜間平均值比日間下降<10%為非杓型改變。本研究入選患者24h ABPM檢測均在確診后和開始治療前進行。
1.2.2 統計學方法
由醫學專業統計學專業人員應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SPSS8.0)進行24h血壓監測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t檢驗進行兩組間顯著性比較,各種血壓下降率以百分(%)比表達,應用χ2檢驗進行兩組間顯著性比較,P<0.05以上表示有明顯差異。
109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老年高血壓患者(老年組,≥60歲)58例,中、青年高血壓患者(中、青年組,<60歲)51例。兩組患者BP晝夜下降率及BP節律形態指標比較見表1。
隨著ABPM檢測技術不斷完善,國內外學者們發現血壓異常和正常人群都可出現明顯的晝夜波動性,后者呈類似長柄勺曲線形態,于是,這些專家們規定為,血壓夜間比白天下降≥10%為晝夜節律正常(杓型改變),而夜間比白天下降<10%為晝夜節律不正常(非杓型改變)。血壓這種晝夜節律變化大致受到3種因素調節:①體力和腦力活動變化影響;②交感、迷走神經之間的晝夜節律變化影響;③個體體內固有節律調節影響。學者們[1]新近認識到,增齡是原發性高血壓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可能影響到血壓節律變化。但迄今為止,國內涉及年齡對高血壓患者血壓節律和波動影響報道不多,我們連續選擇一組近期來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為觀察對象,并按年齡分組,入選對象均在治療開始前進行ABPM檢查,結果證實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夜間SBP下降率、夜間DBP下降率、SBP杓型例數和DBP杓型例數均明顯少于中、青年組,而SBP非杓型例數和DBP非杓型例數則明顯多于后者。這些變化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擁有更多的血壓節律和波動變化。國內另一些作者[2-4]應用ABPM檢測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節律特點,也得出了與我們相近的結論。一般認為,動態血壓的節律變化與人體內各個系統、器官發生病變關系密切,特別是心、腦、腎等高血壓病的靶器官損害。
表1 兩組患者BP晝夜下降率及BP節律形態指標比較[±s,n(%)]

表1 兩組患者BP晝夜下降率及BP節律形態指標比較[±s,n(%)]
注:與成年組比較:aP<0.05, bP<0.01
夜間SBP下降率(%)夜間DBP下降率(%)SBP杓型例數(n/%)老年組(n=58) 4.29±1.36b 5.08±1.46b 17/29.31a成年組(n=51) 6.55±1.72 7.14±2.25 31/60.78 DBP杓型例數(n/%)SBP非杓型例數(n/%)DBP非杓型例數(n/%)老年組(n=58) 13/22.41a 41/70.69a 45/77.59a成年組(n=51) 27/52.94 20/39.22 24/47.06
綜上所述,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有其自身的節律特點,多數專家主張根據ABPM檢測結果、個體體內心血管系統的生物節律進行高血壓病的藥物治療。其中包括注意高血壓患者的年齡特點,制定個體化服藥處方,在控制好血壓的前提下,干預血壓不健康的晝夜節律異常。
[1] 王文艷,周曉芳.老年人動態血壓監測的相關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5):1547-1549.
[2] 劉傲亞,余振球,王綠婭,等.老老年與青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水平差異的研究[J].中國醫藥,2011,6(6):653-654.
[3] 韋海鑄.63例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變化觀察[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8):72-73.
[4] 李菡.老年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變化的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6):75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