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志春 戴 莎 裴 彬 張仁寶 龔亦兵 周麗華(上海市皮膚病性病醫院,上海 200443)
麻風患者的營養問題是一個盲區,麻風工作者對此類人群營養支持尺度的把握無據可依,這一空白正是我們研究的方向。麻風的發生、發展及其并發癥和營養有著密切關系,而晚期麻風患者還存在獨特的社會經濟問題〔1〕。2002年歐洲腸外和腸內營養學會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將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推薦為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的評價方法〔2〕。本研究采用NRS2002分析了老年晚期麻風患者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超重和肥胖)的發生情況,并評估了上述方法在長期住院的老年晚期麻風患者中應用的可行性。
1.1 對象 入選標準:神清,能站立,無胸腹水。所有對象均獲知情同意。1954年6月至今在長期住院并已治愈的老年晚期麻風患者68例,男47例,女21例,平均年齡(70.1±9.7)歲(55~89歲),平均住院時間(31.7±11.2)年(5~54年);43例為多菌型,25例為少菌型;55例(91.7%)有2級畸殘(WHO分級);根據潰瘍有無、數目和面積,以及潰瘍炎癥程度和滲出,主觀地把潰瘍程度分為無、輕、中和重。15例無潰瘍,26例輕度潰瘍,20例中度潰瘍,7例嚴重潰瘍。
1.2 人體數據測量 ①采用無錫衡器廠生產的可移動TZ120身高體重儀器測量患者的體重(BW)和身高(BH);②計算體重指數(BMI);③三頭肌皮褶厚度(TSF):將前臂彎至上腹部,使前臂和上臂成90度角,在上臂背側自肩部骨隆起部位至臂肘部鷹嘴突出部位的中點,用拇指與前指在中點上面1 cm處抓起兩層皮膚與脂肪,然后用皮褶厚度測定器(江蘇南通衡器廠)在中點處測皮下脂肪;④上臂圍(MAC):在三頭肌皮褶厚度測定同一部位水平處用軟尺繞上臂1 w測量其MAC;⑤上臂肌圍(MAMC)=MAC(cm)-0.314 15 ×TSF(mm)。TSF和MAC的測量分別由2名醫生協同1名護士分別執行,取其平均值,如二者數值差異明顯,再一起重新測量1次。
1.3 生化指標檢測 血紅蛋白(Hb)、總淋巴細胞計數(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正常值:Hb>110 g/L,TLC>1.2×109/L,ALB>35 g/L,Pre-ALB >250 mg/L。血脂異常標準為:TC>5.72 mmol/L或 TG>1.7 mmol/L。
1.4 營養風險篩查 NRS2002包括體重指數(BMI)、近期體重變化、飲食攝入量和疾病嚴重程度4項基本內容。營養風險得分≥3的患者表示有營養風險。年齡超過70歲,風險加1分。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小組推薦的營養不良(營養不足、超重和肥胖)標準,BMI≤18.5 kg/m2為營養不足,18.5 kg/m2<BMI≤24 kg/m2為營養正常,24 kg/m2≤BMI <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如無法得到 BMI,ALB代替并 <30 g/L為營養不足。不能獲得 BMI者采用ALB <30 g/L。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版本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計量資料用±s表示。資料分析前,先做正態分布檢驗。Independent-Samples T檢驗,One way ANOVA和 Student-Newman-Keuls方法分別用于二組間、三組間和亞組間的統計檢驗。Spearman線性相關分析用于各指標間的相關性檢測。
2.1 NRS2002適應性 70例患者中,共有68例完成NRS2002調查,適應率97.14%,6不能調查主要是不能站立。
2.2 營養風險、營養不足、超重和肥胖發生率 以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足發生率分別18.81%(12例)和6.3%(4例)如剔除不能獲得BMI患者,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足發生率分別20.3%(13例)和9.4%(6例)。BMI評價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分別為28.1%(18例)和17.2%(11例)。
2.3 各營養指標相互關系 表1根據NRS2002的分值≥3為準與客觀指標關系,其差異主要集中在TSF、MAC和Hb,有統計學價值。本研究的平均BMI為22.45 kg/m2。表2根據BMI分級營養不良后與客觀指標關系顯示TSF和MAC在營養分級中的差異明顯,營養不足組中Hb明顯降低,而超重和肥胖組血脂明顯升高。
2.4 麻風病人特有情況與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的關系 表3統計可以看出性別、住院期、麻風型別和畸殘度與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無相關性,而年齡的上升和潰瘍程度加重的患者預測有較高的營養風險,同時和營養不良(按營養不足、營養正常、超重和肥胖次序)呈負相關,均有統計學價值。
表1 客觀指標在營養風險中的差異(±s)

表1 客觀指標在營養風險中的差異(±s)
1)P <0.05,2)P <0.01
客觀指標 無營養風險(n=51) 營養風險(n=13) t值TSF(cm) 1.32±0.41 0.95±0.15 11.42 MAC(cm) 27.71±9.73 23.79±3.88 10.68 MAMC(cm) 20.44±7.83 21.72±3.86 0.97 Hb(g/L) 133.15±28.94 110.18±22.94 4.043 TLC(×109/L) 2.12±0.71 1.84±0.77 1.63 Pre-ALB(mg/L) 286.18±32.35 260.64±44.23 0.652 TG(mmol/L) 1.50±0.85 1.39±0.81 0.542 TC(mmol/L)4.66±1.00 4.33±0.66 1.221?

表2 營養不足、營養正常、超重和肥胖與一些客觀指標的關系

表3 麻風病人特有情況與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Pearson相關系數(r值)
合理的營養評價是臨床營養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老年麻風患者晚年的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具有現實意義,但由于有太多的營養和非營養因素影響評價結果,因此目前沒有一個評價方法有百分之百的敏感性和特異性〔3〕。NRS2002最近幾年在國內才得到應用〔4〕,但未有在麻風病人中應用的報道。本組評價顯示NRS2002適應性高,達到91.43%,存在營養風險者為約20%,低于其他一些研究結果〔5〕,說明這些老年麻風患者今后的營養風險不高。尤其NRS2002考慮到年齡因素,更適合老年麻風患者。本組營養不良發生率分別6.3%(BMI或ALB分級)和9.4%(剔除BMI),而用主觀全面營養評定(SGA)顯示營養不足的發生率為8.3%(重度營養不足)〔6〕,均表示本組麻風病人的營養不足的發生率不高。造成上述數據的差異(前者營養不足發生率低)可能和僅用BMI判斷有關,其原因是隨著這些病人老年化,其椎間盤萎縮和變平,脊柱彎曲逐漸加重。此外,由于麻風慢性足底潰瘍,足跟、足趾的骨吸收,甚至有部分骨缺失,使得這些晚期麻風病人身高相對非麻風患者要矮。這個特殊原因使得BMI升高而降低了營養不足的比例,相對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比例(45.31%)。
NRS2002主要基于循證醫學,TSF、ALB和Hb與之關系密切。TLC并未隨NRS2002而變化的原因則可能是大多數患者都有慢性潰瘍,其慢性炎癥刺激TLC逐漸升高。從BMI對營養不良分級來看,TSF和MAC人體測量和Hb實驗室指標基本符合營養分級。本研究超重和肥胖者TC和TG增高,這也符合了常理。
本文中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足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趨勢,與Reyes等〔7〕的研究結果類似,提示高齡患者的營養狀況值得關注。本研究還發現,麻風潰瘍程度預示著有較高的營養風險,長期慢性潰瘍可加重麻風患者營養不足。這個結論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8〕。住院期的延長并沒有預示營養風險的增加,可能與麻風患者長期家庭式居住生活和完善的生活保障醫療體系有關。
綜上所述,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不良分析最近幾年在其他領域廣泛應用,而在老年麻風患者應用還是首次。研究結果顯示,NRS2002實施率高,預測本組老年麻風患者營養風險的發生率不高,因此NRS2002較為實用的營養風險篩查指標,表現在篩查時間短,簡單易行。由于老年麻風患者存在一些特殊性,如高齡、高脂血癥、慢性炎癥、潰瘍及肢體攣縮等,單獨應用BMI和ALB分級營養不良不能完全反映真正營養狀況。
1 Mario V,Bronwyn Diffey.Should nutritional status evaluation be included in the initial needs assessment of leprosy patients with disability prior to socio-economic〔J〕.Lepr Rev,2001;72(2):206-11.
2 Kondrup J,Rasmussen HH,Hamberg O.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 2002):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Clin Nutr,2003;22(3):321-36.
3 Sungurtekin H,Sungurtekin U.Comparison of two nutrition assessment technique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 Am Coll Nutr,2004;20(5):428-32.
4 蔣朱明,陳 偉,朱賽楠.中國東、中、西部大城市三甲醫院營養不良(不足)、營養風險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調查〔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08;16(6):335-7.
5 崔麗英,張澍田,于 康,等.北京大醫院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營養不良(不足)、超重和肥胖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8;16(6):341-5.
6 景志春,戴 莎,王宏偉,等.主客觀營養評價指標在老年麻風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09;17(2):82-5.
7 Reyes JG,Zuniga AS,Cruz MZ,et al.Prevalence of hyponutrition in the elderly at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J〕.Nutr Hosp,2007;22(6):702-9.
8 景志春,吳亞琴,戴 莎,等,利用客觀參數分析老年麻風病人營養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3):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