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麗 嚴鵬科 汪江波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050)
頸動脈粥樣硬化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非常普遍,后果嚴重,可導致腦梗死〔1〕。本文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觀察其療效。
1.1 對象 2010年8月到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均經CT和(或)MRI確診〕。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心源性腦梗死;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④三個月內使用過影響纖溶系統的藥物;⑤急性損傷、免疫性疾病、感染或風濕熱等。男75例,女33例。年齡42~73歲,平均62.9歲。10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4例。一般資料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00729,100 mg/d,口服,2次/d)聯合阿托伐他汀(浙江新東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00618,20 mg/d,口服,2次/d)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普羅布考(山東齊魯制藥廠;生產批號:20100715),0.25 g/d,1次/d。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治療期間均配合相關的生活調理。
1.3 效果評價 ①斑塊穩定性。采用HP new 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以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1.2 mm為粥樣斑塊形成。不穩定性斑塊判斷(包括軟斑和潰瘍斑):內膜不完整,表面不光滑,內部回聲不均勻或低至無回聲。頸動脈狹窄程度:(血管管徑-最狹窄處管徑)/血管管徑×100%。②炎癥水平:采用Baseline 81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檢測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漿纖維蛋白原(Fbg)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期間兩組均無明顯的藥物副反應發生,觀察組軟斑率、潰瘍斑率、IMT厚度和頸動脈狹窄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1。觀察組Fbg、HCY和hs-CR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2。
表1 兩組斑塊穩定性比較(±s,n=54)
軟斑 潰瘍斑IMT頸動脈狹窄組別 〔n(%)〕 〔n(%)〕(mm)程度(%)對照組 16(29.4) 18(33.3)1.5±0.4 56.4±13.9觀察組 6(11.1) 7(13.0) 1.1±0.3 41.6±11.2 χ2或 t值 4.624 5.205 5.879 6.298 P值 <0.05 <0.05 <0.01 <0.01
表2 兩組相關炎癥指標比較(±s,n=54)

表2 兩組相關炎癥指標比較(±s,n=54)
組別 Fbg(g/L) HCY(mg/L) hs-CRP(mg/L)對照組5.7±1.6 9.6±2.4 3.2±0.7觀察組 3.3±1.1 7.3±1.8 2.3±0.4 t值 9.083 5.634 8.203 P值 <0.01 <0.01 <0.01
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發生腦梗死的可能性,與粥樣硬化斑塊的位置,面積和穩定程度等有密切關系〔2〕。其穩定程度主要與患者血管功能和炎癥機制有關。動脈硬化患者多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血糖、血脂等代謝紊亂,一方面由于游離血脂的不斷形成,可加速斑塊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斑塊形成過程的加快,以及血管功能退化,其斑塊形成的穩定性也相對下降,斑塊表面粗糙,在血流的沖刷下,脫落的可能性增大,狹窄的頸動脈遠端的灌注壓下降,腦梗死增加。談巧玲〔3〕的研究顯示,粥樣硬化不穩定性患者炎癥水平顯著高于穩定性患者,而且腦梗死的發生概率更高。
動脈硬化的治療主要從降脂,溶解粥樣硬化和恢復血管內皮功能等方面入手。考慮頸部動脈狹窄的特殊性,也要兼顧減少不穩定粥樣硬化的發生。通過結合乙酰化血小板內環氧合酶的活性部位,使環氧化酶失活,減輕鈣和鈉堆積引起的酸中毒,阻斷血栓素A2的生成,進而阻止血小板聚集。辛伐他汀為甲基羥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口服吸收后的水解產物可競爭性地抑制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使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受阻〔4〕。此外,對于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從多個環節降低膽固醇水平,促進斑塊的消退,抑制新病變的形成〔5〕。
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聯合使用是改善動脈硬化的有效方案。但若在斑塊溶解過程中發生阻塞,將增高腦梗死的風險〔6〕,因此,本研究中加用普羅布考。普羅布考為血脂調節藥,此外還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通過促進膽固醇分解和降低膽固醇合成,改變高密度脂蛋白亞型的性質和功能,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低,并可促進血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此外,普羅布考還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消退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降低病變部位巨噬細胞沉積,防止斑塊進展和破裂,增加斑塊的穩定性,減少不穩定性斑塊脫落導致的梗阻。
尹黎英等〔7〕的研究顯示,普羅布考可提高急性腦梗死頸動脈易損斑塊的穩定性。本次研究結果提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和普羅布考聯合方案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且普羅布考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可在更為穩定的治療過程中改善動脈硬化病情,降低動脈狹窄。
1 宋 麗,王玉玲,蘇 琦,等.PI3K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234-5.
2 徐介民.穩定性和非穩定性頸動脈斑塊及相關因素與腦梗死關系的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6):36-7.
3 談巧玲.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研究〔J〕.右江醫學,2011;39(1):24-5.
4 張振海.不同他汀類藥物對頸動脈硬化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7):56-7.
5 Ersehuren L,Kleemann R,Offerman EH,et al.Effect of low dose atorvastatin versus diet-induced cholesterol lowering on atheroselerotic lesion progression and inflammation in apolipoprotein E3-Leiden transgenic mice〔J〕.Arteric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1):161-7.
6 Hirano K,Ikegami C,Tsujii K,et al.Probucol enhances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hepatic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1,possibly through a specific mechanism〔J〕.Arteric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11):2422-7.
7 尹黎英,張冀平,郭海峰,等.普羅布考聯合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影響的臨床研究〔J〕.首都醫藥,2010;12(1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