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 楊銀川 張鴻 鵬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環境問題日漸凸顯。以水污染為例,根據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0年檢測的204條河流409 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59.9% 、23.7% 和16.4%。[1]長期以來企業粗放型、資源消耗性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低技術的應用產生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在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分析并進一步促進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L市作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發展較高,L市企業環境責任問題在中部有一定的代表意義。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對L市內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發放100份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8份,有效率98%。
從回收的有效問卷來看,男性比例為80.6%,高于女性比例;年齡主要分布在為24到59之間,共86.8%;教育程度以大學本科為主,為72.4%;政治面貌分布比較均勻;級別在副總經理以上居多,占65.3%。被調查的人員在公司職務中級別較高,對企業相關環境責任履行情況和影響因素有較多的了解。
所調查企業有68.4%在污染嚴重的行業之中,化工行業占27.4%,造紙行業為5.1%,電鍍行業為1.0%,服裝行業為31.6%,機械行業為13.3%,其他行業占31.6%;私營企業占比偏高,為74.5%,國有企業占17.3%,集體企業為1.0%,三資企業為7.1%;企業規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特大型企業占3.1%,大型企業占25.5%,中型企業占39.9%,小型企業占31.6%。
企業環境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的位置中末尾占1.0%,位置一般占16.3%,處于中間位置占25.5%,前幾位占37.8%,首位為19.4%。同時,企業對于生產產生的環境污染不予考慮占8.2%,較少考慮占15.3%,偶爾考慮占4.1%,基本考慮占35.7%,納入規劃,重點治理占36.7%。可見,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排序中,企業環境責任的地位較低,反映企業對環境責任重視度較低。
企業執行政府政策和法律中,不予考慮占9.2%,較少考慮占21.4%,偶爾考慮12.2%,基本考慮占28.6%,非常重視占28.6%。可見企業關于國家法律和政策執行情況較差。
企業對消費者提出的環境要求,不予考慮占6.1%,較少考慮占18.4%,基本考慮占28.6%,較多考慮占17.3%,非常重視占29.6%。可見,消費者對企業環境責任有較大的影響。
企業對環境造成影響潛在事故應急狀況的調查中,無應急方案占11.2%,較少有應急方案占25.5%,有一些應急方案占17.3%,基本上有應急方案占25.5%,應急程序完備占20.4%。有應急方案企業占大多數,但有超過百分之十的企業沒有應急方案反映出企業內部管理較差。
企業環境責任指企業和利益相關者共同關注企業從事經濟活動時的自然環境行為,并盡可能的減少企業自身對外部環境的消極影響,以達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目的。[2]從利益相關者視角,把影響企業環境責任的主要因素歸為企業、政府以及消費者三個方面,探討相關的影響因素并進行困境分析。
在企業的環境目標、方針和方案調查中,沒有目標占8.2%,較少有目標占23.5%,有一定目標占20.4%,基本上有目標占25.5%,目標非常明確占22.4%。企業環境目標不明確或缺失體現了企業環境責任意識的不足,企業過度追逐短期利益,忽略長期利益。
在企業環境管理運行控制上,沒有內部規定占16.3%,較少有內部規定占18.4%,部分有規定占14.3%,基本上有規定占37.8%,規定非常明確占13.3%。運行控制是具體業務流程的體現,沒有具體到相關責任人的制度會導致事情無人過問。
調查顯示,政府對企業的環境規制力度沒有的占17.3%,有較少力度的占21.4%,有一定力度的占39.8%,有較大力度的占18.4,力度非常大的占3.1%。可見,政府并沒有較好執行相關的環境政策,政府規制不到位,加劇了環境污染。
消費者對企業的環境要求方面,沒有要求占15.3%,有較低要求占13.3%,有一定要求占33.7%,要就較高占26.5%,要求非常高占11.2%。消費者對企業環境責任有比較高的要求,但是沒有要求的消費者也占了很大部分,盡管綠色消費主義不斷增長和引起關注,它還沒有成熟到被驅動企業進行環境保護主義的經理們重點考慮的階段。[3]
企業意識不足,過度追求短期利益。企業往往為了短期利益而以犧牲他人的健康及環境權益為代價,并將造成的環境成本轉嫁給政府、社會。[4]企業經濟行為的短視化導致通過追求短期低成本,忽視環境保護;而企業環境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又加劇了企業的污染傾向。
企業過于追求短期利益,環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企業內部約束機制失靈。
一方面,政府對環境治理采取重點治理的方式,對廣大農村地區沒有采取嚴格的執法措施。我國城市地區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農村工業化導致污染企業可以到處流轉,難以監管,導致我國環境治理陷入局部有所改善,整體尚未遏制的狀況。
另一方面,地方官員的GDP考核機制促成政府寬松管制。導致為了稅收而默認企業違法排污。于是,雙重的和帶有遞進意義的“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這種也就非常容易促使一些地方的政府與企業、企業家結成牢固的“政商同盟”。[5]
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最初便肇始于消費者運動的壓力,而調查顯示消費者并沒有成為企業環境責任的動力約束機制。由于消費者對企業的環境決策和管理的影響是間接影響,而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者缺乏對企業形成有效監督。同時,大多數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往往以價格為首位考慮因素,沒有形成綠色消費觀念。
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重城市、輕農村的取向,以及對污染企業執法不嚴,消費者約束缺失,造成了企業環境責任外部約束機制失靈。
形成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的制度和文化。企業進行環境責任意識的宣傳,通過開展持續的環保教育,把環境保護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營造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進一步促使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相關制度建設,形成良好的企業內部約束機制。
由于企業內部約束機制較差,政府的規制不能被企業自愿的環境行為取代。[6]應切實發揮政府應有的激勵和監督作用。
對企業排污設施、環保技術的引入給予一定的補貼,以降低企業的治污成本;對于好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同時,政府應加大政策調控力度,淘汰落后產業,并對違法企業嚴厲處罰。
首先,發動消費者運動的力量。單個的消費者或許不會對企業環境責任產生影響,但是眾多的消費者一起就會產生合力,如通過消費者協會的力量就會對污染企業和不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造成大的壓力,促使企業進行變革。
另外,引導消費者進行責任消費、綠色消費。通過對綠色產品的購買,抵制對環境有害的產品來支持環保企業,直接給不履行環境責任的企業施加壓力,形成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外部約束機制。
小結:通過提高企業意識,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來增強企業內部約束;同時,通過發揮政府、消費者的應有外在作用,對企業形成外部張力,監督企業環境污染行為,從而進一步來促進企業履行環境責任。
[1]周生賢.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部,2010.
[2]Hong Wang. Factor analysi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stakeholder perspective.Environmental Develop Sustain. 2010, 12:482.
[3]Sukhbir Sandhu, Lucie K. Ozanne, Clive Smallman and Ross Cullen. Consumer Driv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Fact or Fiction?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0,19: 356–366.
[4]吳東梅.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立法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03):6.
[5]張玉林.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與中國農村的環境沖突[J].探索與爭鳴,2006(05):27.
[6]Mao He, Juan C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rporations. J Agric Environ Ethics 2009,22: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