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大學商學院 俞潔 武戈
近年來,在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并震蕩上漲的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價格呈現出基本一致的波動趨勢,不僅對農民收入和農業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引發了物價水平的較大波動。而當前我國農產品價格正處于新一輪上漲大周期,2011年3月企業農產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0.2%,達到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增幅。農產品價格劇烈變動的壓力使中國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本文全面剖析引起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比較不同時間段影響力度的不同表現,更利于尋找當前的關鍵原因,為政府的價格穩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使我國農產品價格回歸合理位置。
國外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研究起步較早也更成熟,且在經濟理論模型和實證計量方法上多有創新。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微觀經濟學中“供需決定價格”的理論基礎,著重考察農產品市場上價格與數量之間的關系。當前的主流研究則主要利用各種計量模型,通過檢驗時間序列本身的季節性、單位根、協整性和異方差性來研究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對于影響因素的考察,能源危機、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生物質能發展、國際貿易等外部沖擊因素也作為變量進行農產品價格的動態影響研究。
由于2007年國內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開始,國內學者針對引起農產品漲價的原因研究較多,主要從國際價格傳導、生產成本推動、供需失衡、生物質能發展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也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及匯率、期貨、貨幣供應量等外部因素,研究引起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
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能源危機導致的成本推動、自然災害導致的供求失衡、投機炒作導致的價格偏離等因素是造成近年來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而引起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除了以上幾種,還包括國際價格向國內的輸入。本文利用世界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的國內外綜合農產品價格指數,在刪選了多種影響變量以后,選取最為顯著的變量,從國際傳導、成本投入、購買力水平、物價環境四個方面,運用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等方法比較不同時段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和貢獻度,以便于尋找關鍵原因,從而制定合理的調控政策。
根據相關研究,本文選取國內企業農產品價格指數(CGPI)、國際農產品價格指數(WA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MPI)、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作為研究變量,分別代表國內農產品價格、國際農產品價格、國內物價環境、成本投入、實際購買力水平。
出于本文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因素分階段對比分析的研究目的,本文最終將樣本區間劃分為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這兩個對比區間,下文分別簡稱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本文運用無約束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分階段對比分析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VAR模型常用于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它并不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用模型中所有當期變量對所有變量的若干期滯后變量進行回歸,以估計聯合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因此常被應用于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相關研究。

表1 各序列在各對比區間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數據經過處理與劃分以后,共產生3個VAR模型,由于篇幅原因,以下對實證步驟和結果進行簡明陳述,檢驗中間數據不作列舉。首先,對每個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均得出原序列存在單位根,一階差分序列為平穩序列,因此采用一階差分序列建立VAR模型(見表1)。其次,通過滯后期檢驗以及殘差的各項檢驗后,判定為平穩系統,得出分段樣本和整體樣本都應建立滯后1期的VAR(1)模型,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操作。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初步判斷各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為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的變量排序提供依據。最后,得出脈沖響應圖和方差分解數據,并對實證結果進行深入的原因分析。
根據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農產品價格脈沖響應圖顯示,當在本期分別給國際農產品價格(WAPI)、居民消費價格(CPI)、農業生產資料價格(PMPI)、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一個單位沖擊后,CGPI對CPI、PMPI和REER在第1期就立即做出響應,對WAPI則在第2期才作出響應,國外價格影響略為滯后。CGPI對CPI沖擊響應幅度最大為第1期的0.49,對WAPI的最大響應為第3期的0.13,對PMPI的最大響應為第2期的0.26,對REER的最大響應為第3期的-0.08,總體來看對WAPI和PMPI的沖擊響應持續時間長于其他兩個變量。
根據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農產品價格脈沖響應圖顯示,CGPI對4個變量的單位沖擊均在第1期就立即做出響應,對CPI沖擊響應幅度最大為第1期的0.98,對WAPI的最大響應為第1期的0.39,對PMPI的最大響應為第1期的0.32,對REER的最大響應為第2期的-0.34。以上基本信息顯示出,第二階段CGPI對各個因素的變化反應較為敏感,且響應幅度均大于第一階段,尤其以CPI的表現最為突出。
根據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農產品價格脈沖響應圖顯示,CGPI對4個變量均在第1期就立即作出幅度較大的響應,對CPI沖擊響應幅度最大為第1期的0.77,對WAPI的最大響應為第2期的0.45,對PMPI的最大響應為第1期的0.21,對REER的最大響應為第3期的-0.11。對比前文兩個階段的結果,CPI、PMPI、REER在第二階段表現出最強的影響力,WAPI則在總體上呈現出最強最持久的影響效力。
在脈沖響應圖基礎上,通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可以進一步了解各變量沖擊在解釋農產品價格波動中的重要程度。
根據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分階段方差分解結果,整體比較三個時間段的方差分解結果可知,在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各個影響因素中,CPI的影響力度最大,都在20%以上,其次為WAPI,平均在10%,PMPI影響力度相對較弱,平均低于10%,而REER影響力度最低,平均低于5%。換言之,居民消費的需求性拉動力量占據主導地位,國際價格的傳遞效應日益顯著,生產要素的成本性推動不容忽視,我國購買力水平也作出了合理的表現。
第一,CPI反映的是一國的價格環境,體現了整體消費需求水平,是判斷通貨膨脹的一個代表性指標,由于農產品被包含于食品消費一項而計入CPI,因此有不少學者對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引起通貨膨脹的問題進行研究,劉勇等(2009)研究得出CPI有很強的慣性,對農產品價格影響較大,通脹預期將在較長時間內作用于農產品價格,本文的結果與之一致。
第二,隨著我國農產品貿易政策越來越開放,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影響程度就會日益加強,近年來國際市場上幾大關鍵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劇烈,我國也呈現出相同的反應,Huang and Rozelle(2006)的研究中顯示了中國玉米和大豆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完全接軌。
第三,農業生產資料作為農產品的投入要素,成本性的推動較為明顯,尤其在農產品漲價階段,如李曉俐(2011)指出因土地、農資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漲,促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成為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實際有效匯率反映的是一國的購買力水平,是采集多國貨幣加權而得,因此在實證分析上對影響力度有一定的削弱,但是所得的實證結果仍舊符合經濟學原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農產品價格產生負向的沖擊效應,但相較于其他因素而言影響力度則很小。
本文通過對2000~2011年期間兩個分時段和總體月度數據的研究,在向量自回歸模型、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的實證結果驗證下,得出國內物價環境和國際農產品價格是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我國在履行完畢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后,農產品貿易的保護水平已經很低,而我國作為農產品凈進口國,國內農產品價格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將會日益顯著。綜上所述,政府應具備高度的政策前瞻性,及早采取合理的財政貨幣政策和對外貿易政策,致力于穩定國內物價,提高抵抗國際市場影響的能力,以實現對農產品價格的有效調控。
[1]李國祥.2003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經濟分析[J].新視野,2011(1).
[2]劉勇,王偉,易法海.我國通貨膨脹與農產品價格、經濟增長動態關系分析[J].生態經濟,2009(2).
[3]劉藝卓.匯率變動對中國農產品價格的傳遞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10(1).
[4]夏春.實際經濟時間序列的計算、季節調整及相關經濟含義[J].經濟研究,2002(3).
[5]Huang,J. and Rozelle, S.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markets in China. China Econ. Rev.17,266 280,2006.
[6]李曉俐.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價格變化及應對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