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鳴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云南 曲靖655000)
廣義的腦心綜合癥(Brain heart syndrome,BHS)的概念是指因急性腦病,主要為腦卒中,急性顱腦外傷累及丘腦下部,腦干和自主神經系統導致心血管功能障礙,發生類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1]。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2],也是最重要的致死因素,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對此病早期及時的診斷,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現將我院近三年收治的6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腦卒中引發BHS的發病率及發病機制作一探討分析。
回顧性的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318例,男221例、女97例,年齡60~90歲,平均(75.10±8.15)歲,病程6~96h,根據CT、MRI等臨床證據分為三組:腦出血組116例,其中基底節出血83例,丘腦出血23例,腦葉出血7例,小腦及腦干出血3例;腦梗死組183例,其中位于基底節區(含丘腦)98例,腦干梗死46例,小腦梗死29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組19例;三組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全部經CT、MRI證實。入院前無心臟疾病及肝腎疾病。
1.2.1 ECG檢查
患者入院后即行常規ECG檢查,隨后用24h遙測心電監測,異常者分別于入院后一周內每天于床旁常規ECG紙記錄。以后每周復查ECG。對有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嚴重心律失常等級癥狀的患者即用床旁24h心電監測,ECG異常改變包括心律失常,ST-T改變,明顯U波,QT間期延長,左室高電壓和束支傳導阻滯,ST段降低或抬高,表現為心肌缺血或類似心肌梗死樣心電圖。
1.2.2 實驗室檢查
入院次日晨采空腹血檢查心肌酶譜,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羥丁酸脫氫酶(HBDH),谷草轉氨酶(AST),對于以上五項指標中有兩項指標升高為異常,其中ECG,心肌酶譜結果異常患者于第7、14、21天復查以上指標。
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統計軟件SPSS11.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χ2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8例患者中有229例出現了ECG異常,其中腦出血占85例,心電圖異常率為73.3%,腦梗死占128例,心電圖異常率為69.9%,蛛網膜下腔出血占16例,心電圖異常率為84.2%,ECG異常以心律失常最多,異常率為48.9%,S-T水平下移者占29.3%,Q-T延長者占14.8%,心肌梗死者占6.99%,見表1。

表1 318例腦卒中患者的ECG改變
三組老年腦卒中患者均有心肌酶升高,所測心肌酶三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正常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酶值升高與病變部位有關,隨著腦卒中病情好轉,心肌酶、ECG逐漸恢復正常。見表2、3。

表2 318例腦卒中患者急性期心肌酶檢驗

表3 318例腦卒中患者病變部位與心肌酶的相互關系
急性腦卒中常引起一系列的心臟功能及心電生理的變化, 即腦心綜合癥,ECG改變以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S-T水平下移,Q-T延長者,心肌梗死者為主。BHS發生與疾病的發病部位和不同類型的腦損害有關,基底節區及腦干部分出血或梗死的心肌酶及ECG變化明顯。其發生機制可能為:①急性腦梗死時,顱內壓增高,下丘腦功能出現在植物神經功能障礙;②病變時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發生應激反應,兒茶酚胺,腎上腺素水平升高[3],體液調節功能紊亂,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收縮,造成心肌缺血;③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氯血癥等導致神經調節障礙。
急性腦卒中患者,ECG應視為常規檢查,危重型患者應進行長時間監測。一旦發生BHS除積極治療外,應注意以下方面:①注意保護心臟功能,對有心肌損害者,甘露醇慶盡量少用,因其余造成冠狀動脈痙攣,影響冠動脈供血,增加心臟負擔,可適當選用速尿等利尿劑;②針對腦血管性質分別給予擴容,溶栓、抗凝、解除腦血管痙攣等治療;③腦心綜合征出現的各種心律失常,大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效果較差或無效,用鉀鎂制劑和營養心肌、β受體阻滯劑往往取得較好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心肌酶改變及ECG變化是各種神經體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情越重BHS發生率越高。BHS不僅使卒中病情復雜化,而且有時是腦卒中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腦卒中的急性期, 應密切觀察心電圖,注意保護和改善心臟功能,慎重使用增加心臟負擔的藥物,及早發現心臟損害,及時調整方案,以取得最好的轉歸,最大限度地減少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1] 王新德,朱克.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26.
[2] 胡廣.馬銘急性腦卒中致腦心綜合癥210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4):77-78.
[3] 趙明倫.腦血病的搶救與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