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義芹
(東營市中心血站,山東 東營 257091)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頒布、實施、推行多年以來,我國公民的無償獻血熱情高漲,健康無創(chuàng)獻血者的血液已經成為我國臨床用血的重要來源。理論上,HBsAg、HCV、HIV、梅毒這四項初篩能夠排除患有傳染病的獻血者,但是在實踐中表明,在采血現場通過技術手段把關比較難。本文主要回顧分析東營市中心血站2005至2011年期間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檢測結果,探討提高采血血液質量的措施。
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市無償獻血者復檢標本134890人次,年齡18~55周歲,體檢合格,獻血200~400ml后留取血標本,做初復檢。
ALT試劑(中生北控和貝克曼),HBsAg試劑(廈門新創(chuàng)和上海科華),抗-HCV試劑(上海科華和北京金豪),抗-HIV試劑(廈門新創(chuàng)和北京金豪),梅毒抗體試劑(廈門新創(chuàng)和北京金豪)。全自動OLYMPUS-AU400生化儀,TARCH.8全自動加樣系統(tǒng)(瑞士HAMILTON),FAME24/20全自動酶免系統(tǒng)(瑞士HAMILTON)。以上試劑均為中國藥品生物鑒定所批批檢合格產品。
ALT采用速率法,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體試驗采用ELISA法,各項試驗均在有效期內嚴格按試劑盒使用說明書嚴格操作。各項檢測均采用不同試劑檢測2次,2種試劑均陽性判為不合格,1種試劑陽性做雙孔復檢,復檢中只要有1孔判陽性,血液做不合格報廢處理,抗-HIV初篩陽性標本送疾控中心進行確證。2005~2011年共送檢HIV初篩陽性標本145份,經確證7份為陽性,約占送檢標本的5%。
見表1。

表1 2005~2011年無償獻血者血液傳染性指標檢測不合格情況(n,%)
從本次調查結果看,2005之2011年134890人份無償獻血者復檢標本不合格率為7.18%,明顯高于國內其他地區(qū)的一些報道[1-3]。各項復檢不合格比例依次為:ALT>HBsAg>梅毒抗體>抗-HCV>抗-HIV。ALT不合格占血液檢測總數的7.18%,占不合格總數的84.24%,是獻血者血液檢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與相關報道相符[4]。從2008年開始,HBsAg不合格率有明顯下降趨勢,分析其原因,2007年下半年,我站對無償獻血者在采前增加了HBsAg金標試紙快速篩查項目,大大降低了HBsAg復檢不合格率。抗-HCV不合格率從2007年開始也有明顯下降趨勢,分析其原因,2007年增加HBsAg金標試紙快速篩查項目以來,在對HBsAg不合格的獻血者提前淘汰的同時,將一些合并HCV感染者排除在外,另外,國產抗-HCV試劑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假陽性率所致。梅毒抗體不合格率為0.41%,與國內一些報道相符[5],值得注意的是,從2008年開始,梅毒抗體不合格率遠遠超過了HBsAg,成為血液檢測不合格的第二大原因,可能與參加無償獻血的人群以青壯年為主,此年齡段人群工作穩(wěn)定,有固定收入,又是性活躍期,感染機會增多有關,很有必要在采前增加梅毒的金標試紙快速篩查項目。抗-HIV不合格率為0.11%,且經過確證為陽性的只有7人,感染率較低,這可能和東營是一個新興城市,流動人口不多,吸毒等現象較少有關。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我國處于HIV感染快速增長期,因此特別需要對獻血者進行保密性征詢,加大安全獻血宣傳力度,加強自我排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保證血液安全的基礎上,為防止血液報廢率過高,除了加強獻血前征詢和體檢,對無償獻血者在采前進行HBsAg、梅毒金標試紙快速篩查和ALT快速篩查項目,并嚴格控制對臨界值附近的獻血者進行采血外,還應采用核酸檢測等新技術,進一步縮短“窗口期”,提高檢測率, 確保血液安全,最大程度遏制HBsAg、HCV、HIV和梅毒的經血傳播。
[1] 李莉,惠永慶,樊晶.2006~2010年天津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48-49.
[2] 劉志強.2005~2010年青海省西州無償獻血者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49-50.
[3] 程玉根.2004-2007年鹽城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1):54-55.
[4] 張金萍,邢顏超,白旭華.烏魯木齊地區(qū)男性獻血者ALT異常與肥胖的關系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1):56-57.
[5] 祝慧芳.淄博市無償獻血現狀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8):69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