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北京市順義區中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1300)
失眠是臨床上非常普遍的睡眠障礙,隨著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的增加,失眠的發生率逐漸上升。筆者自擬舒郁健脾湯治療失眠,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型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共80例,均為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門診患者,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在21~70歲,平均40.5歲;病程30d~10年。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23~69歲,平均41歲;病程在30d~9年。兩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失眠程度及中醫分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對非器質性睡眠障礙失眠癥的診斷標準[1]。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失眠的診斷標準[2],以及中醫“肝郁脾虛證型”診斷標準[3]綜合擬定:①入睡困難,時常覺醒,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睡;②晨醒過早;③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入睡;④睡眠不足5h;⑤神疲乏力;⑥食少納呆;⑦胸脅脹滿、腹脹或善太息;⑧舌紅,苔薄白,脈弦細。凡具備上述①②③④中1項和⑤⑥中1項及⑦⑧項中1項者即可納入此觀察。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型。
排除軀體疾病或腦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失眠;排除精神障礙癥狀引起的失眠及乙醇、咖啡、濃茶或藥物依賴引起的失眠;排除年齡在18歲以下、70歲以上患者;排除妊娠、哺乳期者;排除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
治療組在柴胡疏肝散的基礎上,酌配健脾養血安神藥物加減化裁擬定舒郁健脾湯治療。藥物組成:醋柴胡12g、當歸15g、香附10g、川芎10g、生黃耆15g、陳皮10g、云苓15g、白蒺藜15g、生石決20g、夜交藤30g、酸棗仁15g、生山楂12g、炙甘草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服,停服一切鎮靜安神西藥。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口服艾司唑侖片(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891,1mg)治療,每次2mg,每日1次晚睡前服;谷維素片(北京海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414,10mg)每次20mg,每日3次。兩組均以30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統計療效。
觀察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睡眠狀況的改善情況,以及治療前后主要伴隨癥狀積分比較。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癥狀積分標準對失眠、常醒、善太息、胸脅脹滿、腹脹等進行評分。重度記6分,中度記4分,輕度記2分,無此癥狀或癥狀消失記0分。同時監測不良反應。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失眠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睡眠時間減少。中醫證候療效判定參考文獻[3]。
2.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臨床痊愈13例(32.5%),顯效14例(35%),有效11例(27.5%),無效2例(5%),總有效率95%;對照組40例,臨床痊愈5例(12.5%),顯效13例(32.5%),有效16(40%),無效6例(15%),總有效率85%。2組臨床痊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2.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治療組在治療后主要癥狀有顯著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及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僅失眠常醒、善太息癥狀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失眠/常醒或睡而不穩食少納呆胸脅脹滿 腹脹 善太息治療組 治療前 40 3.81±1.09 2.67±0.58 3.96±0.23 2.89±0.35 3.01±0.20治療后 1.20±0.30☆★0.98±0.30☆★0.92±0.19☆★0.97±0.26☆★0.68±0.30☆★對照組 治療前 40 3.65±0.73 2.87±0.35 2.28±0.30 2.64±0.32 2.76±0.33治療后 1.78±0.31☆2.23±0..2 1.91±0.22 1.89±0.21 1.21±0.22☆
治療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中有15例出現白天頭昏不清醒、困倦,清晨覺醒慢等副反應。
失眠在《難經》中稱為不寐。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不酣,醒后不能再寐,嚴重者可整夜不能入寐。其病機多為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引起陰陽失交,陽不入陰而形成不寐。《靈樞.營衛生會篇》:“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得瞑。”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大,所欲不遂,思慮過多,情志不遂日久,導致營陰暗耗,脾氣受傷,肝氣郁結不疏,繼之陰不斂陽,陽不入于陰則發生失眠。脾虛運化失常,則食少、納呆、腹脹等。方中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有舒肝解郁之功能;香附理氣解郁,對中樞神經系統亦有協同鎮靜作用;川芎行氣活血,現代藥理研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鎮靜作用;炙黃耆、陳皮、云苓、甘草健脾益氣,培土運中;當歸補血養血;白蒺藜平肝解郁,生石決清肝鎮靜,兩藥相合加強清肝解郁之力;夜交藤、酸棗仁均甘平,能補養陰血、寧心安神,且棗仁味酸與甘草酸甘化陰,使陽交于陰,陰自動而靜。全方共奏舒郁健脾、安神鎮靜之功,臨床使用效果顯著,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通過臨床觀察證實,自擬舒郁健脾湯治療肝郁脾虛型失眠療效滿意,且無安定類鎮靜劑引起的困倦、覺醒慢等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6.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