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卓飛 覃 婕 林艷明 黃建春 鄒佳俊 (右江民族醫學院民族醫學教研室,廣西 百色 533000)
黑衣壯族常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境內大石山區,總共人口5萬多人,長期以來由于交通閉塞、地處邊陲、環境惡劣,一直實行嚴格的族內婚制,通常被稱為黑衣壯族(簡稱黑衣壯)〔1〕。肝硬化是一系列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和各種并發癥,晚期出現肝損害的病理學特征〔2〕。本文探討廣西黑衣壯族人群肝硬化的發病情況,分析肝硬化的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那坡縣中醫院及人民醫院住院的廣西黑衣壯族人群肝硬化患者313例作為觀察組,年齡19~79〔平均(47.63±16.42)〕歲,其中男232人(81.1%),女81人(18.9%),均為農民。觀察組患者按年齡分為成人期(19~40歲)103例,更年期(41~60歲)124例,老年期(60歲以上)86例。選擇同期漢族肝硬化患者30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19~80〔平均(48.43±17.54)〕歲,其中男143人(45.6%),女157人(54.4%),均為農民。黑衣壯人群的年齡與漢族人群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根據患有慢性肝病的病史,結合B超以及血生化檢查證實為肝硬化。臨床表現為門靜脈高壓、肝功能減退。酒精性肝硬化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分會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組南京會議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3〕。
1.3 檢測方法 乙肝病毒血清學檢測:患者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分別檢測血清中的 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檢測試劑盒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年齡、性別與肝硬化的發病率進行相關性分析。
2.1 兩組患者性別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比例均有明顯差異(P<0.05)。在觀察組中,男性要明顯多于女性,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性別的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肝硬化分型比較 對照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者211例(70.3%),酒精性肝炎肝硬化76例(25.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13例(4.3%)。觀察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280例(89.5%),酒精性肝炎肝硬化 20例(4.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13例(4.1%)。兩組相比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黑衣壯人群血清檢測結果 在232例男性患者中,HBsAg陽性160例,陽性率為68.9%;在81例女性患者中,HBsAg陽性9例,陽性率為11.11%。男、女性別HBsAg陽性率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2.4 黑衣壯人群不同年齡之間血清檢測結果 成年人組HBsAg陽性 60例(58.25%),更年期組 HBsAg陽性 31例(25%),老年組HBsAg陽性9例(10.46%),成年人組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近2年來黑衣壯人群肝硬化發病情況,肝硬化的發生一般與酗酒、勞累、情緒變化、飲食不當等因素有關。所以,加強對肝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時、適當的治療,能夠避免或減少并發癥〔5〕。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黑衣壯還是漢族,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都是主要因素。說明在我國由于醫療衛生水平的落后,病毒攜帶者的數量是驚人的。而西方發達國家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慢性酒精中毒,目前由于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漢族人群因嗜酒而出現酒精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逐漸增多〔6,7〕。本組資料顯示可以看出,黑衣壯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明顯低于漢族人群,考慮受他們的飲食習慣、居住條件、生活方式或體力活動強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外,黑衣壯的主食為玉米,平時喝的絕大多數為自釀的玉米酒,度數比較低。有研究證實,人群的血脂水平與其脂肪攝入量密切相關,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酸膳食將明顯升高血脂水平,進而出現肝硬化的概率也比較大〔8,9〕。黑衣壯高酒精性肝硬化的發病率低是可以理解的。有史以來黑衣壯一直實行嚴格的族內婚制,同時他們聚居在同一環境,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都比較一致。所以傳染性較高的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硬化者相對來說多一些。
進一步研究黑衣壯肝硬化患者性別和年齡因素,由結果可以看出,男、女性別HBsAg陽性率有顯著差異,男性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于女性。成年人組HBsAg與其余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成年人由于生活需求,經常走出生活圈子,與漢族接觸比較多,所以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比較高。
1 尹瑞興,楊德寨,姚麗梅,等.廣西黑衣壯族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癥患病率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4):305-8.
2 葉任高,陸再英,謝 毅,等.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40.
3 LokAS,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is B:update of recommendations〔J〕.Hepatology,2004;39(3):857-61.
4 梁曉峰,陳園生,王曉軍,等.中國3歲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9):655-8.
5 尹瑞興,劉唐威,潘尚領.廣西黑衣壯族人群的血脂水平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6):531-2.
6 van Damme P,van Herck K.A review of the efficacy,immunogenicity and tolerability of a combined hepatitis A and B vaccine〔J〕.Expert Rev Vaccines,2004;3(3):249-67.
7 查桂容,梁秀瓊.肝硬化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4):1513-4.
8 Shimizu I,Ito S.Protection of estrogens against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J〕.Hepatol Res,2007;37(4):239-47.
9 Shimizul I.Impact of oestrogens on the progression of liver disease〔J〕.Liver Int,2003;23(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