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實勇,陳 余,張 鵬
(1.北京市畜牧獸醫總站,北京 100107;2.北京奧天農業有限公司,北京 102607)
北京地區開展發酵床生豬養殖自2007年起步,規模和應用面積逐步擴大,應用于商品豬生產的不同階段,在仔豬冬季保暖防病促生長和節水減少糞污排放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種豬生產上,尤其是對妊娠母豬在妊娠期間防止肢體病方面,未見報道,在提高仔豬成活率方面未見詳實資料。本試驗經過長時間的監測和統計研究了發酵床對妊娠母豬肢蹄健康及仔豬成活率(包括保育豬、生長育肥豬階段)的影響。
試驗在北京禮賢奧天原種豬場,試驗組與對照組間均選取日齡、胎次、品種頭數相近的豬只,試驗選取6棟豬舍進行對比實驗。分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妊娠母豬舍(120頭)、保育舍(80頭)、生長育成舍(50頭),試驗組豬飼養于發酵床內,妊娠母豬每欄3~4頭,每頭占發酵床面積2.5 m2,對照組妊娠母豬飼養在雙列水泥地面豬舍內,每欄3~4頭,每頭占地面積2.2 m2,試驗組保育豬和生長育成豬均為發酵床大欄飼養,飼養密度分別為0.7 m2/頭、1.3 m2/頭,對照組保育舍、生長育成舍,均采用傳統水泥漏縫地面水沖糞式小欄飼養,飼養密度分別0.6 m2/頭、1.1 m2/頭。
發酵床墊料由稻殼和鋸末組成,稻殼與鋸末各50%,加入專用發酵土著菌種(0.5 kg/m3,北京農學院提供)、營養液(10%紅糖水,自制)、每立方米墊料撒粗鹽30 g、土適量,混合均勻,含水量為40%~50%之間,以手握墊料手指有水分滴出,但不滴下,松開后能自然散開為佳。妊娠母豬舍發酵床厚度為100 cm,保育段發酵床厚度為60 cm,豬只進圈前先驅蟲。日常管理中每天疏散糞便,將集中成堆集中排便區域翻出并撒勻、墊料翻堆、調節維持墊料適宜水分、豬舍通風換氣,每周翻動墊料1次,墊料外圍消毒1次,保持充分光照,整個發酵床水分保持在60 %,通風良好,確保發酵床正常發酵。對照組水泥地面飼養,干清糞,保持圈舍干凈衛生。
試驗組與對照組均采用相同的妊娠母豬專用料、保育料和育成料,均采用自動飲水器自由飲水。妊娠母豬每天2次定量飼喂,保育和育成豬均采用自由采食。試驗期為180 d。試驗期內詳細記錄每頭及每批的各項生產數據,單只稱重,按圈計料,其他飼養管理,如飼料配方、飼喂方式、免疫驅蟲與保健均按照豬場常規方式進行,種豬每月嚴格按照種豬淘汰標準及時淘汰。
妊娠母豬記錄肢蹄病發生數,記錄保育豬和育成豬成活數,保育豬和育成豬試驗開始和結束時轉群時稱個體重,記錄各組耗料量,計算日增重、料肉比,記錄其平均體重。
采用Micsoft Excel 2007和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1 妊娠母豬肢蹄病的發生率 %
試驗組的各月肢蹄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肢蹄病的發生率隨著季節溫度的升高有上升趨勢,而試驗組沒有表現出這種變化趨勢。試驗組除了5月份有1頭豬在驅趕過程中扭傷,其他月份肢蹄病的發生率均低于1%,而對照組豬只肢蹄病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經常規治療也未見明顯效果。這可能是水泥地面硬度過大,加上糞尿未及時清除、濕度過大從而為圈舍內病原微生物提供生存機會,從而加重肢蹄感染,且降低治療效果。

表2 母豬平均窩產活仔數 頭

表3 保育豬成活率 %
而試驗組豬只偶爾出現肢蹄病,經常規治療后能夠有效恢復,這可能是發酵床床面軟化、相對干燥,有利于受損肢蹄的康復。
種豬肢蹄病的發生直接導致種豬淘汰率的升高,無論是現役公豬還是各生理階段的母豬,肢蹄受力均比其他階段重,在這些階段只要有肢蹄病的發生,往往會造成種豬的直接淘汰。可見,發酵床養殖模式在種豬養殖上的應用,不僅可以降低肢蹄病的發生率,而且能夠直接降低種豬淘汰率,從而延長種豬尤其是優良種豬的使用年限。
表2表明,試驗組平均窩產活仔數均高于對照組,且平均窩產活仔數均在10頭以上,而對照組平均窩產活仔數僅7月份為10.2頭,其他月份均在10頭以下。2組的配種方式相同(人工授精),整個妊娠階段飼喂方式及飼料均相同,而窩產活仔數卻表現出不一樣的水平。從分娩情況來看,對照組產死胎比率高于試驗組,在6、7、8月表現尤其明顯。試驗組母豬分娩階段難產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并且胎兒均勻度好。這可能是發酵床上的妊娠母豬在發酵床上自由翻拱墊料,適度運動,從而使得胎兒在母體內營養吸收均衡,而水泥地面養殖模式的妊娠母豬雖然也是小欄飼養,有一定的運動,但是欄內沒有明顯的“休息區”,如果糞尿清理不及時,還能導致欄內地面打滑,很容易造成妊娠母豬摔跤、關節扭傷、產生死胎等。所以,發酵床模式的飼養可以改善妊娠母豬生活環境,從而增強母子雙方的抵抗力,增加窩產活仔數,更好地發揮優良種豬的繁殖性能。
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照組保育豬的成活率在3月、4月、5月、6月、7月、8月均低于試驗組,而且在3、4、5月份的成活率低于6、7、8月份,而試驗組成活率相對穩定均高于對照組。從對照組的死亡情況來看,3、4、5月份豬圈氣溫較低,水泥地面的保育豬打堆睡臥,為了保溫門窗的關閉導致氨氣濃度過高,在溫度、濕度和空氣質量上均不如發酵床保育模式。而試驗組保育豬在發酵床上自由翻拱墊料,溫度和濕度適宜,無大量糞尿淤積,豬群無聚堆現象,表現出逍遙運動,自由采食、飲水。

表4 育成豬成活率 %
由表4中可以看出,對照組在各時間段成活率分別為94%、96%、96%、95%、97%、98%,而試驗組各時間段成活率為97%、98%、99%、100%、97%、98%,試驗組成活率在各時間段均高于對照組。對照組小欄飼養,常出現糞尿淤積,如未及時清除,在豬的踩壓下很容易出現糞尿漿,給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而試驗組豬只在發酵床上無憂無慮,自由嬉戲、玩耍,拱食。從死亡記錄來看,對照組多因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久治不愈而死亡,試驗組豬只少有死亡發生,少數因深拱墊料而串
打架應激死亡,疾病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
試驗組豬體重達到對照組豬出欄體重時,可以節約飼養時間,提前出欄。在本次試驗中,試驗豬體重比對照組高2.58 kg/頭,按日增重折算,可以提前4天出欄。

表5 育肥豬增重及耗料情況
對生物發酵床分別在妊娠母豬、保育仔豬、育成育肥豬階段開展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1)發酵床對降低妊娠母豬在妊娠期間發生蹄病,減少無損淘汰具有一定的作用,種豬的淘汰率提高1個百分點。
2)發酵床模式的飼養改善了妊娠母豬生活環境和體況,增加窩產活仔數,平均每頭母豬提高1頭窩產活仔豬,有利于優良種母豬更好地發揮其繁殖性能。
3)發酵床養殖在提供保育豬成活率方面效果顯著,平均提高2個百分點;在提供育成豬成活率方面差異不顯著。
4)本試驗中發酵床養殖可提前育肥豬只4 d的出欄時間,但樣本數有限,仍需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