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陽(浙江永康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永康 321307)
抗菌藥相關性腸炎是服用抗菌藥而引起的一系列嚴重程度不同,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腸道菌群失調癥的總稱,小兒發病較多。因小兒口服藥物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小兒抗菌藥相關性腸炎的治療更應引起臨床關注。目前,臨床常采用口服甲硝唑、蒙脫石散治療,效果得到肯定。為了探討更佳的治療方案,筆者在本研究中比較不同藥物方案治療小兒抗菌藥相關性腸炎的療效,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將我院2009年7月-2010年5月就診的86例小兒抗菌藥相關性腸炎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為在應用抗菌藥過程中或之后,多在反復應用抗菌藥5~7 d后新出現的腹瀉,每天腹瀉稀便或黏液便約3~5次,糞涂片多次發現陽性球菌或真菌。排除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及慢性腸炎等感染性腹瀉。入選病例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3個月~9歲,平均(4.5±1.0)歲;病程1~14 d,平均(5.5±1.5)d。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齡4個月~9歲,平均(4.2±1.5)歲;病程2~15 d,平均(5.8±1.2)d。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口服甲硝唑(0.4 g·d-1,tid)和蒙脫石散(1歲以下3.0 g·d-1,tid;1~2歲3.0~6.0 g·d-1,tid;2歲以上6.0~9.0 g·d-1,tid)。觀察組采用甲硝唑、蒙脫石散、乳酸菌素片保留灌腸治療。甲硝唑及蒙脫石散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乳酸菌素片根據患兒情況0.4~1.2 g保留灌腸,bid。2組療程均為7~10 d。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2]擬定本研究病例療效標準。顯效:治療3 d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3 d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3 d糞便及全身癥狀均無明顯好轉甚至惡化??傆行剩剑@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比較2組治療期間及治療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7.8%)明顯高于對照組(81.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7 2,P<0.05),詳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Tab 1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2 groups(n)
2組患兒出現的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微,不影響繼續治療。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5%)略低于對照組(9.5%),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2 8,P>0.05),詳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Tab 2Comparison of ADRs between 2 groups(n)
抗菌藥相關性腸炎是一種由于長期使用或濫用抗菌藥引起的腸炎。該病多見于年老體弱者和小兒,臨床表現為腹瀉[3,4]。細菌是人類的終身伙伴,僅消化道的細菌種類就達四五百種,數量以萬億計,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對人體有益的菌種,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正常情況下,這些有益菌種能夠抑制和抵抗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消除腸道內的有害細菌與毒素,起到“凈化環境”、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但有益菌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也會致病[5]。如長期使用抗菌藥時,抗菌藥在殺死某些致病菌的同時也會抑制或殺死正常菌群,使其失去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結果造成致病菌(如對抗菌藥不敏感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癥的發生。
本研究觀察組采用甲硝唑、蒙脫石散、乳酸菌素片保留灌腸治療,其中甲硝唑具廣譜抗厭氧菌和抗原蟲的作用,臨床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腹腔及盆腔感染,皮膚軟組織、骨和骨關節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脆弱擬桿菌引起的心內膜炎、敗血癥及腦膜炎等[6,7]。蒙脫石散具有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8,9]。以上2種結合乳酸菌素片在腸道形成保護層,阻止病原菌、病毒的侵襲;刺激腸道分泌抗體,提高腸道免疫力;選擇性殺死腸道致病菌,保護促進有益菌的生長;調節腸黏膜電解質、水分平衡;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10]。保留灌腸即把治療用藥從肛門灌入腸內并使其停留在腸腔內,以達到直接治療黏膜病變的目的。本研究中均為小兒患者,口服藥物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保留灌腸改變了用藥方式,并且確保藥物接觸患處而起作用,獲得了更佳的效果。
綜上所述,甲硝唑、蒙脫石散、乳酸菌素片保留灌腸較甲硝唑、蒙脫石散治療小兒抗菌藥相關性腸炎療效更佳,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但臨床應根據患兒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及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并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1]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S].北京,2001:10.
[2]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98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4):239.
[3]易 瓊.黃連素、蒙脫石散和復合維生素B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6):89.
[4]方素芹.蒙脫石散輔助治療小兒感染性腹瀉136例[J].中外醫學研究,2010,8(8):56.
[5]季立洪,周 靜.蒙脫石散聯合復合乳酸菌素膠囊治療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療效分析[J].中國保健,2008,16(29):1 468.
[6]方利才.蒙脫石散聯合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0):73.
[7]田茂蘭.思連康、蒙脫石散聯合治療小兒腹瀉效果觀察[J].右江醫學,2008,36(6):704.
[8]王 瓊,李 敏.消旋卡多曲顆粒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4):56.
[9]張魁領.蒙脫石散、乳酸菌素片聯合治療小兒急性腹瀉[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5):53.
[10]李永芹.小兒乳酸菌素散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