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網絡作為人類社會的“第二生存空間”,目前面臨著生態失衡日益加劇的情況,如何構建和諧網絡信息生態系統,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界的重要研究領域。美國社會科學家Weinberg G.M.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信息生態中的信息倫理問題〔1〕;ThomasH.Davenport基于企業信息化的研究,提出了微觀層次的信息生態學概念〔2〕;我國學者韓剛、覃正在信息生態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信息生態鏈概念〔3〕;張真繼在《網絡社會生態學》中運用生態學的知識分析了網絡的生態學屬性;袁文秀等人從生態角度分析了網絡信息生態的基本構成要素及網絡生態的失衡〔4〕。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是運用生態學基本理論研究信息生態失衡。然而,系統地從信息主體角度出發研究信息主體引起的網絡信息生態失衡卻比較少,而信息主體卻是信息生態系統中最初的生產者和最終的使用者,對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失衡及完善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信息主體視角,深入地分析信息主體造成的網絡信息生態系統失衡,并從信息主體角度為構建和諧網絡生態系統提供一個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
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主體、信息環境和信息本身三個因子構成。研究網絡信息生態,就是研究信息-人-環境的交互作用,并在這個基礎上推進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5〕信息主體作為其中唯一具有能動作用的因子,其種類是否齊全、信息生態位是否合理,以及信息主體能否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網絡生態系統的重要前提。〔6〕信息主體素質的高低、信息技術的掌握與否直接關系到信息資源能否被有效開發和利用,關系到整個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好壞。
信息主體根據在信息處理過程中的功能,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和信息使用者,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無論是其中任何一方,對網絡信息操作利用不當,都會造成網絡信息生態失衡。
互聯網所具有的開放性、自由性決定了任何人都能在網絡上生產和傳播信息,據統計,網絡信息年增長率為200%,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某些信息生產者在利益的誘使下有意散布大量暴力信息、淫穢信息,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此外,由于信息生產者對網絡信息資源更新的不及時,導致各種無用信息、老化信息阻塞信息通道,從而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使用率和信息資源的價值,造成網絡信息生態系統失衡。
網絡時代的信息傳遞者不僅包括普通信息用戶,還包括維持網絡正常運作和提供網絡服務的網絡運營商。一旦虛假信息開始在網上傳播,信息用戶的參與就會加進大量的新內容或改變原有內容,這種滾雪球效應加劇了虛假信息的危害和影響。而網絡運營商信息意識不強和信息甄別能力較差,不能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和嚴格把關各種輸入的信息,導致信息傳遞失真、誤時,從而對網絡信息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狹隘民族主義、霸權主義的極度擴張造成信息資源不合理地被獨享或專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政治、經濟主導地位進行信息滲透,妄圖實現“信息殖民化”。目前網絡上有80%的信息傳輸和服務控制在以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手中,他們是網絡數據的絕對發送者和操縱者。另外,信息使用者往往把網絡的虛擬性等同于虛幻性,認為在這種虛擬的空間里可以任意妄為,平時不敢做不能做的事,在網絡上都找到了平臺和保護傘,人們無需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進而引發人情冷漠、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7〕
和諧的網絡信息生態系統,是信息高速流轉、信息傳遞準確和信息生態位合理的系統,本文基于信息主體角度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探討和諧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策略。
3.1.1 加快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建設
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和諧以信息和諧為前提,即信息流動迅速、轉化準確的生態平衡。而網絡基礎設施是生態平衡的基石,基礎設施建設若跟不上網絡發展速度,就會造成網絡堵塞、信息失真誤時等生態失衡。國家在“863”高新技術計劃中已經開始研究修建信息高速公路,但我國網絡覆蓋率仍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要進一步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步伐,充分利用“一站兩網四庫十二金”的發展形勢,努力實現政府、教育、企業信息化,從而疏通信息傳播信道,減少信息傳遞周期,提高信息效度和信息資源利用率。
3.1.2 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倫理道德建設
目前,我國針對信息生態失衡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等多部法規。但從整體上來說,立法還處于初級階段,多屬于禁止性規范或事后性規范,引導性不足。政府應加快限制性、引導性立法,不適宜制定刑法,可以試探性地制定行政法或刑事訴訟法。同時,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出良好的道德輿論氛圍,促使信息主體形成強有力的內在約束機制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3.1.3 政府信息配置合理化
在我國,80%的信息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政務信息、公共圖書館信息等公共信息,只有由政府提供,才能保證信息服務的公平,保證信息資源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合理分布。但政府宏觀配置方式不能及時了解信息主體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的傳遞消費情況,因而應通過招標平臺和基于市場機制的外包手段將公共信息服務市場化,實現信息資源的均等分配,并制定出信息產業發展政策,引導信息產業發展方向,促進產業集聚。〔8〕同時,完善彈性化的電子政務管理模式,構建政務信息公開平臺、公眾申訴渠道,實現信息在政府與公眾間的自由共享。
中觀信息主體不僅包括網絡運營商、網絡服務提供者等信息管理者,還應包括各類企業和高等院校,在信息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2.1 利用信息組織方法,優化信息資源布局
信息管理者應借助信息組織技術,將結構清晰、方便易用的信息傳遞給用戶,利用主題網關、門戶網站、虛擬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等手段重新整合各種網絡資源,對各種信息進行集成化管理和控制〔9〕,使信息資源在各領域、各地區得到合理分配。

圖1 信息組織模式圖
3.2.2推進信息市場管理,實現信息產業聯盟
企業作為市場機制的中堅力量,需加快信息市場的建設步伐,打破信息資源的條塊分割,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從根本上杜絕信息重復和信息冗余;加大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如私鑰加密、公鑰加密技術和訪問控制技術,以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市場的穩定。在信息市場完善的同時,加快形成信息產業聯盟,爭取政府政策支持,匯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促進信息領域產學研合作,帶動全國信息產業發展。
3.2.3 注重培育信息人才,加強信息隊伍建設
第一,圖書情報學科帶頭推進信息地圖建設(information map),為廣大網絡用戶提供一種指明信息資源如何使用的導航式工具;第二,加快信息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適用性人才培養,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建立軟件人才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培養,推進“萬名軟件適用人才培訓工程”;第三,在校園內舉辦招聘會和交流會,構建企業和人才雙向交流的平臺,為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儲備力量。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主體,抹去了身份的烙印,失去了社會地位的束縛,責任承受對象變得模糊,信息主體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加強“自律”。
3.3.1 提升信息素養,改善網絡輿論生態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微博時代,也就是被稱之為“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以新浪微博為例,從2009年到2011年,微博用戶激增,每天微博發布數多達7500萬。尤其在突發事件和熱點事件當中,廣大網民通過微博發布相關信息,這種渠道和力量是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10〕因此,通過提升信息主體的信息素養和自我防范意識,利用微博這一重要信息源頭,可以增強網絡媒體的文化引導力,豐富信息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使網絡信息形成機制、傳播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從而改善網絡輿論生態。
3.3.2 借助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檢索效率
網絡的迅速發展導致信息的產生、加工、控制和提取這一過程的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如何幫助信息用戶在網絡世界中發現知識、獲取知識,提高信息檢索效率和信息滿意度,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解決途徑:

圖2 智能答疑系統模型
第一,建立專家智能答疑系統。信息主體利用提問部件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者利用討論部件參加新聞組方式的異步討論和Web方式的同步討論,由搜索部件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進行搜索,并將搜索到的答案反饋給用戶。如果沒有搜索到所需信息,系統將把用戶的問題自動傳遞給系統的專家尋求解答。〔11〕
第二,推廣“云”計算的使用。“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戶端的簡單化,由“云”代替信息主體處理和儲存數據,減輕了信息用戶的信息技術負擔;此外,云計算不僅為信息用戶提供了數據共享的平臺,使信息用戶不用擔心信息丟失和信息迷航,而且為信息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人們無需再擔心因疏忽導致的數據丟失或者各種計算機病毒和黑客入侵等信息安全問題。〔12〕
第三,Web2.0下信息檢索多途徑選擇。Web2.0集各類信息資源為一體,利用消費者的自助服務和集體智慧實現了信息用戶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信息用戶可以借助搜索引擎、Blog、定制推送、RSS等Web2.0提供的多渠道獲取信息資源〔13〕,從而拓寬信息搜索通道,使信息需求能夠覆蓋整個信息網絡,實現信息有效共享和及時流轉。

圖3 Web2.0概念圖
從信息主體角度研究信息主體對網絡信息生態的影響,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能夠充分發揮不同信息主體的作用,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和諧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策略,從而實現網絡信息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網絡信息生態保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隨著網絡發展的日益加快,網絡信息生態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這需要信息主體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在動態發展中尋求網絡信息生態發展的平衡與穩定。
1.Weinberg G.M.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Programming.New York:Van Nostran Reinhold Company.1997
2.ThomasH.Davenport,Laurence Prusak.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韓剛,覃正.信息生態鏈:一個理論框架.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1):18-20
4.袁文秀,余恒鑫.關于網絡信息生態的若干思考.情報科學,2005(1):144-147
5.陳曙.信息生態研究.圖書與情報,1996(2):12-19
6.婁策群,趙桂芹.信息生態平衡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情報科學,2006(11):1606 -1610
7.Abbas Jamalipour,Farshad Javadi,Kumudu S.Munasinghe.Resource competition in a converged heterogeneous networking ecosystem,2011(2):1549-1559
8.趙云合,婁策群.信息生態系統穩態的影響因素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11):1-4
9.周曉英,曾建勛.網絡世界的信息組織.情報資料工作,2009(2):5-9
10.互聯網信息污染問題顯著,評論改善網絡輿論生態.http://www.tianshannet.com/news/content/2011 - 12/06/content_6396926.htm
11.柳泉波,黃榮懷,何克抗.智能答疑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國遠程教育,2000(8):43-48
12.錢文靜,鄧仲華.云計算與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圖書與情報,2009(4):47-52
13.李河.Web2.0對網絡信息交流的影響.圖書情報工作,2007(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