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李 建軍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農業不僅實現快速增長,結構變化顯著,而且不斷擴大與世界貿易體系的結合,在農產品出口、農業增加值、貿易總額等方面成績顯著,發展飛速(見表1)。
從貿易規模看,總額增長快——貿易額年均增加過百億美元,年均遞增達20.6%;其中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隨著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繼續較快增長,我們推測:我國農產品貿易在世界上排名可能前移,這表明中國正在向農產品貿易大國邁進。
表1 近年農業國際貿易發展情況表
從產品結構看,產品特征鮮明——進口量依舊比較大的農產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工原料型農產品;出口穩步增長的農產品是水海產品、園藝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
從區域分布看,梯度格局形成——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為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三駕馬車。
從貿易主體看,多元化趨勢增強——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逐步成為外貿主力軍,其中民營企業取代國有企業成為新興農產品出口主體,國有企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
從市場結構看,區域集中明顯——出口方面,亞洲是最大市場,比重保持在60%;歐洲居次,近20%。進口方面,美洲是最大來源地,進口超過半數;亞洲占四分之一。從國別看,日本、美國、韓國是前三大出口市場;美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是前三大進口來源地。
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不太發達的階段,部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受多重因素和客觀情況影響而比較偏低。但是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農產品生產成本水漲船高,用于外貿出口的我國農產品單價隨之出現明顯上揚。之后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價格同步上升,致使外貿農產品單價偏高。另外,一般在其他國家,是把土地費用、勞動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直接費用和稅收等合并在內,來計算完全生產成本,這樣計算的話我國外貿農產品的成本會更高,競爭優勢就會受到制約。由于受到油價上揚等等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生產成本增長幅度在近些年來每年遞增10%左右,嚴重影響了我國外貿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競爭力。就連關系國計民生的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也長期處于貿易劣勢。
我國對外大宗農產品貿易長期以糧食為主,而蔬菜、鮮花、水果等出口數量有限,這些往往還都是價值比較高的農產品。外貿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是出口地區過于集中,出口市場過于單一。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亞洲占出口份額的73.4%,主要集中在日、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這種狀況造成對局部世界市場過分依賴。這種低級農產品出口結構不符合世界農業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實現貿易保護的目的,打著保護人類和動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幌子,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利用發達國家在農產品技術和標準方面的優勢,強行推廣超出發展中成員方所能接受的標準。在制定的進口農產品標準和技術法規方面,這些國家或者地區組織已轉向多項殘留、體系控制的形式,不再是簡單的涉及單項殘留、單一殘留,并對出口成員方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和加工方式的安全衛生也提出了苛刻要求,甚至有個別國家在國家貿易市場上推行雙重標準,試圖阻止國外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或增加其準入難度,從而實現對其國內農業的保護,形成一種新的貿易壁壘。
總體而言,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加工程度和附加值與國外差距明顯,處于比較低檔的或者中低檔的市場定位。比如,我國的許多農產品在加工處理、儲藏包裝、花色品種、衛生檢疫等諸多方面有明顯的劣勢。再比如我國小麥在特質粉、專用粉的專用品種上差距較大,質量差,這都影響到出口農產品的品質。
農業國際貿易促進工作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帶動產業和產品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全新的事業,它涉及面廣,工作要求高,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我國農業國際貿易促進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現行貿易促進體系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缺乏專門的農業貿促機構,我國現行農業國際貿易促進體系只在淺層次上進行;農產品行業協會近年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是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
調整結構的關健在于要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品質、色澤、檔次上與國際規格接軌,千方百計擴大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成本較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出口,從而保證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的合理、有序、科學進行。
現行的我國農業管理體制雖然在不斷的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是客觀來講,依然未能完全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更加適應市場、服務市場、與時俱進的管理機構,并形成一整套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農業國際貿易體系的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統一監管的農業管理體制。
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支持力度,既是改善農村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會催生更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國家應經制定了相關政策,2011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大發展時期的到來。
強化廣大農民的“標準化”生產意識,方能取得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格。應建立健全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面向市場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在標準的制訂和完善過程中,應突出主導產品,圍繞農業國際貿易支柱產業,盡快實施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標準;應突出地方特色,對傳統的名特優產品,因地制宜并參照國際標準修訂地方標準,積極爭取實現原產地地域保護,形成品牌優勢;應突出重點內容,盡快建立起各級無公害農產品質量保證體系,抓好“三品”認定,打造一批名牌農產品。
多邊貿易談判中,還應重視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問題,爭取使該問題在多邊框架下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以改變農產品貿易中因此問題而遭遇的不公平待遇。200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所出臺的兩個“一號文件”是中國對農業實行保護政策的重要標志。中國已是世貿組織成員,并且正在積極參與多哈回合農業多邊貿易談判。農業政策的建立與完善要堅持適度保護原則、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的原則、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突出重點的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我們需要建立既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符合國情的新型貿易促進體系,這也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綜上所述,中國農業國際貿易的發展盡管歷經坎坷,但是步履穩健,前景光明。中國已經昂首闊步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著我國在貿易領域的開放,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其中一向被視為立國之本的農業在這輪沖擊中面臨的考驗異常艱巨。我國是農業大國,6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48%的勞動力依靠土地為生計,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的發展問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康文.中國農業國際貿易現狀和發展策略分析[J].農村經濟,2009(11).
[2]王珍.WTO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J].!望周刊,2005(3).
[3]陳祥生,鄭孝庭.加入WTO與中國農業政策調整[J].商業研究,2006(18).
[4]韓一軍.中國農業國際貿易發展及趨勢分析[J].農業展望,2008(3).
[5]馬光霞.中國與澳大利亞農業國際貿易特點分析[J].農業展望,2006(8).
[6]張曦.加入WTO前后中國農業國際貿易分析[J].財經縱橫,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