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李桂華
企業和諧管理的實施模式是指企業經營者用和諧理念統領企業發展,恰當處理企業與其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最終實現企業全面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最大化,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是企業和諧管理實施模式的中心環節,是實現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和諧、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實現企業與員工、股東的和諧是保證和促進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部條件,同時又是保證實現企業與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實現企業與合作者、競爭者的和諧是保證和促進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條件;實現企業與政府、社會、自然的和諧是保證和促進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條件。
企業要實現全面價值最大化,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實現與員工的和諧。只有實現與員工和諧共生,才能為企業有效實施和諧管理提供良好的內部條件,才能保證企業實現與顧客、股東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和諧。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實施人本管理是實現企業與員工和諧共生的有效途徑。
所謂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創造相應的環境、條件,以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組織共同愿景為指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具體地講,人本管理有四項準則:(1)個性化發展準則;(2)引導性準則;(3)環境創設準則;(4)人與企業共同成長準則。 尤其是人與企業共同成長準則要求企業的發展不能脫離員工個人的發展,不能單方面地要求員工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價值理念來適應企業,同時要求企業的行為模式、價值理念也要適應員工個性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員工的個性化全面發展為基礎的人本管理組織,其實質是實現企業與員工和諧共生,營造和諧的內部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力資本的作用在企業日益凸現,物質資本主宰世界、股東至上、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傳統企業管理觀念日益受到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只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而不重視物質資本和股東的作用,而是說明人力資本、經營者與員工日益上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股東仍然是企業中權重很大的一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發展仍然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處理好與股東的關系,實現企業與股東的和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企業要實現全面價值最大化,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實現企業與員工和諧共生的同時,還要注意維護投資者的權益,實現企業與股東和諧共榮。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實施良好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和積極主動回報股東是實現企業與股東和諧共榮的有效途徑。
投資者關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以下簡稱IRM)是致力于在公司和投資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建立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互動渠道,使得投資者的知情權、決策參與權、選擇權有保障。一方面,通過IRM,向投資者及時準確真實地傳遞、解釋公司信息,確保公司信息透明對稱,保障投資者權益;另一方面,通過IRM工作,提供投資者參與公司管理和決策的渠道,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實現企業與股東和諧共榮。
回報股東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也是保障股東權益的直接體現。只有積極、主動回報股東,才能保證為企業的持續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帶給市場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產品和服務,顧客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消費者的價值觀發生了顯著變化,需求結構普遍向高層次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切實將顧客視為上帝,及時了解顧客的需求,真正為顧客提供使之滿意的產品和服務,以提升“顧客所得價值”,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贏得顧客的信賴,進而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目的。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樹立“顧客至上”的誠信服務意識,實施誠信經營是實現企業與顧客和諧共利的有效途徑。
誠信經營既是企業和諧管理的特征之一,也是企業具體實施和諧管理的難點之一,同時又是企業能否贏得更多顧客、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企業只有樹立“顧客至上”的誠信服務意識,實施誠信經營,實現企業與顧客的和諧共利,才能保持長久生存。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贏得顧客,也就贏得市場。而要贏得更多的顧客,就應該為顧客創造更多的顧客所得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顧客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整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經營模式日益顯示出其無法快速敏捷地適應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的薄弱之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業務上成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業,只有優勢互補,才能共同增強競爭力。因此,國際上一些先驅企業擯棄了過去那種從設計、制造直到銷售都自己負責的經營模式,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本企業只抓核心業務,在全球范圍內與供應商、銷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關系,與他們形成一種長期的戰略聯盟,結成利益共同體。企業與合作者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能夠實現企業與合作者和諧共濟,最終能夠實現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為企業實施和諧管理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
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際社會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無論多么有實力的企業都離不開其他企業的合作協助。只有有效的合作,使企業的比較優勢得到互補,使資源在國內外范圍內得到優化配置,才能把企業不斷做好、做強、做大。因此,企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必然趨勢。
我們知道,企業競爭最激烈的環境是在行業內部。在同行業中,在市場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如果一企業贏得較多顧客、占有較大市場,就意味著其他企業贏得較少顧客、占有較小市場。因而,過去你死我活的競爭通常發生在同行業內部。但是現在,要想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企業要想做好、做強、做大,必須破除你死我活的舊競爭觀念,樹立“競爭合作、共贏共利”的新競爭觀念,積極主動與競爭者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企業要生存與發展,應該與政府建立一種有效的工作關系。一般來說,政府偏向于社會整體利益,而企業偏向于企業個體利益。政府要對企業施加影響,以便企業能夠很好的執行有關政策和法規。政府對企業的影響可分為規制性影響和非規制性影響。規制性影響是指政府根據規則或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宏觀調控,而非規制性影響是指政府對企業的靈活調控,如產業政策、減免稅收、政府貸款、政府擔保、政策性補貼等。因此,企業應與政府建立融洽的合作關系,除了嚴格接受政府的規制性影響外,在政府的非規制性影響方面,統一政策取向,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實現與政府和諧共建,為企業實施和諧管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實踐中,許多企業由于與政府建立了有效的工作關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實現了企業與政府的和諧共建,大大促進了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地區的發展。
社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企業必須把經濟、法律、倫理等諸多社會元素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中來思考,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才能贏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企業只有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實現企業與社會和諧共進,才能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積極參與社會價值創造和主動積極回饋社會是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和諧共進的有效途徑。
積極參與社會價值創造是企業的一項社會責任。當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眾的社會意識越來越強,如對公益事業的支持、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等,同時對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企業不僅要關心自身的經濟利益,更要關心社會的社會利益,不僅為自身創造最大價值,也要為社會創造最大價值,因此,企業只有積極參與社會價值創造,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才能實現與社會的和諧共進,最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企業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社會為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因此,企業應該感恩社會,主動積極回饋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進而實現與社會的和諧。
我們知道,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同時也影響著自然。當人類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如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等,就將導致人類與自然的不和諧。因此,人類為了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必須充分認識自然規律。人類發展到今天,應該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尤其是企業,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容易造成對大自然的破壞,如排放工業廢氣、廢渣、廢水以及過度消耗資源等,更應該積極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履行和承擔保護大自然的義務與責任,注重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當今,不注重保護自然環境的企業不可能得到公眾的認可,政府也不允許破壞環境的企業長期存在。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實施生態化經營、建設生態型企業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企業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企業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有效途徑。
[1](法)巴斯夏.和諧經濟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美)查爾斯·M·薩維奇,謝強華等譯.第五代管理[M].珠海出版社,1998.
[3]席酉民,尚玉釩.和諧管理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曾仕強.中國式管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楊瑞龍,周業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