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霖 周世杰 劉 陽 安巧霞
(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
建筑節能指在建筑材料生產、房屋建筑和構筑物施工及使用過程中,滿足同等需要或達到相同目的的條件下,盡可能降低能耗。其具體表現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的能耗[1]。隨著城鎮化的建設和新疆經濟快速增長,建設事業迅猛發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長[2-4]。新疆地處中國西部邊陲,經濟相對落后,節能工作起步較晚,與建筑節能相關的產業發展相對滯后[5-6],節能意識相對比較薄弱,這使建筑節能工作的實施面臨極大的挑戰。為了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建筑節能的要求和更加廣泛的了解阿克蘇地區建筑現狀、公眾對建筑節能的認識度,以及向居民推廣宣傳建筑節能知識,提高居民的建筑節能意識,特組織開展了本次建筑節能調查。
調查向阿克蘇地區及重點城市阿拉爾發放了《建筑節能調查問卷》340份,回收31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3.8%。調查對象涉及政府部門、房地產公司、建設單位建材生產者、技術人員、公共業主及普通居民等。調查對象在本地區及職業分布方面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所以本次有效問卷得出的結論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居民問卷調查的樣本構成按7個指標劃分:住房產權、房屋類型、房齡、家庭居住面積、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細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不同居住條件、經濟能力、教育情況的居民對建筑節能的態度及認識。

表1 居民樣本構成
從住房產權、房屋類型、房齡的樣本構成比例來看,產權自有(占37%)、多層(占56%)、5年以下(占41%)的房屋較多,這基本上反映了阿克蘇地區居民住房現狀以及阿克蘇地區的建筑房屋屬性。其中在房屋類型中其他占15%,相比其他占有較大的比例,主要是在阿克蘇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牧業為主在周圍團場有很多的居民以平房居住為主。阿克蘇地區的家庭月入在3 000~5 000元(38.9%)及3 000元以下(35.66%)居多。
根據建筑節能市場的責任主體和分工,對調查目標進行了兩個層次的分類,分類結果見表2。

表2 調查目標分類
消費者對建筑節能產品的了解程度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50%的居民對建筑節能不了解,了解得占35.18%;而公共建筑業主不了解的占將近3成,了解的占4成。消費者對建筑節能產品的了解程度與以下因素有關[7]:一、建筑節能收費制度;二、政府相關部門對建筑節能的宣傳程度;三、居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四、居民的工作性質。從整體來看阿克蘇地區的建筑節能消費者對建筑節能的了解度普遍偏低。

表3 消費者對建筑節能產品的了解程度
本次調查主要對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用材料設備生產企業的2個指標進行了調查:一、建筑節能產品研發和技術引進;二、因產品引發糾紛的原因。
調查結果(見圖1)顯示,目前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產品及設備以技術引進和產品引進為主,而自主研發的只占到17%。這是因為阿克蘇地區地處邊疆,科研條件相對較差。同時從圖2可以看出,節能產品發生糾紛的原因中由安裝過程造成的原因、設計與資料設備不匹配及資料和設備使用過程不當造成的原因都存在,各占16.67%。這說明建筑節能技術整體還很落后,同時建筑節能方面的技術人才也很緊缺。這就需要在引進產品技術的同時,應在設計、施工單位加強宣傳和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圖1 建筑節能產品研發和技術引進方式

圖2 新型墻體材料和設備發生退貨及糾原因
2.3.1 建筑技術人員及施工
本次調查主要對施工單位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查:一、節能設計執行標準;二、建筑節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三、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比例較低的原因。

圖3 節能設計執行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圖3),在節能設計執行標準方面執行“有一定偏差”所占比例最大,占43.7%,嚴格執行的占18%,一般執行的占38%,沒有執行的占0%。隨著目前相關的建筑法規的頒布的建筑節能標準的實施,及"十二五"規劃實施,建筑節能在新建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建筑節能已在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的到執行[8],但阿克蘇地區的建筑節能執行程度還普遍較低,嚴格執行的所占比重較低。

圖4 在推行建筑節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圖5 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化比例較低的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圖4),單位在推行建筑節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中,認為建筑節能技術體系不完善占有比例較大,占31%。節能意識不強占28%,也占有較大比例,這表明在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技術水平較低,且建筑節能技術及產品在我區使用的不夠廣泛,且推行時間較短。
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比較低的原因中開發成本過高的占了36.40%,業主隨意降低或取消節能措施占36.40%(圖5)。從以上問題可以反映出節能設計和實際效果存在差異,節能增量成本難以顯示節能效益。
2.3.2 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單位
調查的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單位主要抽取阿克蘇地區的物業公司調查了以下指標:一、物業管理人員對建筑節能的了解程度和了解渠道;二、建筑節能改造的主要困難。

表4 業管理人員對建筑節能的了解程度

圖6 了解有關建筑節能相關信息的渠道
調查結果顯示(圖6),阿克蘇地區物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建筑節能的了解渠道主要來源政府部門的節能宣傳周的活動,電視、網站,書刊、雜志,朋友談論等4種渠道。其中50%的人通過電視、網站、書刊、雜志等媒體了解建筑節能。統計結果顯示(表4)阿克蘇地區物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建筑節能了解程度非常低,有66%人不知道節能建筑與一般建筑的區別;有83%的人不了解國家的建筑節能政策,其中有66%人是沒有聽說過國家的建筑節能政策。
以上結果表明,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建筑節能的宣傳力度;物業管理人員應該加強對建筑節能的認識。
本調查主要對當地政府部門進行調查主要了解以下幾個指標:一、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管理與改造的態度;二、各地建筑節能工作開展情況;三、對居住建筑進行節能管理與改造的態度;四、對制定相關經濟激勵政策的態度。
為了了解各地政府對居住建筑進行節能管理與改造的態度,對其認為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增量成本(擬采用國家、地方和業主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地方政府合適的出資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5)顯示:阿克蘇地區的相關政府認為地方政府愿意承擔的增量成本出資比例在30%~70%之間,說明對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已納入相關政府的日程。

表5 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的增量成本中央、地方政府合適的出資比例
對公共建筑進行節能管理與改造的態度方面,主要調查了政府部門對公共能源審計費用的支付意愿,結果(見圖7)顯示認為應該實行強制性能源審計比例達到50%,政府和業主共同支付審計費用的比例達到了50%,說明推行大能型公共建筑和政府辦公建筑強制性能源審計在阿克蘇地區有一半的政府相關部門支持,還有一半政府相關部門認為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分類實施。

圖7 公共建筑能源審計形式
通過調查結果分析,得出阿克蘇建筑節能現狀如下:一、阿克蘇地區居民居住以中低層為主,全民受教育情況普遍偏低,對于建筑節能的了解度不高,但大多數人很愿意接受國家節能改造,其得知的建筑節能倡導多來自電視、網絡、報刊、雜志;二、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產品及設備以技術引進和產品引進為主;三、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已在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得到執行,但建筑節能執行程度還普遍較低,嚴格執行的所占比重較低;四、建筑節能技術體系不完善是建筑節能推行遇到的最大問題,同時建筑節能增量成本高和業主隨意降低或取消節能措施是新建建筑執行節能標準比較低的主要原因;五、物業公司及房地產商對建筑節能的意識相對較低,有66%人不知道節能建筑與一般建筑的區別;有83%的人不了解國家的建筑節能政策。
基于阿克蘇地區建筑節能的現狀及問題,本文提出有效實現建筑節能目標的若干對策:
一、政府應該加大對建筑節能的宣傳,各街道社區進行大力宣傳,可以定期在社區開展節能減排活動,帶動各社區的節能減排工作的落實;與當地的媒體進行合作。媒體是宣傳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最容易受到大眾觀眾的對象,有一定的輿論導向性及影響力,因此,政府可以考慮與當地的電視臺、廣播站合作,開設“建筑節能”專欄節目或多播放“建筑節能”的公益廣告。
二、加大對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監管力度;建筑設計、施工、物業管理人員應對建筑節能運行技能實施正規化的培訓,同時設置必要的從業門檻;對建筑節能運行管理方案的設計,應該根據建筑的實際用能情況確定,不能夠盲目的模仿套用。
三、房地產公司應說明節能增量成本帶來的節能效益,推行描述建筑能效信息的建筑能效標識。為確保群眾的知情權,政府管理部門應以法規條例的形式保證建筑能效標識的強制性實施。
[1] 孫三民,房勝山,史東輝等.對推行節能建筑的探討[J] .塔里木大學學報,2004,16(2):27-29.
[2] 涂逢祥,王慶一.建筑節能——中國節能戰略的必然選擇[J] .節能與環保,2004(8):15-18.
[3] 李英子,張超.對我國建筑節能趨勢的預測與分析[J] .經濟師,2004(8):20-22.
[4] 邢小寧,晁增福.阿克蘇地區城鎮化建設特征及其發展預測[J] .塔里木大學學報,2011,23(3):104-108.
[5] 趙林,何鈺.新疆建筑節能的發展與對策[J] .建筑科技,2002(10):61-63.
[6] 原甲,姜曙光,孫孝文.新疆小城鎮居住建筑節能設計[J] .節能與環保,2010(9):43-45.
[7] 梁境,李百戰,武涌.中國節能現狀與趨勢調研分析[J] .暖通空調,2008,38(7):29-35.
[8] 山嵐.建筑業新技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綜合樓工程中的應用[J] .塔里木大學學報,2008,20(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