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春
(廬江縣財政局,安徽 231500)
廬江縣位于江淮之間,巢湖南岸,境內地形復雜。土地面積2347km2,分屬巢湖、菜子湖、白蕩湖三個水系,其中巢湖水系面積2053km2,占87.5%。按地形劃分,山區 423.1km2,占18%;丘陵區1278km2,占54.4%;圩區386.9km2,占16.5%;湖泊260km2,占11.1%。大體是“兩分山、兩分圩、五分丘陵、一分湖”的土地結構。全縣轄17個鎮,228個行政村和社區,總人口11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1.4萬人,非農業人口15.7萬人,農業勞動力31.1萬人。耕地109萬畝,其中水田99.4萬畝,旱地9.6萬畝,水田率91.2%。
全縣現有在冊水庫108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10座,小(二)型水庫97座。從龍河口水庫引水的灌溉渠道舒廬干渠總長42km,設計流量43.3m3/s,設計灌溉面積74.4萬畝。廬江縣的機電排灌站經營模式分國有站和集體站,其中國有站共有13個44處,總裝機19945kW;集體站共有243個295處,總裝機24195kW。主要河流15條,其中邊界河流3條,分別為杭埠河、界河和兆河。全縣共有圩口170座,總面積35.2萬畝,其中萬畝以上圩口9座。
“十一五”期間,廬江縣財政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3386萬元,其中,2010年6837萬元,比2005年增加5231萬元,增長4.26倍,年均增長33%;廬江縣本級財政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1220萬元,其中2010年2662萬元,比2005年增加2044萬元,增長4.31倍,年均增長34.5%;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資金4667萬元,其中2010年2270萬元,比2005年增加2127萬元,增長15.9倍,年均增長74%;農民投工投勞(折資)投入水利建設資金7499萬元,其中2010年1905萬元,比2005年增加1060萬元,增長2.25倍,年均增長18%(參見表1)。

?
1.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加快中小河流整治步伐,基本完成兆河、黃泥河、瓦洋河等10條中小河流的整治任務。圩區全面開展圩堤除險加固達標建設,建設標準化堤防,力爭用5-8年完成9個萬畝和6個5000畝以上大圩防洪除澇綜合達標建設任務;全面實施圩內溝港清淤,溝通水系,提高綜合防洪除澇能力。加快排灌站更新改造和水閘除險加固建設步伐,繼續推進圩區排澇站補點建設。進一步完善廬城防洪規劃,加快推進新老城區防洪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廬城防洪能力。與此同時,推進集鎮防洪工程建設,不斷提高城鎮防洪能力。
2.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從2007年至2010年,廬江縣已完成51座中小水庫除險加固任務,還有67座小(2)型水庫沒有脫險。2011年廬江縣除險加固虎洼、長沖老等17座小水庫,總投資2820萬元。自2012年起,計劃每年完成12-1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
3.塘壩擴挖整治工程。“十二五”期間,廬江縣計劃整治塘壩達到6705口,擴挖土方量達2687.6萬m3,規劃總投資為47965.81萬元。其中0.5-1萬m3的小型塘壩3338口,1-5萬m3的中型塘壩3130口,5-10萬m3的大型塘壩237口;遠期規劃(2016年-2020年)計劃擴挖整治塘壩4421口,全部為500-5000m3的小型塘壩。塘壩整治的內容包括清淤擴挖、壩體加固、改造或重建放水涵和溢洪道、灌溉渠系清淤整治及配套。整治后的塘壩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蓄水能力將達到設計塘容的85%,蓄水量由原4967.12萬m3提高到11545.72萬m3,增加有效塘容6578.6萬m3。
4.農村溝河治理工程。溝河治理要統籌排水、蓄水、環境等關系,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地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通過溝河清淤疏浚、岸坡整理、閘壩調控等措施,增強溝河功能,修復溝河生態,改善水域環境,構建安瀾、水清、岸綠、景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二五”期間計劃治理農村溝河679條,其中治理農村溝河(1km2≤控制面積≤10km2)534條,農村溝河(10km2≤控制面積≤50km2)145條。清淤疏浚河溝長度3314km,清淤土方量達418.1萬m3,規劃總投資為47432萬元。
5.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力發展鄉鎮集中供水,重點建設鄉鎮集中供水工程,完善鄉鎮供水網絡。切實加強農村飲水工程管理,確保飲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十二五”期間計劃解決33.41萬人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其中農村居民25.37萬人,200所農村學校師生計8.04萬人,總投資為15984萬元。
6.水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進一步完善各類水利工程調度方案,堅持不懈地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整治農村溝渠塘壩水系,打造城鎮親水工程。科學制定水功能區劃,嚴管取水口、取水量,加強水功能區保護,加大治污力度,建設清潔水源,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實現優質生活、享有優質環境的要求。
1.認識不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經濟活動領域不斷拓寬,投資興辦企業、公司、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的農民逐步增多,特別是大量農村勞力外出打工,使部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弱。同時,由于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相對較大,受益較慢,造成部分干部群眾對農田水利建設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全縣農田水利建設持續深入開展。
2.工程嚴重老化失修。廬江縣大多數農田水利工程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受當時的資金、技術條件的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全,特別是經過長時間運行,老化失修嚴重,有的甚至報廢。據調查,目前全縣農田水利設施完好率僅在50%左右,有67座水庫灌區、65條抗旱及排澇支渠配套不完善,105座泵站不能正常運轉;全縣實際有效灌溉面積只有35萬畝,30%的耕地用水困難;水土流失治理率僅達到50%,5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農村沒有通自來水,已建成的自來水工程部分不能正常運行。
3.投入嚴重不足。2002年農村實行稅費改革以后,廬江縣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農民投工投勞大幅度減少。盡管國家近幾年來加大了對水利投入,但大都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重點工程建設,與公路、鐵路、機場、電力、電信的投入力度相比,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相對偏少;縣級財政的水利投入也大多用于水庫除險加固、村村通自來水等重點工程的配套補助,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十分有限;特別是鎮(鄉)村這一級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對農田水利的投入更少。廬江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水利工程目前已進入更新改造期,由于缺乏資金,不能及時維修改造。
4.管理方式滯后。由于水利工程量大面廣,加之水管體制改革緩慢,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存在著重建輕管、有人用沒人管的現象,實際上用的是“大鍋水”,加劇了工程老化失修、使用周期縮短、效益衰減。據調查,目前廬江縣雖成立了用水者協會,但只在兩個村建立了分會,運行很不正常。由于農田水利設施改制不徹底,管護主體、責任和措施落實不到位,一些偏遠的水利設施甚至沒有人看管,難以保證工程正常運行。農業綜合開發、增糧規劃、農田水利建設等由多個部門負責實施,項目不能統一規劃,資金不能統籌安排,致使農田水利建設形不成體系。
5.缺乏節水意識。農民普遍缺乏節水意識,發展節水灌溉的積極性不高。全縣現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僅5萬畝左右,絕大部分農田沒有實施節水措施,仍然靠大水漫灌,一次灌溉每畝耗水達100多立方米。另外,農民的生活用水不合理,跑、冒、滴、漏等浪費水的現象也較為普遍。
1.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上級政府要把水利列為財政增長部分支出的重點之一,切實加大對水利建設的投入。國家和省級投資主要保障關系民生和全縣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其他水利工程以縣鎮(鄉)投入為主。
2.扎實做好水利項目工作。要認真研究當前國家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擴大國內需求等一系列投入政策,超前做好水利規劃和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編制一批針對性強的水利重點項目,努力擠入國家和省水利投資計劃,以爭取國家和省對廬江縣水利建設更多的投入。工作重點要放在國家和省已明確的投資項目上,如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大型泵站改造、灌區配套改造、小型農田水利補助項目以及防洪安全應急項目建設等。
3.落實水利建設扶持政策。認真執行有關政策規定,足額征收水利建設基金、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等,除支付現有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外,主要用于水利建設。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傾斜水利建設,特別是通過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渠道下達的用于水利建設的資金,要按照政府批準的水利規劃整合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用好“一事一議”政策,發動群眾投資投勞,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受益范圍明確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采取“一圩一議”、“一渠一議”、“一庫一議”和“一塘一議”等辦法,調動農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4.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融資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租賃承包等方式投資建設水利工程,試行水利項目招商和綜合開發,發展“民營水利”。對供水、農田灌溉等有償服務項目,建設資金可全部通過民營渠道籌措,政府給予適當補償。中小型灌區改造、農村飲水工程和水環境建設等中小型水利工程,要通過試點,探索經驗,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逐步推向市場。
5.建立和完善農村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和受益范圍的大小,實行分級負責、分類管理。原則上村內工程由村民委員會負責組織建設,鎮域內的跨村工程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縣域范圍內的跨鎮工程由縣政府負責組織。從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政府投入機制、農民參與機制、建設管理機制和規劃編報機制等五個方面,努力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