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青(徐州市檔案局,江蘇徐州,221018)

蘇同仁
他,溫文爾雅,出身于舊知識分子家庭,是南京地區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籌建者,通海地區革命活動的啟蒙者,徐海地區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她,端莊秀麗,出身于名門望族,是徐海地區第一個女共產黨員,睢寧中共組織主要創建人之一。他和她相攜參與了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一·二八”抗戰。他倆就是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乃至獻出生命的革命伴侶——吳亞魯(1898-1939) 和蘇同仁(1905-1943)二位烈士。
1923年的徐州在軍閥的血腥鎮壓下,徐州鐵路工人運動遭受嚴重破壞,轉入低潮,而地方上的革命活動則是一片空白。在校期間就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吳亞魯,曾在南京、如皋等地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富有組織經驗且頗有影響力,因此剛從南京高等師范教育專修科畢業,8月即被黨派來徐州,籌建地方的團和黨的組織。
在吳亞魯看來,徐州的境況顯然更為棘手,“農工的生活是很苦的,教育界是沉悶而幽暗的,政治上是武人獨霸的”,“俗尚強悍,民性較南方為殘酷,每遇斗毆,死而勿卻;剝皮慘形,亦有所聞”。懷著迫切改變的渴望,吳亞魯以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教員的身份,開始了新的“拓荒“征程。據原全國政協文史專員陳子堅回憶,吳亞魯“生活樸素,穿一件布的長袍,對人謙恭有禮,平易近人,談話有條理,能解決問題,使人和他見一次面后還愿與他再見面”?;蛟S正是這種具有親和力的魅力,加上其本人的積極努力,他指引一大批進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大部分人成長為黨的骨干,如宿縣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朱務平和泗縣黨組織的創建人王子玉,而其中一位進步青年就是吳亞魯以后的革命伴侶——蘇同仁。
蘇同仁,字甦生,宿遷縣人。蘇氏為宿南望族,書香世家。其父蘇墨林系縣立藝徒學校校長,思想開明,主張社會革新,提倡平民教育,并銳意培養子女,對蘇同仁影響較深?!拔逅摹焙?,蘇同仁的視野更加開闊,開始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結合在一起。她從當時進步報刊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臥室內大膽地掛起列寧的畫像,往日“文靜溫順、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已然變成振翅欲飛的雛鷹。1921年春,蘇同仁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就是在這里,她遇到了革命的引路人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吳亞魯。
時至如今,后人已經很難在有限的枯燥的史料中獲知兩人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但字里行間仍可揣摩出無盡的遐想。一個儒雅謙恭,循循善誘,教學有方,結合社會實際,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宣傳反帝反封建和婦女解放新思想,猶如一股清泉,滋潤著包括蘇同仁在內的學生們的心田;一個青春朝氣,多才多藝,思想敏銳,曾發起并組織學生排演《棠棣之花》、《珊瑚》、《嬰兒之死》等進步戲劇,引來許多同學自覺地團結在她周圍,自然也吸引了他的目光。蘇同仁把吳亞魯視為良師益友,如饑似渴地閱讀從他那里借到的《新青年》、《向導》等進步書刊,而吳亞魯發現蘇同仁有覺悟、有魄力、有威信、有組織活動能力,且富于正義感和叛逆性,遂發展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成為徐州首批中共黨員。
1926年,隨著感情發展的日臻成熟,這對情投意合、有著遠大抱負和志向的同志和愛人,于南京結成了一生的革命伴侶。
在這對革命伴侶短暫的生命交集中,歲月的崢嶸與人生的精彩交相輝映,每一次艱苦中帶著甜蜜的并肩戰斗。
在他們的相識地——徐州,吳亞魯廣泛開展學生工作,發起組織了“徐州青年互助社”,宣傳引導閱讀《中國青年》、《向導》和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書籍,推動學生進行罷課斗爭、“驅錢(三女師校長錢韻荷)學潮”,爭取自身合法權益。作為吳亞魯的堅定支持者和追隨者,每次活動都活躍著蘇同仁的身影。1924年6月1日,吳亞魯召集包括蘇同仁在內的12位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于戶部山戲馬臺閱覽室召開了徐州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大會。在《徐州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吳肅等向S Y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報告》中,吳亞魯就這一重大事件作了詳細匯報。名錄上赫然列著兩人的姓名,清晰地見證了二人共同的革命印跡。
1925年6月,中共徐州支部宣告成立,蘇同仁則由團員轉為黨員。她受黨的派遣,赴江蘇睢寧以睢寧女子小學教員的身份,像她崇拜的吳先生一樣開始播撒革命的火種,創建了睢寧縣第一個黨支部。
1926年4月,共青團南京地委領導機構進行部分調整,按照黨的指示,吳亞魯和蘇同仁分別被派往南京,一個任中共南京地委宣傳委員,一個負責地委婦女委員會工作,二人再次相遇。這一次,這對革命伴侶再也不愿意分開了?;楹?,他們雙雙由組織分配去廣州并肩戰斗,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廣州起義。1932年初,又奉派到上海,共同參加“一二八”抗戰及組織赤色工會工作。
1933年夏,因叛徒告密,吳亞魯在上海法租界再次被捕。這已是他第三次被捕,直到1936年冬才出獄。1938年,吳亞魯與黨接上組織關系后,由八路軍駐湘辦事處派往新四軍平江嘉義留守處工作,任秘書主任。此時的他早已身患肺病、哮喘等多種嚴重疾病多年,仍夜以繼日地工作。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根據蔣介石的密令,派兵包圍了留守通訊處,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他們先將涂正坤(新四軍參議,湘鄂贛特委書記)騙出殺害后,又來特委辦事處找負責人。時任秘書主任的吳亞魯已知兇多吉少,為了掩護其他同志,大聲說:“我就是負責人!有事找我!”挺身而出,臨難不茍,在身中槍彈時,仍高呼口號,至聲喑氣絕,壯烈犧牲,實踐了他“信仰馬列,以身許國,為國為民,何惜頭顱”的誓言,時年41歲。
蘇同仁,于史料中更了無細節,只留給后人一段枯燥的史實:1934年受黨中央派遣赴蘇聯學習,后出任第三國際聯絡員,并代表中國婦女出席在歐洲舉行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1937年回國,擔任反間諜工作。1939年受中央派遣與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赴新疆工作。她經常往返新疆和陜北從事聯絡工作,后因叛徒告密,不幸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陜南監獄,受盡折磨。蘇同仁堅貞不屈,表現出共產黨員人的革命氣節。1943年在獄中病故(一說在新疆與陳潭秋、毛澤民等一起被盛世才殺害),時年38歲。
遍尋史料,在吳亞魯出獄后直至犧牲與蘇同仁在國內活動的時間交集中,夫妻二人是否曾有會面不得而知。能夠得知的是,1933年吳亞魯第三次入獄時,蘇同仁在上海生了一個女兒,吳亞魯給初生的女兒取名為“阿難”(后改為阿南),以示紀念國難當頭,自己又囹圄蒙難。阿難一歲時,即被送回老家,由姨媽照管。成年后的吳阿南回憶說,父母很早就投身革命,自打記事起就沒有和父母相處過。直到1948年,吳阿南被一個地下工作者帶到安徽洪澤湖地區即當時的解放區,才知道父母犧牲的事實。關于父母的事跡,她和別人一樣都是通過翻閱歷史資料和照片,以及從他們戰友的描述中得來的。歷史的硝煙已隨斯人遠逝,而青春的記憶卻于不經意間永久鐫刻于共和國的豐碑之上。2012年4月,79歲高齡的吳阿南祭掃了父親的墓,又專程赴睢寧瞻仰了母親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