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輝(泰州市城建檔案館,江蘇泰州,225300)

昔日的五條巷
古城泰州自西漢設置海陵縣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城內外大街小巷密集,名勝古跡眾多。街巷有長有短,有窄有寬,曲折不一,形態各異,格調不同,含義豐富多彩。在眾多的水鄉深巷中尤以北門外打牛汪處“五條巷”最神奇。
對街巷的釋義《辭海》中記載,小平街的屋面道口叫巷。按元代《街制》規定:大街寬二十四步(約合6米),小街寬十三步(約合3米),六步(約合1.5米)以內的屋間道口皆稱巷。泰州五條巷每條巷的寬度1.5米左右。五條巷南北走向,東西平行排列,但每條巷的長度不等,頭巷、五巷長約150米左右,四巷最短,不到百米,三巷和四巷為呆巷,北口處有東西向小橫巷相連,布局嚴緊有序。
據當地住戶介紹,這里所有的居民原來都是蘇州人,是從蘇州閶門移民過來的。另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泰州籍鹽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東臺草埝人)與朱元璋爭奪天下,朱令徐達、常遇春攻打泰州城,一路人馬開挖南官河連通長江,從水路攻泰州南門,另一路人馬從揚州經陸路攻打泰州西門,一路燒殺,使昔日繁華的東西門大街、南門市區的民房、名勝古跡被毀,夷為平地。張士誠守軍退保新城,因新城位居河蕩之中,徐達、常遇春久攻不下,朱元璋竟下令扒開高家埝,引洪澤湖之水淹沒新城,江淮大片地區成為澤國,淮揚兩府軍民死亡悲慘,城內荒無人煙。
明洪武五年,朱元璋以“趕散”的名目,將原居住在蘇州閶門一帶的百姓全部逐出平江古城,移民泰州,實施了對當年支援張士誠的蘇州百姓報復性懲罰。移民來泰開發被水火毀盡的泰州城,部分殷實人家被獲準在泰州城北門外打牛汪的空地上因地制宜,以巷劃區,筑巷建屋。從頭巷到五巷,由東向西按地形地貌,30到50米的不等距離,依次安排南北向的巷弄。巷兩側的房屋皆坐北朝南,每家大門樓皆東向,后門都朝西,開在另一條巷子里,合理布局。在四巷北口有當年蘇州移民富戶建造的“延生庵”以求福佑。五條巷內一橫五豎六條相連通的巷子使人步履踟躕,常會在巷子內踅來踅去,真是“進入五條巷,如吃昏迷湯”。
五條巷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雖然巷內至今仍有少部分明代建筑保留,但往日排列有序、環境優越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房屋年久失修,東搭西建,環境臟、亂、差。為了重現五條巷古色古香的風貌,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泰州市政府決定對其進行全面徹底的修繕。為配合修繕工程,泰州市城建檔案館主動介入,提前進行多次的調查走訪、勘測和拍攝等,形成了大量的聲像資料。我們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并提供給設計部門和建設部門,作為五條巷正式修繕之前明清示范民居群的設計依據,受到歡迎和充分肯定。
根據檔案資料及調查分析,五條巷及泰式古民居的特色,簡單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庭院天井每家都有,只是面積大小不一,占地少但能滿足采光、通風和排水各方面需要。每戶之間可分可合,前后相連而又各自獨立,封閉中更顯得分外寧靜。天井里基本都要挖一口井,顯得一派鄉土氣息。

2.泰式古民居集明清民居之佳構,既秀巧精致,又具大家氣派,建筑技術精益求精,青磚黛瓦。硬山式建筑風格,蝴蝶瓦屋面,夸細清水脊,脊內設置各種花草和吉祥祈福圖案,既美觀又減輕了屋脊負荷,更能抗風襲擊,虛實結合,美不勝收。屋面檐口行水處設置瓦當,泰式民居中上瓦端叫“貓頭”,下瓦端稱“滴水”,造型別具一格,形成了泰州民居的貓頭滴水特色。
3.大木屋構架采用“抬梁式”框架木結構,檁、梁、柱、枋節點緊密配合,堅實牢固。砌筑時先豎屋架后砌墻,如果拆去磚墻,幾乎能把整個屋架抬走。這種木結構具有柔性強、抗震性能好的特點。特別泰式民居中的廳屋前帶軒廊,有的甚至是用楠木建造的,抱梁椽柱用材特別大,尤以圓柱長形過梁粗壯,屋架接點中的木雕構件雕刻精致,生動逼真。

泰式民居墻角

修繕后的示范民居
巷口拐彎處,其建筑的墻角均切去直角角尖,墻角上方接近屋面逐步向外挑出,直到恢復形成方角為止。這種挑出砌筑的方法尤如堆積銀錠,俗稱“和氣生財”。墻體拐角切角主要方便行人走路和生意人挑擔轉彎,被稱為“左右逢源”。
遵從泰式明清古民居之民俗特色、建筑風格,現在五條巷西南角砌筑了示范民居,直觀效果明顯,受到廣大市民的好評,為五條巷修繕保護提供了樣本。一個古樸典雅、環境優美的新五條巷古式民居近期將呈現在廣大市民的面前,成為古城泰州旅游新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