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瑜,朱維賢,楊春利,張麗芳,魏明,劉衛民
(云南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650213)
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云南省也有大面積種植,現已達33萬hm2以上,總產量超過600萬t,居全國第3。現今云南馬鈴薯產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脫毒生產技術有了廣泛的應用,種薯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云南交通較不發達和脫毒種薯的成本較高,限制了脫毒種薯的推廣和應用,而馬鈴薯雜交實生籽(TPS)的利用將能有效解決種薯和成本問題。因馬鈴薯雜交實生種子收獲后,需有1 a左右的自然休眠期,若不進行后熟處理則不能萌發,為此,以1 500 mg/kg的赤霉素溶液處理馬鈴薯種子,即人工打破休眠,研究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發芽率情況。
由國際馬鈴薯中心提供的種薯來繁育馬鈴薯雜交實生籽,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用網袋存放于室溫條件下。
①2006年試驗 分別將2003年、2004年所制的馬鈴薯雜交實生籽各40粒放入培養皿中培養;將2005年制的種子用1 500 mg/kg赤霉素液浸泡催芽12 h,撈出用清水沖洗后放入培養皿。
②2007年試驗 分別將2003年、2004年、2005年所制的馬鈴薯雜交實生籽各40粒放入培養皿中進行培養;將2006年制的種子用1 500 mg/kg赤霉素液浸泡催芽12 h,撈出用清水沖洗后放入培養皿。
③2008年試驗 分別將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所制的馬鈴薯雜交實生籽各40粒放入培養皿中進行培養;將2007年制的種子用1 500 mg/kg赤霉素液浸泡催芽12 h,撈出用清水沖洗后放入培養皿。
④2009年試驗 分別將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所制的馬鈴薯雜交實生籽各40粒放入培養皿中進行培養;將2008年制的種子用1 500 mg/kg赤霉素液浸泡催芽12 h,撈出用清水沖洗后放入培養皿。
4 a的試驗都在光照培養箱中進行,溫度為20℃,培養皿中放入過濾紙,每天噴水1次,分別在第3天、第5天和第10天各進行1次數據調查。發芽率(%)=(發芽種子粒數/總粒數)×100%。
試驗數據(表 1)表明,2003年、2004年制的種子發芽率分別為96.7%,99.2%,而通過人工打破休眠的2005年所制的種子平均發芽率為80%。
試驗數據 (表2) 表明,2003年、2004年、2005年所制的種子發芽率分別為69.2%,91.7%,97.5%,而通過人工打破休眠的2006年所制的種子平均發芽率為82.5%。
試驗數據 (表3) 表明,2003年、2004年、2005年及2006年所制種子發芽率分別為55%,72.5%,90%及98.3%,而通過人工打破休眠的2007年所制的種子平均發芽率為80.8%。
試驗數據(表4)表明,2003-2007年所制的種子發芽率分別為 51.7%,60%,73.3%,92.5%,97.5%,而通過人工打破休眠的2008年所制的種子平均發芽率為85.8%。
2.5實生種子貯藏期對發芽率的影響
將表1~4中的數據進行合并,見表5,取發芽率為考察指標,間隔期為影響指標因素,這個因素取6個水平:①人工打破休眠,②剛好通過自然休眠(貯藏1 a),③通過自然休眠后1 a(貯藏2 a),④通過自然休眠后2 a(貯藏3 a),⑤通過自然休眠后3 a(貯藏4 a),⑥通過自然休眠后 4 a(貯藏 5 a)。
由表5可知,馬鈴薯實生種子剛好通過自然休眠的發芽率最高,為98.13%,其次是自然休眠后1 a,發芽率為92.71%。經方差分析,F=253.6>F0.01=3.5, 所以馬鈴薯實生種子貯存時間的長短對實生種子發芽率的影響極顯著,不同貯藏年限種子發芽率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貯藏1 a的種子發芽率最高,其次為貯藏2 a的。

表1 2006年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發芽試驗

表2 2007年馬鈴薯雜交實生種子發芽試驗

表3 2008年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發芽實驗
馬鈴薯實生種子在充分風干后于室溫下貯存,發芽率隨制種時間的延長越低。種子剛通過自然休眠期的發芽率高,人工打破休眠的種子發芽遲,且發芽率不高。因此,用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種植時應選擇休眠期剛過的作為種子,不要選擇擺放時間較長的種子,這樣發芽率高,產量也就會高。馬鈴薯實生籽在一般在室內溫度貯藏條件下,經6 a時間貯藏后,仍具有50%以上的發芽率。

表4 2009年馬鈴薯雜交實生籽發芽試驗

表5 種薯發芽率方差分析計算
[1]張麗芳,蔣瑜,朱維賢,等.馬鈴薯雜交實生子在云南的應用潛力[J].云南農業科技,2008,22(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