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暉/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第一次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要把文化產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從而吹響了文化強國的號角,中國文化產業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期和黃金期。
打開世界文化產業的版圖,一方面我們看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正在顯著提高,文化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中國還稱不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文化產業的經濟體量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從宏觀層面來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場份額,美國占43%,亞太占19%,其中日本占10%,韓國占5%,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僅占4%。從中觀層面來看,美國、日本等文化強國,文化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到目前為止,我國文化產業產值還不到GDP的4%。從微觀層面來看,我國的文化企業在經濟規模上,與一些國際文化企業相比,普遍偏小,對外影響力不強,文化競爭力相對也不強,缺少文化企業的航母艦。存在以上諸多層次問題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體制方面的原因等。但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市場對接不力的問題。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引導資源配置,調節經濟運行,服務經濟社會,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幾乎所有的產業只有裝上功率強大的“金融的引擎”,才能展翅高飛,自由翱翔。但綜觀目前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的對接市場,我們發現一個很不和諧的尷尬現象。即一方面是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在金融資本市場融資貸款困難,企業資金嚴重不足,影響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池現金溢滿,但又出現放款難,現金發放不出去。
出現這種怪現狀的原因具體分析起來可從如下兩個角度來看:
從文化產業本身來看,這個產業是輕資產行業;從企業融資角度來看,存在一些天生的制約條件。首先,企業一般在接受信貸服務時要提供可抵押的資產,而文化企業的資產又多以無形資產為主,比如說品牌、版權等,資產估值不易量化,所以眾多保守的銀行不愿采納,導致企業融資時天然優勢不足。其次,精神文化往往是一種創意的產品,商業贏利模式不確定性強,容易導致“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導致一些金融機構望而卻步。再次,從現狀來看,文化企業相對于傳統的工業企業來比,企業規模還偏小,抵抗風險的能力相對還弱,信貸風險較大,所以導致金融機構也不愿出資。最后,由于文化產業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文化人”、“藝術工作者”,對金融工具與手段了解不足,對文化資源如何資產化,資產如何證券化缺乏一定的經驗。而且由于多數中小文化企業由于財物指標很難達到上市融資的要求,上市融資很難成為常規文化企業的融資路徑。所以,很多文化企業急需一種能對接資本市場的金融中介服務。
從金融機構本身看,過去這些機構的信貸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大型工業企業,主要信貸經驗的積累都集中在這些傳統的大型工業企業,為文化企業或者文化項目提供融資是一種新的業務,再加之這些專業的金融人員對文化產業,尤其對創意經濟缺乏深層次理解與行業積累,對行業動態與發展趨勢缺乏把握,因此,在審核項目,進行企業信用的評級以及企業估值,未來收益現金流的貼現計算時,無法較精確地假設風險參照系數,從而導致決策風險的增大,而不敢放款給企業。從這個層面上,金融機構也需要一個懂文化產業的專家助其決策,比如幫助其比較準確地對創意產品,創意企業進行估值,財務預測,評估行業風險,根據行業動態與趨勢設計金融產品等。此外,由于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與意識形態緊密相關,政治風險大,金融企業需要資深的深諳國家文化政策的專業人士與機構幫助其規避融資企業的潛在風險。無論是從文化企業角度,還是金融機構角度,都需要文化金融中介服務。
針對現行的文化金融服務市場上,文化企業普遍存在的間接融資貸款難,債權股權直接融資渠道難,金融機構放款難,風險資金進入中小文化企業退出難的現狀,每一個務實的文化產業經營者想到的是兩個關鍵詞:“機遇”與“對策”。即借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東風,要空前發展文化金融服務產業,構建一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服務平臺。發展文化金融服務,創新文化金融服務業,在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間,架起一座通融投資的溝通橋梁,一方面為文化企業開辟更多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幫助金融機構規避投資過程中產生的所謂的“文化輕資產風險”。這個平臺的具體內容應包括:
按照市場經濟的理念,發起設立文化產業基金,調動金融機構與社會資本,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基金資產,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推動文化企業的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并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待投資企業發育成熟后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值。如北京歌華集團就成立了歌華文化基金,該基金采用基金運作中通行的基金中幕金(Fund of Fund)的運行做法,在歌華集團下面首先設立一個母基金公司,利用這個平臺與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成立子基金管理公司,由子基金管理公司發起成立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特色的文化產業基金。主要投向廣電影視傳媒、新媒體、互聯網、動漫等領域,立足培養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和新興文化產業,推動北京的文化產業的跨地區發展和跨行業融合,幫助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與金融機構合作,注冊成立文化產業融資擔保公司,主要承擔對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信用擔保服務,通過這個平臺的搭建,吸收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發揮擔保資金杠桿作用,優化文化資源與資產,促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針對文化企業多為“文化人”經營的特點,充分利用文化金融產業資深專家服務團隊,為文化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財務、債權融資、股權融資、政策性融資、資產證券化、上市前融資、上市輔導等專業財務顧問輔導。此外,財務顧問還為專業金融機構提供文化企業的無形資產,品牌評估等專業的咨詢服務。
文化企業積極和保險業金融機構合作,推動保險產品。探索開發適合文化交易尤其是國際文化交易的險種,參與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比如說,倍達財險與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已成功推出“著作權交易保證保險”,北京歌華集團也在北京天竺保稅區積極探索藝術品文化保險服務。
根據我國的現行金融政策法規,有實力的企業可以組建成財務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一種,可發起成立商業銀行和有關證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可以經營:吸收成員單位的本、外幣存款,經批準發行財務公司債務,對成員單位發放本、外幣貸款,對成員單位產品的購買者提供買方信貸等。早在1987年,國內第一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即東風汽車工業集團財務公司批準成立,就跨出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的第一步。這種平臺的建立,一方面是企業在資金使用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利于盤活內部資金,增強集團整體的融資能力,及時解決集團繼續的資金。另一方面,通過提供成員單位的存款、貸款、結算等金融服務,盤活成員單位內部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還能通過財務公司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的監管,提出財務管理方面的方案等。
風平浪靜自應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揮馬揚鞭。當今的中國正處在一個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高潮,文化人要想抓住這個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是既要敢于仰望星空,大膽開拓,又要腳踏實地,真抓真干,在大膽進行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緊緊抓住現代金融這個資本利器,大力發展具有產業前衛性的文化金融服務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因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現產業升級最好的推動器,發展文化金融服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