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揚/文
(作者系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總監)
記得還是上小學的時候,我所居住的不大的城市里,有幾家小小的民營書店。書店不大,也就一百多平米,里面看書、買書的人總是擠得滿滿的。那時候關于學習的輔導書,還有一些課外書幾乎都能在里面找到,即使有時候沒有買到,賣書的阿姨也會笑著告訴我,這書過幾天就會有,下周再來一定能買到。
后來去讀大學,然后考研究生,全市也有幾家在學生中非常出名的書店,細想想不管是備考的艱難時期,還是考取后的快樂時光,逛書店也是當時的一大樂趣。
最近突聞,廣州三聯書店、北京風入松先后倒閉,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也在2011年底關閉了所有門店,宣布停業。猛然發現,即使是我這個很愛看書的人,都已經把曾經朝夕相伴的書店遺忘到了九霄之外。我開始反思,我上次去民營書店是什么時候?大約是十年前吧。
我個人非常喜歡看書,一日不看,還真會覺得少了點什么,我的家里、車上隨手都會有幾本看到一半的書,手機里除了幾個時尚的游戲之外,電子書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和朋友約了見面,很多時候都會提前到,然后邊看手機里的電子書,邊等。也偶爾弄得朋友很不好意思,以為讓我久等了。當然,有這種閱讀習慣的人估計也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選擇每天遛網,很快地瀏覽全世界的各種新聞,這也是閱讀。
時代變了,吸取知識的方式變了,甚至買書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近十年我都是通過網絡購買圖書,上網購書,基本想買的書都能買到,而且還能很快地找到一些可能曾經以為并不存在的好書,價格還便宜。
不由感慨,大江東去浪淘盡。我們中國人對于一些曾經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有代表性的東西都是很有感情的,當時代改變,一些東西即將消失的時候,我們總會依依不舍,希望能保留下這些美好的東西。比如我們的“國粹”京劇,在不遠的幾百年前,京劇曾經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苦百姓文化娛樂的至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多的人開始喜歡上其它更加時尚、更加多樣性的娛樂方式,比如遛網、網游、看電視、旅游、泡吧、KTV、運動等等。于是一些有識之士便站出來開始呼吁要保護京劇,然而保護來、保護去,最終還是避免不了被陳列于博物館的命運。即使是春節聯歡晚會,為數不多的濃縮得快變成雜技的精華京劇節目,也只是給更多的人一個跑廁所的時間而已。我們狂熱的執著,讓一個值得尊重的文化活動,變成了沒有尊嚴的茍延殘喘。
其實我想要說的是,很多事物的消失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在進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就是自然規律。社會在發展,我們人類總是在創新,然而不要忘記,新的東西發展起來的時候,也有一些老的東西要衰退、消亡。而消亡帶來的不是時代的倒退而是進步。
以書店為例,一些方便的購買網站,往往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種書籍。如果要建一個同等規模的書店,得要多少成本。在這樣的書店里找書,光看分類目錄就能把你累死。如果要找一些不確切知道名字的書,就同大海撈針。即使能找到,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會很高。而得益于網絡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視等設備,鏈接網絡,更加方便地購買書籍。這是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
網絡銷售平臺還大大地簡化了書籍流通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如果是開書店,每個書店都要有樣書,書還沒賣出去,放在店里的積貨成本就已驚人。再說居民區高昂的房租和書店的人工成本,這些成本都要老百姓買單。而通過網絡銷售平臺,這些成本都可以降到很低,所以很多人會發現在網上買書會得到一個極有吸引力的折扣優惠。這是為消費者提供了實惠。
網絡銷售平臺,也大大提高了一些好書的流通速度。那邊剛寫好,這里就可以推廣,剛印刷出來,就可以全國開賣。而且購買手段方便了,其實也刺激了買書的行為。這是有利于優秀文化傳播。我敢說如果沒有網絡銷售平臺,喬布斯的自傳現在還像蘋果5一樣,只存在于傳說中。
可見,在傷感于民營書店命運的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當然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結局并非是滴水斷絕、寸草不生。也許是奔騰的大河變成了涓涓小溪,別有風味呢。
在民營書店以驚人的速度減少的同時,由于文化市場的繁榮,一些特色書店也生存得很好。原因很簡單,并非所有人都喜歡或習慣于上網買書。網絡銷售平臺并非針對所有客戶,它只能針對有上網習慣的人。其實我們只要想想哪些人不會上網,而也很喜歡看書,就能夠找到我們的客戶。
例如在圖書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消費群是很難上網買書的,這就是兒童。我有一個朋友,幾乎每周都要帶他的小女兒去書店買書,網絡銷售的效率對于兒童來說太快了。而一些兒童書店,里面除了賣書,還有很多科普活動、文具、玩具等等。對于兒童,這些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意思并非是被淘汰,只是不能再那么風光而已。其實只要我們留心,總能找到一些特色的書店,然后安靜地生存下去。
這就是自然規律,笑看風云起,曾幾何時還有人感慨小品比相聲火,現在卻也聽到了“小品沒市場”的感慨,而一些相聲專場,火得就差“賣掛票”了。也許有一天,我們又習慣離開電腦,到書店去看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