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文
去年當當網和京東發起的價格戰,引發圖書銷售市場一片亂戰。而網絡書店影響力也在這股低價風暴中極大限度地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
網絡書店大打價格戰,出版社又愛又恨,民營書店紛紛倒閉。與此同時,面對網絡書店的沖擊,書店的“櫥窗功能”越來越明顯,不少讀者都在實體書店翻閱確定需要購買的數目之后,再選擇去網上以更為優惠的價格購書。
業內人士介紹說,從全國來說,實體書店圖書零售這幾年增幅呈逐年降低趨勢,2010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增長率為1.8%,考慮CPI上漲因素,則是負增長。另一組數據顯示,2005年至今,全國國有書店網點減少1944處,民營圖書零售網點減少3861處。
盡管全球范圍內實體書店都在倒閉,但是短期內不會徹底滅亡。業內人士指出,實體書店的未來,在于細分市場的培育和養成,在于閱讀服務的提供和深入。在數字化閱讀的大潮下,實體書店的主業將不再是圖書銷售,而將轉變為提供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網絡之旅。無論是自己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還是“搭車”其他網絡銷售平臺,民營實體書店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到網絡營銷中。
然而,民營書店的此番轉型之舉,究竟是能幫助民營書店在網絡銷售的圍攻之下成功突圍,還是最終成為哀悼,未來之路發展如何尚無定論。
對此,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分析認為,民營書店之所以迎來倒閉潮,主要來源于內、外兩方原因。從內部原因分析,民營書店以其“書香式”的品味定位而獨樹一幟,不少書店還會免費出借場地辦畫展、攝影展、開講座,能夠迎來大量關心政治民生的讀者,人氣雖旺,但是圖書銷量卻不見起色,這主要是由于民營書店的采購渠道不具備網購書店和國營書店的優勢,使其圖書價格折扣少,雖然滿足了大眾對文化品味的要求,卻無法維持書店“生計”。
從外部原因分析,網購圖書和國營書店直接從二級市場商手中拿貨,價格相對民營書店而言便宜,而網購渠道無實體店成本壓力,國營書店資金實力雄厚,這都是民營書店不具備的先天優勢,因而在搶占市場份額的過程中民營書店處于弱勢狀態。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民營書店必須多元化其產品服務,加強門店的盈利能力,例如可以通過門店擴張獲得規模經濟,從而達到大幅度降低企業成本的目的。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圖書出版發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使電子出版物獲得發展機遇,而紙質圖書出版受到一定打擊,盡管如此,由于人們的閱讀習慣還未完全轉化,紙質圖書市場仍無法被電子讀物完全取代,這表明各大經營類書店仍有發展機會。
■政策動向
近日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將采取多項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及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等。
證監會支持文化企業上市
據新華社報道,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證監會此前召開會議,要求更加自覺、主動、全面地發揮資本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改進和提升對我國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的金融服務。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強調,要加強統籌協調,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促進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中共中央全會主要議程,并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