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德強商務學院 伍海平
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經濟的極大發展,流通產業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并已由末端產業上升為先導產業。但是,目前我國流通主體普遍存在綜合實力差、運營效率低、缺乏活力和競爭優勢、生命周期短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流通產業的發展及其對國民經濟基礎作用的發揮,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大多數流通企業的基本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模式。而企業管理模式科學、先進與否,是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成敗及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是企業適應時代更新的反應。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變革時期,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思想與方法、管理體制與機制均已不相適應,企業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勢在必行。
企業管理模式理論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過程中,一些致力于這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各自提出了獨到的建樹和見解。盧啟程教授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定義是:“面向企業具體管理實踐的當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在一定情境中相對穩定的組合和綜合應用范式。結構要素包括五個方面:產權制度、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決策及領導模式、管理技術、管理體制和組織模式。”郭咸綱教授認為:“管理模式是在總結大量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企業管理的具體實際需要提出的一套管理思想、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企業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魏杰教授指出:“企業管理模式實際上就是講一個企業在管理制度上的那些最基本的和別人不一樣的規則及做法,也就是各個企業在管理制度上的最基本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內涵理解為:企業管理模式即企業生產方式的具體形式或制度性安排,是對企業管理整體運作規律及其本質的抽象概括,是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系統(企業生產力要素或資源)、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與技術)等企業制度基本要素在內的整個管理體系的總稱和系統化的控制方法,以及企業設立與運營所遵循的基本規則。也可以說企業管理模式是不同企業各具特色的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規范性與基礎性。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結構特征與存在形式。模式的概念應用于管理領域,與制度、體制、體系、方式、形式、范式等詞意相通或相近。企業管理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成型的、能供人們直接參照運用的完整的管理體系,通過這套體系的運行來規范企業的意識形態、目標任務、資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等構成企業生產方式的管理內容,使之概念化、邏輯化、程式化和科學化。從而為企業一切管理活動提供可遵循的規則依據,是企業設立與運營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2)整體性與系統性。企業管理模式是對企業管理整體的高度概括,其外延涵蓋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由此構成的經濟基礎與相對應的上層建筑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其內涵包括了企業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系統、管理手段等企業制度基本要素的總和。若將企業管理模式看作一個大系統,其中各個組成部分則構成了一個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和制衡的子系統。因此,在企業整體管理模式之下,按一定的邏輯關系設置并運行著各個子模式,如企業思想體系模式、目標體系模式、產權模式、領導體制模式、組織結構模式、人財物和信息等各類資源管理模式,等等。各個子系統的運行狀況,直接影響著大系統的運行質量和效率。
(3)社會性與獨特性。管理具有社會屬性,企業管理模式必須與所依托的時代背景及具體國情、社會發展方向及趨勢保持一致才可能立足;企業管理還具有特殊性,管理模式必須與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相符合才切實可行。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制度、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不盡相同,不同企業的成長歷程及文化積淀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不同企業所創建的企業管理模式必然顯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和個性特征。
(4)動態性與創新性。企業管理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伴隨著生產力發展、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企業管理理論在不斷豐富和演進,企業管理模式也呈現與時俱進不斷變革創新的趨勢。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不僅要以不斷提升的生產力條件為基礎,還要充分利用管理科學的發展成果,以最新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技術為指導不斷提升其科學性、先進性,才能保持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即人們對管理科學永無止境不斷探索和突破的過程。
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并歷經西方市場經濟千錘百煉和考驗而確立的先進企業制度,以其在發達國家的成功實踐彰顯出巨大的優越性,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存在形式、運行規則、制度保障和活力的源泉。突出體現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是法人財產權制度,為企業獲得經營自主權提供了法律依據;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和股份制,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成為可能。并只以投入資產額承擔有限責任,大大分散了債務風險;核心是法人治理結構,實行企業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分設,為企業內部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創造了有利條件;功能是管理科學,以此保證企業正確決策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則是現代企業制度理論在我國企業的具體實踐。企業管理模式創新與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兩者的性質和功能相同、方向和目標一致、任務和內容相融合。不同之處是:現代企業制度體系結構的三大組成部分——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突出強調了企業的管理體制建設,而其他方面管理內容則統統以管理制度或科學管理囊括其中,比較企業管理模式而言表現為較強的普遍性、原則性、綱領性和指導性;而現代流通企業管理模式體系結構的六大組成部分,將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系統和管理手段等企業制度基本要素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機組合,并且強調突出企業自身特點,比較現代企業制度而言更細致、更具體、更明了、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見,現代企業制度理論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設計的思想基礎,企業管理模式創新則是對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深化和具體化。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完善,最終必將以科學而獨特的企業管理模式體現出來。
我國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政府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和改革開放后新興的私有企業實行的家族管理模式,都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存在致命的弱點和弊端。自1992年確立市場經濟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以來,大批大型國有和私有流通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許多企業改制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不到位、運行不規范,以致于成為我國流通企業生命周期短、難以做大、大而不強現狀的根本原因。主要問題有:(1)現代企業制度的體系結構不健全,尚處于基本形成和成長階段的邊緣,遠不成熟完善;(2)所有權與經營權難分離。國有控股公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仍不明確,私營公司則因投資人對將整個資產委托他人不放心而親自經營企業;(3)國有控股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與企業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重復任職,民營公司“三會一總”機構設置及職能作用難落實。國有和私營公司董事會都存在對應由總經理行使的職能干預過多的現象;(4)管理粗放,運營效率低。目前除少數名優企業內部管理比較科學完善外,絕大多數流通企業仍處于傳統的、經驗型的經營管理狀態。這些問題已成為長期困擾著我國流通企業制度建設進展遲滯的固疾。因而有必要通過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設計,將現代企業制度理論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全面深入落實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體系結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逐步解決上述難點問題。
商品流通是流通企業的基本職能。在買方市場態勢下,流通職能作用已由中介地位上升到促進生產、引導消費的先導地位。流通運行狀況及效能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質量產生著重要影響。但商品流通過程是一個極其艱險而復雜的歷程。商品從生產領域通過購銷運存等一系列流通環節進入消費領域,最終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實際上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員流、工作流等六大流程協調統一運行的結果。實現各個流程的合理性和各流程之間的和諧性,有賴于一定企業管理模式框架內生產力要素配置和利用的科學化和規范化。而且商品流通又是一種高難度的經濟活動,涉及的因素多,市場變化快,競爭激烈,營銷風險大,商品在銷售環節每完成一次“驚險的一躍”都絕非輕易之舉。這就需要有一個科學完善的企業管理模式體系架構從觀念上、程式上、手段上規制和保證商品流通順暢高效的完成。因此,保證流通順暢高效運行是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動力和目的之一。
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管理思想的發展已由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演進到文化管理階段,企業管理的關鍵性要素已由以資金、設備、人力等物質資源為主提升到以知識、科技、文化等精神資源為主,企業管理的中心已由以物為本轉變到以人為本;企業管理的重點已由強調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提高生產效率轉移為強調發揮意識形態的力量實現企業目標,管理手段已由偏重依賴硬性管理的外在約束轉換為偏重依賴柔性管理的內在約束。這一系列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深刻變遷,給處于工業經濟中后期的中國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企業制度必須與國際接軌,流通企業才可能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競爭國際化的大環境中生存發展。
綜上所述,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是經濟轉軌期流通企業極其重要的戰略任務,是關系生產方式即企業制度變革的高層次、深層次問題。并且一個科學而獨特的企業管理模式也即企業的核心專長,可為企業帶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轉軌經濟期大型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的主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前提,以現代流通經濟和企業管理前沿理論為依據,以我國流通實踐為基礎,構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全球化要求,符合流通現代化方向,理念先進,體制科學,機制完善,有利于培育核心競爭力和提高流通效能,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的新型企業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設計如圖1。

圖1 現代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管理思想即企業的管理哲學,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觀念和思路,主要由企業價值觀和一系列管理理念構成。它決定著企業管理的方向和方式,指導著企業管理活動的運行,是關系到企業經營成敗及發展的首要因素,是企業實施管理模式創新設計的理論基礎。
管理目標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管理活動預期達到的理想成果,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針的具體化和數量化。它明確了企業管理活動的努力方向、任務及評價標準,具有導向和約束作用,避免了管理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可通過建立實施戰略目標體系來解決企業長遠發展問題,通過建立實施日常管理目標體系來解決企業常規性經營管理問題。
企業管理體制是企業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規范著企業內部方方面面的經濟關系。主要包括企業產權形式、治理結構、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等內容。其實質是企業經營決策權的歸屬及行使的制度性安排和企業內部全部要素的配置、運行及協調組合方式,從而影響到企業各要素及整體的活力。企業管理體制是構成企業管理模式的基礎和主體部分。
管理機制是指企業人、財、物及信息等諸生產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過程、方式和途徑,企業各要素之間的制約關系及組合形式體現出企業管理機制的形成。企業管理機制包括動力機制、決策機制、實現機制、調節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等。管理機制是構成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體制則是管理機制賴以形成和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而管理機制作用的發揮程度對管理體制起到鞏固、健全或削弱、破壞作用。
管理系統是流通企業對內部生產力要素分類進行專業化管理,每類要素的管理構成一個專業系統,可分為八大專業系統:商品購銷運存管理系統、物質技術設施管理系統、服務質量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行政事務管理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等。因各類要素的投入、配置、應用及監控過程均有其獨立的運行規律,由此每個專業系統分別構成一系列業務流程。業務流程受到企業管理體制的指導和制約,促使企業內在機制的形成,其合理化、科學化程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管理手段是企業為了有效地開展管理活動所采取的各種具體措施。包括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手段和技術手段等等。并且導入了大量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如各種現代化管理理論和方法技術。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運行工具,同時也是衡量其科學化、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在現代流通企業管理模式基本框架的基礎上,企業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大力推進管理思想與目標、管理體制與機制、管理方法與技術等企業制度基本要素的根本性變革和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其外延及內涵,成功構建科學先進并具有企業鮮明個性化特色的管理模式。
[1]盧啟程.企業管理模式的理論與發展研究[J].時代經貿,2006(10).
[2]魏杰.企業制度安排[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3]郭咸綱.G管理模式[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
[4]Ulf Melin.The enterprise system as a part of a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paradox[R],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Vol. 23 No.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