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石
以賄選上位的曹錕,試圖以頒布第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而“法統重光”。然而,多年之后,毛澤東反問:“憲法,中國已經有過了,曹錕不是頒布過憲法嗎?但是民主自由在何處呢?”
一位出身寒門做事憨厚的布販終于在半生戎馬之后逼近了權力的頂峰,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其一,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其二,竭盡全力去爭搶那張“總統寶座”。1923年,剛過花甲之年的曹錕選擇了后者。他很清楚,為了具有合法性他只能在議員們的選票中走上權力之巔,最終他選擇了賄選“上位”。
“所私幸者,國家之成立,以法治為根基,總統之職務,以守法為要義。歷任總統,皆系一時之彥,以國家根本大法未立,無所依據,未竟其施。錕就任之時適在大法告成之際,此后庶政舉措,一一皆有遵循,私心竊幸遭際遠過于前人也。”1923年10月10日,在宣誓就職時,曹錕一下拋出了“制憲”這一舉世關注的賣點,將自己的賄選政府放在了合法位置之上。這就是這位曹大總統及其班底醞釀已久的“法統重光”。
為了應對賄選行為帶來的種種不利,擺脫千夫所指的窘境,化被動為主動,曹錕決定搶先制定頒布一部憲法,讓各方勢力失去聲討的口實,而自己也可以藉此一舉將“法統重光”的功勛攬入懷中,使自己一躍成為這個國家的合法元首。
1923年10月8日,經三讀通過,中國憲法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憲法形成了。
這部加緊制定出的憲法共十三章141條,是在《天壇憲法草案》即《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民國初年第一屆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起草的憲法草案)的基礎上制定的,同時吸取了后來憲法草案續議過程中的某些主張。從內容上看,基本上是沿襲了《天壇憲法草案》規定,體現了保障人權之宗旨,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制衡原則和較為規范的政府體制。但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國權”和“地方制度”兩章,突出表現了該憲法的時代特點。
盡管這部憲法在“國權”與“地方制度”兩個問題上的表述尚不完備,甚至有矛盾之處,但是這已經是中國憲政史上最富現代精神的憲法類文件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現代法律理念已經基本齊全。單從條文上說,它是北洋政府時期立法機關經過10年規范化的法律程序,制定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較為完善的正式國家大法。
只可惜這樣一部生不逢時的法律在誕生后不久,就遭到了各方的抵制和發難。“賄選總統”、“豬仔議員”、“賄選憲法”……一切和1923年那任北京政府相關的事物都被人為地包裹上罵名后,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其實“法統重光”并沒有錯,錯在于它建立在了賄選這一絕對丑陋的前提之下。
就在曹錕就職后不久,全國各地紛紛舉行示威大會要求解散“豬仔國會”、曹錕下臺,身在廣東的孫中山更是親任大元帥下令討伐曹錕,通緝賄選議員,并通告各國使館否認曹錕為總統。
1924年10月,“賄選總統”結束了其為期一年的執政生涯。
因為賄選,曹錕毀掉了一部憲法。而后來的諸位總統們非但沒有向憲政愈走愈近,甚至沒能頒布出一部更像樣的憲法。
多年之后,毛澤東不無諷刺的反問道:“憲法,中國已有過了,曹錕不是頒布過憲法嗎?但是民主自由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