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票漸成常態形成制約力
全國“兩會”表決器上的“反對票”,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政治生活的一種常態。這既呈現了不同意見的自主公開表達,也展示了一個國家民主議政的日益進步。
反對票背后所包含的“反對”的深層價值,如果放在長遠的歷史視角看,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形成權力平衡與制衡,二是形成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一個國家與政權要健康良性地持續發展下去,必須要有這種“反對力”的存在。
任何英明的領導及其組成的團體都不可能永遠正確、永遠英明,只有在制度上保障反對的聲音存在,保證權力能夠得以監督和制約,才能讓整個社會沿著既定的方向走下去,而不會再發生諸如大躍進、三年災害、“文革”等這種毀滅性的決策災難。
從越來越被肯定與認同的反對票開始,我們期待,反對票與反對聲音能夠日趨常態化,以更好監督政府與官員,更有力地推動社會政治進步。
作者:張天潘來源:《南方都市報》
“微觀民主”的實踐價值
由于中國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在現實政治中的地位和手段尚不足以承擔起全部的治理功能,就需要通過“多元”、多渠道、多形式的民眾參與途徑,來落實地方性、局部性的公共事務管理。同時,“多元”的民眾參與,還可以彌補在人大閉會期間的民主空白,使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得到日常化的、具體化的展開和實踐。從大國的有效治理看,民眾參與所體現的“微觀民主”,正是“宏觀民主”不可缺失的生活化實踐。
作者:王錫鋅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部門之間“意見碰撞”多多益善
針對“30位院士聯名抵制煙草技術參評國家科技獎”事件,衛生部有關負責人明確表態,“國家科技獎應該鼓勵保護老百姓的健康”。
衛生部對其他部門公開表達不同觀點,打破了傳統的“隱而不言”的官場潛規則。這樣的“詰問”精神,多多益善。
社會發展到今天,看問題的角度已經不再是“單向度”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臺,必須考慮到各方面是否對社會整體造成不利影響。各個部門從各自承擔的職責出發去對待公共事務,回應社會關切,形成討論,有利于社會共識。
人們喜聞樂見公共部門之間不同的觀點表達以這樣一種公開的方式呈現,而不是關起門來“與大眾無關”的游戲。部門間公開表達不同觀點是政治美德,有利于使政治過程更公開透明、更誠實穩健,最終有利于維護公眾利益。
來源:《新京報》
“代為盡孝”,不妨上升為法律義務
在企業工作,員工領工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山東濱州一公司里,卻出現了員工的父母也能同時領取“孝工資”的新鮮事。
所謂“孝工資”,是公司按照一定標準給員工的父母發放工資,是代替員工盡孝道的一種企業行為,該部分資金完全由公司獨立承擔,與員工工資待遇完全分開。在筆者看來,企業“代為盡孝”應當成為甚至也必將成為中國老齡社會中企業應盡的基本社會責任,成為未來企業的一種重要經營管理模式。
2007年,韓國保健福利家庭部分別制定關于獎勵和支持孝行的法律和關于促進家庭親和社會環境營造的法律。后者明確規定了企業的責任,努力營造家庭親和型職場環境。其立法目的在于從國家層面獎勵孝道這一優秀傳統,同時解決老齡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增強國家發展的原動力。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立法等手段呵護企業促進孝行的嘗試和探索,共同為應對老齡社會尋找良策。
作者:李克杰 來源:《法制日報》
老百姓眼中的“惰政”代表
最近,筆者就代表“惰政”問題在西峽縣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廣大群眾對以下十種代表“惰政”行為不稱道、不歡迎。
一是“勞模”代表。對代表法認識不足,把代表當作上級授予的榮譽,滿足于做好所在單位的工作。
二是“虛設”代表。不參加代表會議和代表活動,遇到開會和活動或請假、或推托、或干脆缺席了事。
三是“錯位”代表。理解人大性質、地位、作用和工作特點不準,人大工作業務知識不熟,代表責任義務不清,在各種場合中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所思、所想、所言、所為與代表法賦予的職責相背離。
四是“啞巴”代表。參加代表大會及各項代表活動不發言、不表態,當了一屆代表,沒有發過一次言,沒有提過一件議案和建議。
五是“木頭”代表。對選民的意愿心聲充耳不聞,對百姓的安危冷暖視而不見,對民情、民生、民意、民智漠不關心。
六是“漏斗”代表。政策法律意識淡薄,滿足于對民主精神要義的一知半解,往往“人云亦云”,簡單地做傳聲筒。
七是“炮筒”代表。對選民所反映的問題,會前不調查、不了解、不學習,準備不充分,倉促“上陣”,單憑主觀臆斷在會上亂說一通。
八是“好好”代表。對違反法律法規、損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瞻前顧后,礙“面子”、怕“丟官”、怕影響“關系”,不能堅持原則,不能依照相關規定提出批評建議,履行法定職責。
九是“井蛙”代表。缺乏全局性長遠眼光和開闊的履職視角,不愿站在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層面看問題、理思路、提建議、謀大業,習慣并熱衷于強調局部利益、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
十是“變質”代表。利用代表等職務便利,騙取人們的信任,坑蒙拐騙,謀取私利,甚至違法犯罪。
作者:郭文正周大林
來源:中國人大新聞網
“三公消費”
必須回歸問責機制
國務院再次要求“三公經費”公開,這一次劍指省級政府,時間要求在兩年內。但是,公開質量如何,公眾心存疑慮。
“變通”的財務手段是“三公消費”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捉摸的根本原因。各級政府機關每年會產生很多難以下賬的花費,然而,經過若干次財務上的“變通”之后,就會成為合法合規的開支。走假賬,公款消費可以轉移到別的賬目報銷不受追究,甚至直接轉嫁到企業和下屬機構。這已經超出了制度內“三公消費”的范圍,成為腐敗和犯罪。
這就回歸到問責機制建立的問題。問責不僅對于那些拒不公開“三公經費”賬本的部門,更在于那些違規挪用擠占預算資金的部門,在領導“一支筆”下變通做假賬的部門與個人。要整治“三公消費”,必須下決心建立一整套懲處制度,如果不公開、假公開,公開數字不真實,部門就要負責,特別是主管領導要負責,那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獨自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來源:《南方日報》
如此“法治觀念”實不可取
目前,人們對法治與發展關系的認識還不是很明確、清晰,存在若干誤區。如以下這幾種錯誤的“法治觀念”,是絕不可取的:
第一,“法治是次要問題”。有人認為,在中國當下的轉型時期,發展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法治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第二,“發展是目的,法治只是發展的手段之一”。為了發展,法治手段好用和有效,就用法治手段,法治手段“不好用”、“不奏效”,就棄法治而用其他手段。第三,“改革尚不到位,法治應慢行、緩行”。我國當下政治、經濟、財政、稅收、司法等各項體制、機制和制度的改革尚不到位,法治即應慢行、緩行。第四,“應允許‘良性違憲和‘良性違法”。發展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而法治具有相對穩定性。當二者發生矛盾沖突時,應允許“良性違憲”和“良性違法”。
作者:姜明安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