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簡偉文取得了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壓力加工專業學士學位,之后便進入廣東機械研究所,成為一名助理工程師。1985年,再次回到母校攻讀碩士,1988年畢業后,到東莞幫助一家港資企業創辦養殖場。
“1990年,我決定辭職,隨后便拿到了一個生意合約。這個合約對方已經簽字蓋章,只有金額和簽名處留有空白,也就是說,只要我簽了名上去,金額部分我想填多少都可以。”
能夠拿到“空白合約”,得益于簡偉文在研究所做助理工程師時的“技術創新”。“因為這個合約涉及的模具,只有我知道里面的設計技術,”簡偉文說,“但做起來需要多少成本,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開過工廠。基于此,加上對我個人的信任,對方才開出這樣一個‘空白合約’。”
合約約定,簡偉文必須在45天內生產并交付13副模具。這對剛剛辭職下海且從來沒有進過工廠大門的簡偉文,是巨大的挑戰。
簡偉文傾盡全部身家100元,買了一些圖紙和制圖用具,開始設計模具。畫好圖后,便要求對方先支付40%的模具款。拿到40%模具款后,在備料和機械加工時,卻在裝配環節上卡殼了。后來在母校老師的幫助下,租借了輕工學校的實習車間場地,并找朋友來幫忙,才把模具組裝成功。
就這樣,簡偉文利用專業知識把第一筆生意做成了。簡偉文說,“最后算了一下,總共賺了1萬元,這是第一桶金。”
拿著賺到的1萬元,簡偉文立即到武漢買了3臺二手的機床,回到家鄉南海,開始租廠房,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五金模具廠。

工廠做起來了,以后怎么辦?一天,一個鄉鎮企業負責人找到簡偉文要做一個圣誕鐘。這個圣誕鐘相當復雜,是由12個繼電器,通過“程控”敲打不同音節的小鐵鐘,能演奏多首圣誕歌。
簡偉文早上拿著樣品到華工找從事金屬材料研究的老教授,又找到原來的同事,可一聽圣誕鐘的性能都不敢碰。“大家都不敢碰,是不是意味著我可以試一下?”簡偉文決定放手去搏一下。
就在同一天晚上,借助工廠用來燒熱水的“蜂窩煤爐”,反復摸索至凌晨,簡偉文弄清楚了使圣誕鐘音色清脆、有回聲的原理和工藝。
協議達成后,產品被生產出來,但出乎簡偉文意外的是,這些圣誕鐘交付對方總裝成品后,該公司在發運出口的時候,在海關被競爭對手攔截,理由是該產品涉嫌侵犯某歐美公司的知識產權!
簽署協議的對方廠家以產品未能完成市場銷售為由,單方撕毀合同,單單加工費,簡偉文在第一次“圣誕鐘”生意上就虧了幾十萬元。
這個看似失敗的生意,在一年后卻讓簡偉文賺了大錢。第二年,一個港商在生產每套16只銅圣誕鐘時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音調合格率只有46%。簡偉文得知后,馬上聯系這個港商,要求港商先行支付10萬元,并向客戶承諾其合格率從46%提高到90%以上。這次,他沒有虧損,反而在開展該業務的第一年就賺了200萬元。到了第二年,又有300萬元進賬。
一次偶然的機會,簡偉文利用廣東輕工進出口公司的關系接觸到了一家美國經銷電飯煲的商家,他們想在廣東發展第二家供貨商。
這個機會落在簡偉文的手上,“對模具廠來說,生產電飯煲沒有什么技術難度,但盈利能力與模具相差甚遠,一個電飯煲的代工利潤只有5元。”簡偉文說,“就這樣,開始進入家電行業,正式創立了伊立浦。”經過15年的培育,伊立浦最終在中小板上市。簡偉文的身家也躍升到了近10億元,正式邁入富人俱樂部。
簡偉文說:“這幾年,我一直在為企業尋求持續發展之路,從2010年開始,我們也制定了優化轉型的戰略,并提出‘外轉內’、‘民轉商’的轉型路線圖。”
這次,簡偉文瞄準了綠色廚房。“目前技術已成熟,對方只要提供給我們一個廚房,我們負責免費給他們改造并全部更換成用電磁加熱的廚具。”簡偉文說,“國外的廚師都是藝術家,而國內的廚師是汗流浹背的工人,我們就是要讓中國的廚師也變成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