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省余姚市財政局在一家鮑翅館的5萬余元餐費轉賬支票引發(fā)熱議。網友稱財政局一次性消費5萬元餐費,超過政府接待消費標準。對此當地財政局回應稱,支票屬實,但5萬元為接待15批次來客的累計支付費用。 (8月22日《新京報》)
5萬余元一餐,引起“眾怒”;“換成”5萬余元15餐,公眾倒是能容忍。不知道余姚市財政局是實話實說還是化整為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量變質變規(guī)律”。公款接待一餐二三千元,已在公眾能夠接受的范圍內,或者說沒有突破“量變”,相安無事;一旦明顯超標,達到或超越“質變”的臨界點,公眾便無法“克制”,就會質疑,甚至“炮轟”。
化整為零只是小伎倆,做假賬才是“大智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李金華說:“現在我們公款吃喝,有幾個不喝茅臺的?”“這些錢從哪里來?都是通過做假賬解決。”不合理以及違規(guī)消費,只有通過做假賬、假發(fā)票入賬報銷。這樣的財務公開,甚至是“三公”經費公開,難免“有點假”。在“三公”公開不可逆轉時,虛假元素、虛假基因最可能“乘虛而入”以假亂真。
5萬元餐費,“三公”公開的焦慮。“三公”公開進行時,可是公眾看到的并非都是眼見為實。一方面需要公開“細化、細化、再細化”,另一方面是“后公開時代”三公品質的塑造。有人提出: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經費應該同時具備“公開、公正、公信”的新品質。當公開“三公”達成政治共識之后,“三公”必須秉承公開的原則,追求公正的目標,開創(chuàng)公信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