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霞 厲吉霞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圍生期窒息導致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害[1],是造成新生兒死亡和兒童傷殘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對本病的認識及治療手段、方法的進展,本病的治愈率逐漸提高[2]。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者,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3],加用納洛酮治療4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HIE 8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新生兒HIE的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度[4]。42例,女38例,年S齡30 min~1 d,平均(12.14±4.23)h,體重1500 ~4000 g,平均體重(1950.56 ±156.78)g。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證實,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嗜睡、昏迷)、肌張力減低或增高,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隨機分為觀察和對照組,每組40例,均排除其他感染、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相同的臨床表現的疾病,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病情輕重、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 所有患兒均給予常規的綜合治療,即予以三大支持及對癥治療。三大支持治療即①清理呼吸道、吸氧以維持良好的通氣換氣功能,保證酸堿的平衡。②維持良好的血流灌注,以保證腦部良好的血流灌注。③保證營養充足,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保證神經細胞的營養供應,及代謝所需的能量。對癥治療主要從控制驚厥;治療腦水腫,并給予降顱壓,應用胞二磷膽堿等改善腦細胞代謝;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維生素C、維生素E等氧自由基的應用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納洛酮0.03~0.05 mg/(kg·d)入5%葡萄糖30 ml靜脈滴注,1次/d,3~4 h內滴完,連用5 d~7 d。重癥患兒在有明顯發紺及呼吸衰竭時臨時加用0.1 mg,靜脈滴注,每日總量不超過0.4 mg。同時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及予以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
1.3 檢測方法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的NSE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療效評價 顯效:用藥3~5 d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復,NSE恢復正常水平;有效:用藥5~7 d癥狀明顯改善,原始反射部分恢復,NSE較前下降;無效:用藥7 d以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病情惡化,原始反射未恢復,NSE無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數據的處理使用 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 1、2、3、4。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神經行為評分比較(例,%)
表3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d)
觀察指標 對照組 觀察組 t值 P值3.8±1.4 2.1±1.1 2.132 <0.05肌張力恢復時間 5.2±1.5 3.6±1.1 1.834 <0.05原始反射恢復時間 7.5±2.4 4.6±1.3 1.643 <0.05吸允能力恢復時間 8.1±2.2 4.3±1.5 1.896 <0.05住院時間意識恢復時間16.8±4.3 13.2±4.6 3.234 <0.05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NSE的變化比較(±s,μg/ml)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NSE的變化比較(±s,μg/ml)
注:c表示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NSE(μg/ml) 治療后7 d NSE(μg/ml)觀察組40 95.354.16 39.783.45 40 96.434.21 19.651.68 c對照組
HIE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疾病,能量代謝障礙、氧自由基釋放、細胞內鈣超載、缺血后再灌注損傷以及興奮性氨基酸等共同參與其發生發展,選擇性神經元死亡、基底節大理石樣變及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和局灶性或多灶性腦梗死為主要病理改變,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及遺留并發癥,如腦性癱瘓、智力低下、癲癇等。研究證實[5,6]β-內啡呔、NSE參與了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HIE患兒血清NSE濃度早期即可升高,且升高的幅度及其動態變化與HIE患兒的腦損害程度密切相關;早期、動態檢測血清NSE濃度對新生兒HIE的早期診斷、病情檢測、及時治療和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且β-內啡呔含量顯著增加與病情輕重呈正相關,加重低氧血癥、酸中毒,釋放越多病情愈重。故治療重點應是降低血清中NSE的水平,拮抗β-內啡呔阻斷其毒性作用。以促進神經元功能的恢復,減輕并發癥。
納洛酮是阿片受體的特異性拮抗劑,可消弱HIE時的應激反應,可減少腦及垂體β-內啡呔的釋放,拮抗β-內啡呔從而阻斷內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并由此減輕了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及腦灌注壓,減輕腦水腫,防止發生遲發性神經元壞死。并同時解除了HIE時腦組織內的葡萄糖含量明顯下降、乳酸含量上升的代謝紊亂。納洛酮還可抑制自由基的釋放,穩定細胞膜,改善組織氧合作用,抗凝、降低血液粘稠度,且具有非特異催醒作用和解除呼吸抑制[7,8]。本研究結果亦提示可能與納洛酮治療能減少血液β-內啡呔的釋放,拮抗β-內啡呔的效應,阻斷繼發性腦損傷,減少NSE的釋放,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有關,是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理想治療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1]鄭曉艷,蔣紀文.納洛酮的臨床應用進展.西南軍醫,2008,10(2):121-123.
[2]劉麗莉,張月.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7,5(2):49.
[3]陶會霞.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觀察.內蒙古中醫藥,2008,7(4):33-34.
[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84.
[5]付雪梅,李煒如,姚裕家,等.缺氧缺血性腦損傷豬海馬皮層及血清中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含量變化的相關性研究.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34(1):160-161.
[6]李石志,肖農,周紅堡.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藥物治療進展.國際兒科學雜志,2007,34(1):67-69.
[7]呂建飛,丁以華,陳偉琴.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療效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6,13(5):807-808.
[8]顧遠平.納絡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療效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8):4245-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