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萍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1]。臨床上非常多見,危害很大,是威脅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門診心電圖中,由于記錄時間短,有些患者即使有癥狀,心電圖檢查有時也難以發現異常。動態心電圖(Holter)檢查技術的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短暫性心律失常的檢出率,作出定性定量的診斷,還能為心律失常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更多的信息[2,3]。本文采用12導動態心電圖對門診658例心血管病患者及非心血管病患者進行檢測,就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診斷價值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門診進行心電圖檢測異常的658例患者,患者年齡53~72歲(平均57.5±4.3),男367例,女291例進行12導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系統,連續監測24h,動態心電圖檢測60例正常,598例患者存在不同性質的心律失常。年齡分3組,53~58歲166例(25.2%),59~65歲217例(33%),66~72歲275例(41.8%)。(見表1,表2)
1.2 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美高儀與DM Software公司生產12導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系統,連續監測24 h,經計算機回放、人機對話、專人分析,對收集的竇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阻滯、束支阻滯分類歸納統計,心律失常中期前收縮次數≤100次/24 h為偶發,≥720次/24 h為頻發。竇性心律失常分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房性心律失常分為房性早搏、復雜性心律失常(短陣房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性心律失常分為室性早搏、心室顫動、心室撲動、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特殊類型的室性心動過速、非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ST段改變以壓低>0.1 mV持續1 min以上,2次發作間隔時間≥1 min,T波改變為<1/10R波,負正、雙向、倒置。
2.1 一般情況 658例門診患者中,冠心病 216例(32.8%),高血壓病95例(14.4%),糖尿病 65例(9.9%),其他疾病或病因不明者282例(42.9%)。
2.2 心電圖分析 我院門診采用日本光電ECG-9130P型號心電圖機對所有患者在安靜狀態下取平臥位進行常規心電圖描記,采用專人判斷結果,并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12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檢測結果表明658例門診患者中,60例(9.12%)正常,598例(90.88%)出現一種或并發兩種以上的心律失常,其中,一種心律失常者213例,兩種心律失常者287例,同時有三種或以上者98例。

表1 598例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的發生情況(例,%)

表2 598例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各年齡段分布情況
本文658例門診心電圖異常患者中,12導動態心電圖檢查只有60例患者未發現明顯異常,598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其中竇性心律失常者84例,房性心律失常188例,室性心律失常者170例,房室傳導阻滯者66例,束支傳導阻滯者90例。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高,心血管結構及功能也隨之發生一系列生理性衰退和病理性改變,加之部分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以及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可不同程度的引起混合作用。共同引起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亦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如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共存,房性心律失常與房室阻滯并存,右束支與左前分支并存。實際存在的心律失常要比患者的主訴和臨床癥狀更嚴重,很多患者的心律失常都是在體檢或身體不適時經12導動態心電圖記錄檢查所發現的。臨床上對心肌缺血或低鉀血癥引起的室性早搏要給予重視,很有可能引起室速或室顫的發生。12導動態心電圖可獲得大量連續性心電資料,是在日常活動狀態下作長時間記錄,不受活動、體位限制,全面反映患者在一天完整生物周期內的心電變化,心電信息量較為豐富,可進行12導聯同步連續記錄。能捕捉一過性和間歇性心電變化,特別是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尤其是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可明確心律失常分布規律,是白天多發還是夜間多發、是活動時多發還是靜息時多發。12導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觀察和診斷具有獨到之處,能完整地觀察其演變過程和規律,尤其是夜間及入睡時出現的各種心律失常、一過性或間歇性心律失常。
如常規心電圖發現心律失常患者,特別是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出現頭暈、胸悶、胸痛、心慌等癥狀,均應及時進行12導聯動態心電圖監測,通過DCG診斷屬病理性還是生理性,不能單存依據普通心電圖的診斷標準,還要參考是否伴有其他器質性心臟病的心電圖表現,并緊密結合臨床才能做出較為可靠以供臨床參考,以便及早發現心律失常的類型。
[1]郭繼鴻,等.動態心電圖學.人們衛生出版社,2003:3.
[2]馬建新,郭丹杰.12導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應用進展,2004:282-284.
[3]黃宛主編.臨床心電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