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巋然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過程中,收集患者資料為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收診的創傷性脛骨大段骨缺損患者,男41例,女39例,患者年齡在17~58歲。80例患者均為脛骨缺損,合并血管損傷,其中骨缺損在5~18 cm之間,血管損傷中,17例患者的血管完全斷裂,47例患者血管不完全斷裂,16例患者血管受壓。
1.2 治療方法 在本組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均使用溫和血管腓骨游離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確保患者的受創區的炎癥情況消除或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中,首先進行對患者的創口衣物清理,分離患者受創區域的血管蒂,通過手術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開患者的長短肌和腓腸肌,在腓骨兩端骨膜下行環形玻璃,長度在1.5 cm左右,同時,切開骨間膜,留置0.5 cm左右的肌袖,剝離患者腓骨前后側的肌肉并保留腓靜動脈和腓骨的完整。解剖腓頸動脈并切斷結扎,完成血管蒂腓骨的游離。最后將腓骨瓣移植到患者的受創區,同時可使用外固定或鋼板對骨缺損的兩端進行固定,并進行血管吻合術修補患者的受損血管。在治療之后,對80例患者進行1~1年半時間的回訪,統計回訪結果,分析患者的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影像學檢查 在治療之前,對患者的腓骨血管的情況進行造影檢查,了解患者的腓骨血管情況,同時對患者的脛骨缺損情況進行檢查,確定患者的骨缺損情況及準確位置,便于治療。
1.4 評價標準 在本次治療中,患者的治療效果標準是根據Enneking肢體功能評定系統進行,為患者的治療及恢復情況進行評分[1],統計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情況、恢復后患者的肢體行為能力情況及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等。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研究過程中,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肢體功能等記錄數據的研究均使用SPSS 13.00軟件進行,使用t檢驗,患者前后數據對比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治療之后,本組80例患者的治療情況較為優異,術后愈合情況良好,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70例,治愈率為87.5%,6例患者在預后3個月鍛煉性恢復時發生移植腓骨骨折,通過石膏固定后痊愈,4例患者功能恢復情況較差,患者對治療結果滿意度較高,患者在治療之后,患者的腓骨在恢復后都有一定程度的增粗,6例患者在治療恢復后,需要借助支具才能正常活動,患者的治療沒有取得痊愈,患者的恢復率 為88.75%。具體的治療情況見下表1:

表1 80例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情況統計
本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沒有發生嚴重并發癥,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發生腓骨骨折情況在經過治療一個月之后痊愈,患者預后情況根據自身情況時間不定,在8~24周左右,預后過程中沒有發生并發癥情況。
脛骨是人體小腿內側起支撐作用的骨骼,在正常的行走、運動過程中重要作用,創傷性脛骨大段骨缺損主要是患者在生活、工作中受到劇烈撞擊或意外墜傷等情況造成,造成患者的脛骨缺損,致使患者身體當中起到負重作用的小腿失去功能性。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同于一般骨折,僅需要固定愈合就可,骨缺損的治療需要同時修復患者的骨骼,治療過程中的移植手術治療是常規的臨床治療[2]。然而在這種常規治療中,手術的操作非常復雜,患者受創部分的血管、碎骨、異物等情況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患者移植之后的骨骼恢復情況也是臨床上的一個難點。
本次研究過程中,從上述臨床治療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吻合血管腓骨游離移植的治療效果還是非常優異的,在治療的過程中,清除了患者受創部位的異物等,通過對患者肌肉、血管的剝離、植入脛骨,最后在對血管等行吻合手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患者治療過程中個組織部位的透明化和徹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手術的成功。脛骨的動脈是獨立的,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吻合修復手術較為簡易,且感染情況的預防較為容易[3]。在治療過程中,腓骨的移植術治療骨缺損超過5 cm時成功率很低,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療情況理想,通過對患者的腓骨切取移植嫁接治療,患者的預后情況也較為良好。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對比情況非常明顯,患者的疼痛情況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減輕[4],73例患者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行動能力,患者的滿意度在91.25%,證實吻合血管腓骨游離移植手術治療的效果非常明顯,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1]甄平.改進法腓骨移植治療脛骨及周圍皮膚軟組織缺損.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6(3):185-187.
[2]苗旭漫.髓腔內皮質移植的作用和自然轉歸的實驗研究.中華骨科雜志,1995,15(6):367-368.
[3]張正元.帶血管移植腓骨的形態改變.中華骨科雜志,1995,15(1):29-31.
[4]曹前來.不同側帶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復脛骨長段缺損的療效比較.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2,1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