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峰
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根治性手術[1],但直腸癌容易發生轉移,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器官,約35% ~50%的患者會發生肝轉移,常導致根治性手術的失敗[2]。手術治療仍是治療直腸癌肝轉移的最有效方法,其手術時機、方式及治療方法的選擇影響著患者的預后[3],故應正確評估患者的一般狀態,選擇適合患者的最佳手術時機及治療方案,以提高長期生存率。
1.1 一般資料 以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在43~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4歲;Duke分期為:B期7例,C期23例,D期12例;病理類型為黏液腺癌9例,腺癌33例;42例患者均發生肝轉移者,單個轉移灶者27例,多個轉移灶者15例。
1.2 治療方法 直腸癌原發灶經手術切除可根治;肝轉移病灶為單發或病變較局限;未再發生肝外轉移或膈肌、門靜脈等鄰近臟器的轉移;肝切除量小于50%,并且患者身體耐受性良好者可給予同期手術切除。對不能滿足以上條件的患者,可先切除直腸癌的原發病灶,恢復3~4個月后再給予二期肝切除。手術間隔期間可給予化療,化療方法為肝動脈結扎加無水乙醇注射或肝動脈結扎加化學藥物治療泵灌注化療。
42例患者中給予同期切除18例,分期切除24例,分期切除的患者中13例給予肝動脈結扎加無水乙醇注射治療,11例在肝動脈結扎加化學藥物灌注化療后給予二期手術切除;手術方式的選擇:29例患者給予肝不規則切除,5例患者給予右半肝切除,8例給予左半肝切除;患者的術后1、3、5年存活率分別為 90.47%(38/42)、52.38%(22/42)、35.71%(15/42),平均生存期為35.78月。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直腸癌手術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及生存率分析
肝臟的血液循環和營養豐富,很適合癌癥細胞的生長,故肝臟是最容易發生轉移病灶的器官[4],國家通用分類方法將肝轉移病灶分為先期轉移、同期轉移、延期轉移[5],先期轉移是指先發現肝轉移病灶而未發現原發病灶,預后較差;同期轉移是指肝轉移病灶與原發病灶同時出現;延期轉移是指手術切除原發病灶后,術后出現了肝轉移。直腸癌多為同期轉移或延期轉移,對于同期轉移者如肝轉移病灶為單發或病變較局限;未再發生肝外轉移或膈肌、門靜脈等鄰近臟器的轉移;肝切除量小于50%,并且患者身體耐受性良好可給予同期切除,延期手術則必須給予二期切除。
目前對于發生同期轉移的直腸癌肝轉移病灶,在直腸癌的根治性手術的同時,是同期切除肝轉移灶還是延期尚存在爭議。傳統觀點認為,同期肝切除會導致手術時間的延長,增加手術污染及并發癥發生的幾率,應在切除結直腸癌原發灶后的3~4個月再實施二期肝切除手術;而現代觀點認為,由于腫瘤具有異時性擴散及無效轉移性,即使腫瘤細胞從肝轉移至其他器官,也很少生長,故如能這個時間窗內,將肝臟轉移灶切除,可使患者得到治愈,應該盡量進行同期手術切除。
筆者認為,對于肝轉移病灶為單一病灶或病變較局限;無肝外轉移;切除后肝轉移病灶后可獲得痊愈的患者應盡量給予同期切除,以減少患者的手術次數,減少痛苦,盡量達一次性治愈。而對于身體條件較差,不能耐受同期切除,或轉移病變較廣泛,同期手術無法完成,或發生肝外轉移者應使患者恢復3~4個月再給予轉移病灶切除;在手術間隔期間,可給予化療肝動脈結扎加無水乙醇注射或肝動脈結扎加化學藥物治療泵灌注化療,改善患者的身體條件,增加二期切除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手術時間、手術方式的選擇應該根據原發病灶的范圍、大小及分期,以及肝轉移灶的范圍、數目、以及患者自身的情況來決定,盡量選擇適合患者的手術時機及手術方式,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1]韓峰.直腸癌的手術治療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5):3135-3137.
[2]王錫山.結直腸癌肝轉移手術時機的選擇.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09,3(1):55-58.
[3]柯恩明.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10):1044-1046.
[4]岳巍.結直腸癌肝轉移手術時機的選擇.醫藥論壇雜志,2011,32(17):117-118.
[5]魏曉崗.結腸癌肝轉移灶同期切除后門靜脈化療.昆明醫學院學報,2006,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