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成
我們分析了遼寧丹東地區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生營養不良(Malnutrition,MN)常見危險因素,并與同期住院未發生MN的同病患者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連續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病。③在丹東地區居住5年以上。排除標準:①腫瘤患者。②急性期死亡病例。符合上述納入標準并除外排除條件后,本文實際入選首次發病的急性腦卒中患者135例,男89例,女46例,年齡44~81(59.21±13.04)歲。
1.2 方法
1.2.1 MN診斷標準 所有入選對象均進行以下臨床營養學指標檢測:體重指數(BMI)、三頭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點圍(MA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和總淋巴細胞計數(TLC)。上述指標出現下面情況視為異常:①BMI<18.5。②TSF<正常人標準90%。③MAC<正常人標準90%。④Alb<35 g/L。⑤ PA<200 g/L。⑥ TLC<1.8×109/L。確診MN需要至少有兩項以上指標異常。
1.2.2 MN常見危險因素調查方法 參考有關文獻,設計和制定了“急性腦卒中MN常見危險因素調查問卷”,該問卷以定性及定量、半定量條目為主,內容包括:①男性。②女性。③年齡。④腦出血。⑤腦梗死。⑥合并糖尿病。⑦吞咽困難。⑧合并感染。⑨嘔吐。⑩腹瀉。[11]意識障礙。[12]卒中后抑郁。入選對象均在出院前3 d內進行填表,由經治醫生統一填寫。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各種計量指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組間顯著性測試,各種計數指標用χ2檢驗進行顯著性測試,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135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中,住院期間發生MN者48例(35.56%),未發生MN者87例(對照組,64.44%)。兩組對象MN常見危險因素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MN常見危險因素比較(n/%和±s)

表1 兩組對象MN常見危險因素比較(n/%和±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1
組別 男性(n/%) 女性(n/%) 平均年齡(歲) 腦出血(n/%) 腦梗死(n/%) 糖尿病(n/%)發生MN組(n=48) 29/60.42 19/39.58 64.27±14.15b 26/54.17 22/45.83 16/33.33a對照組(n=87) 60/68.97 27/31.03 53.08±12.62 49/56.32 28/32.18 10/11.49組別 吞咽困難(n/%) 合并感染(n/%) 嘔吐(n/%) 腹瀉(n/%) 意識障礙(n/%) 抑郁(n/%)發生MN組(n=48) 19/39.58a 22/45.83b 25/52.08b 20/41.67b 17/35.42a 24/50.00b對照組(n=87) 11/12.64 9/10.34 13/14.94 7/8.05 9/10.34 12/13.79
MN定義為因熱量和(或)蛋白質缺乏引起的營養缺乏癥,臨床上表現為體重進行性下降、消瘦或水腫、皮下脂肪減少,常伴有多系統、多器官功能紊亂。MN是腦卒中患者最重要并發癥之一,一些數據顯示,急性腦卒中MN發生率在16% ~49%之間,MN決定著卒中患者的療效和轉歸,與不合并MN卒中患者比較,MN急性期住院時間延長、各種并發癥增加,治療費用增多,同時回歸社會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直接影響到結局和預后。因此尋找和總結急性腦卒中發生MN的各種危險因素,積極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較為重要。我們選擇一組近期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為分析對象,調查工具使用參照相關文獻修改的“急性腦卒中MN常見危險因素調查問卷”,結果表明,急性腦卒中發生MN患者的平均年齡、合并糖尿病、意識障礙、吞咽困難、合并感染、嘔吐和抑郁例數均明顯高于未發生MN患者,這提示年齡、合并糖尿病、意識障礙、吞咽困難、合并感染、嘔吐和抑郁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更容易發生MN,這與國內其他一些同類觀察[1-3]結果接近。
總之,卒中患者發生MN仍是一個普遍存在、但未被深刻認識,尚需及時解決的問題,我們研究和歸納了急性初發腦卒中發生MN患者的常見危險因素,神經內科臨床醫師可根據這些危險因素特點,分別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預防計劃。
[1]陳勝云,王擁軍,趙性泉,等.住院卒中患者合并營養不良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卒中雜志,2010,5(8):619-21.
[2]石向群,楊金升,令亞琴,等.急性卒中后營養狀況的惡化的相關因素研究.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2,10(3):174-175.
[3]劉桂冬,傅毅,張碌,等.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內科理論與實踐,2009,4(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