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的危險因素,冠心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據報道糖尿病并發冠心病者高達72.3%,約50%的2型糖尿病者在診斷時已有冠心病。而且糖尿病本身又加速冠心病的發展[1]。冠心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臨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癥狀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嚴重和隱蔽,可表現為無癥狀心肌缺血、不典型心絞痛、無痛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梗;造影多支病變、介入治療預后差等。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運用丹紅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合并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40例,療效良好,現將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均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中醫辨證為心血瘀阻型,共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40~65歲。治療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1±7.9)歲,平均病程(9.1±4.3)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1±7.7)歲,平均病程(9.5±4.1)年;兩組入選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冠心病家族史、吸煙史、血壓、血脂水平和血糖控制水平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2007年中國制訂的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指南[2]。
1.3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癥狀、體征分級量化,分輕、中、重三級。分別記1、2、3 分。
1.4 納入標準 符合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的年齡在40~65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
1.5 排除標準 經檢查排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疾病、甲亢、頸椎病、膽心病、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心絞痛者。且所有患者均無應用溶栓劑和抗凝劑的禁忌證。
1.6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冠心病教育,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對照組:阿司匹林腸溶片0.1 g,1次/d,口服;硝酸甘油一次用0.25~0.5 mg(1片)舌下含服,一般連用不超過3次,每次相隔5 min,宜在固定發作之前5~10 min服用,及其他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濟南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40 ml,1次/d靜脈滴注,2周為1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程度;心電圖ST段改善程度;硝酸甘油用量。治療前后查血糖、血脂,心絞痛發作時即刻檢查心電圖。
1.8 療效判定標準
1.8.1 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 按1987年衛生部藥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統用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來評定。顯效:同等勞累程度不引起心絞痛或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減少80% 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減少不到50%。
1.8.2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3]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降低的S-T段,以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在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
1.8.3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3]中醫證候療效指標(n)=(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為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n≥70%;有效為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改善30%≥n<70%;無效為n<30%。
1.9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治療后靜息心電圖變化比較 見表2
治療組心電圖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3
治療組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靜息心電圖變化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臨床非常普遍,是糖尿病最重要的遠期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屬中醫學“胸痹”、“心悸”、“怔忡”、“心痛”的范疇。在臨床實踐中以心血瘀阻型較多見。氣虛血瘀、不通則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心血瘀阻型患者癥見心胸陣痛,如刺如絞,固定不移,入夜為甚,伴有胸悶心悸,面色晦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脈沉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止痛。丹紅注射液是根據中醫傳統理論采用現代藥劑學研制而成,由丹參與紅花中提取的中藥復方針劑。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的功效。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參酮、丹參酚酸、紅花黃色素等。丹參味苦性微寒,為主藥;紅花味辛性溫,為輔藥。二藥皆入心、肝經,二藥相輔祛瘀生新,除邪而不傷正。血性屬陰,得溫則行、遇冷則凝。丹參性微寒,輔以紅花,借其溫性以助消散瘀血,溫運血行,共奏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之功。丹參為沉降之物,紅花為升浮之品,二藥同用,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行氣活血之功尤為顯著。普遍認為內皮細胞損傷所致的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硬化形成的早期表現。而一氧化氮產生的減少,是內皮功能障礙早期典型的特征之一[4]。丹紅注射液能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血管內皮功能[5]。現有研究表明,丹紅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肌ST段缺血和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使患者心電圖復查有效率顯著提高,并最終顯著降低心絞痛發作率,且安全性更高[6]。
丹紅注射液是是現代制劑技術和傳統中醫理論結合的產物,既具有現代注射劑劑型的優點,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中藥的屬性,一方面以現代藥理作用表達其療效,另一方面體現為傳統中藥的功效。因此,不能單純用西醫思維辨病應用注射液,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中醫的思維方式,進行辨證論治辨病和辨證相結合,指導臨床用藥。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基礎治療同時配和丹紅注射液靜脈滴注,可明顯緩解心絞痛癥狀,對心電圖缺血表現有明顯改善,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臨床療效確切,且無不良反應,提示臨床治療用藥應遵循辨證用藥,重視藥物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等屬性,方能進一步提高丹紅注射液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1]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解讀.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223.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6.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4]趙水平,謝瓊.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新認識與臨床實踐.中華心血管雜志,2008,36(6):766-768.
[5]顏程光,曾俊權.丹紅注射液對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山東醫藥,2009,49(8):78-79.
[6]彭麗虹,余正,盛春雷.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