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 張道飛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是在華南地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溶血性疾病,臨床常以食用蠶豆或磺胺類、解熱鎮痛類等氧化類藥物后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結膜、口唇蒼白,伴醬油色、濃茶色尿而就診入院,檢測血紅蛋白下降,網織紅細胞升高,血紅蛋白尿,總膽紅素升高,以間接膽紅素升高明顯,肝功正常。經檢測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診斷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并溶血。我院采用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蘭,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治療40例,取得滿意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G-6-PD缺乏癥住院患者79例。臨床均以食用蠶豆或磺胺類、解熱鎮痛類等氧化類藥物后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結膜、口唇蒼白,伴醬油色、濃茶色尿就診入院,檢測血紅蛋白下降,網織紅細胞升高,總膽紅素升高,以間接膽紅素升高明顯,轉氨酶正常,游離血紅蛋白升高,結合珠蛋白下降,血紅蛋白尿。抽取靜脈血,采用定量法(硝基四氮唑藍)測定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診斷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性溶血。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39例。治療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個月~14歲,平均年齡6.5歲;病程24 h~6 d,平均3 d。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7個月~13.5歲,平均年齡5.5歲;病程24時~7 d,平均2.5 d。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經統計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停止食用蠶豆或使用磺胺類、解熱鎮痛類等氧化類藥物,臥床休息、補充體液、糾正電解質平衡紊亂,口服維生素E,靜脈用碳酸氫鈉堿化尿液,貧血重者輸注洗滌紅細胞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早期加用還原型谷胱甘肽0.6 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次/d,治療4 ~6 d。
1.2.2 監測指標觀察每次尿液顏色,每日查尿常規1~2次,隔日查血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血常規。
1.2.3 臨床治療觀察7 d。療效標準治愈:一般情況明顯好轉,黃疸消失,貧血恢復,血紅蛋白尿消失,血總直膽正常。血紅蛋白≥110 g/L。好轉:一般情況好轉,黃疸減輕,貧血改善,血紅蛋白尿消失,血總直膽正常,血紅蛋白≥90 g/L。無效: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仍存在,血紅蛋白<60 g/L。
1.2.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是一種先天性溶血病,為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病,其基因定位于x染色體(Xq2.8),由于基因突變后導致紅細胞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質改變而造成臨床上溶血表現。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G-6-PD缺乏癥在臨床上的表現有5種類型:慢性非球形細胞溶血性貧血、蠶豆病、藥物性溶血、新生兒黃疸及某些感染性溶血。本病是世界上最多見的紅細胞酶病,幾乎沒有一個民族不存在這種缺陷,據統計全球約有近4億人G-6-PD缺陷。本病常在瘧疾高發區、地中海貧血和異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區出現,地中海沿岸、東南亞、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發病率較高。我國分布規律呈“南高北低”的態勢,長江流域以南,尤以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為高發區,發生率為4%-15%,個別地區高達40%[1]。G-6-PD是紅細胞糖代謝戊糖磷酸途徑(包括GSH代謝途徑)中的一種重要酶類,其主要功能是生成潛在抗氧化劑紅細胞還原型輔酶Ⅱ(NADPH),后者為維持GSH還原狀態所必需。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機制較為復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發現逐漸修正對原發疾病的認識[2]。目前認為,由于G-6-PD缺乏,NADP不能轉變成NADPH,后者不足則使體內的兩個重要抗氧化損傷的物質GSH及過氧化氫酶(CAT)不足,從而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膜均易于發生氧化性損傷。血紅蛋白氧化損傷的結果,導致Heinz小體及高鐵血紅素生成;紅細胞膜的過氧化損傷則表現為膜脂質和膜蛋白巰基的氧化。上述變化使紅細胞膜通透性增高,紅細胞變形性降低,并誘發膜帶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3],形成衰老抗原,為自身抗體所識別,最終易被單核一巨噬細胞所吞噬。由于G-6-PD缺乏紅細胞本身對氧化性損傷的抵御潛力,故在任何氧化性刺激下均可造成溶血。蠶豆及磺胺類、解熱鎮痛類等藥物具有氧化性可G-6-PD缺乏者造成溶血。抗氧化劑還原型谷胱甘肽GSH,即阿拓莫蘭的主要作用是:①保護紅細胞內含硫氫基(-SH)的血紅蛋白、酶蛋白和膜蛋白完整性及正常代謝功能,避免過氧化氫對含-SH基物質的氧化。②與谷胱甘肽過氧化酶共同使H2O2還原成水[4]。是人體內的一種主要的生物活性分子,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殘基組成的三肽。在體內起活化氧化還原系統、激活-SH酶,穩定細胞膜等功能。外源性輸注阿拓莫蘭,能將機體受到過氧化物侵害時產生的過氧化氫還原成水,可以達到清除體內氧自由基,穩定紅細胞膜,從而保護血紅蛋白及膜蛋白不受過氧化損傷,控制、減輕溶血的目的。在祛除病因后可達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早期使用效果更佳。本組治療觀察的患者均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拓寬了該藥的臨床應用范圍,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我們在治療中尚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57.
[2]Ho HY,Cheng ML,Chiu DT.G6PD-an old bottle with new wine.Chang Gung Med J,2005,28(9):606-612.
[3]Bordin L,Zen E,Ion-Popa F,et al.Bnad 3 tyr-phosphorylation In normal and glucsoe-6-phospate dehydrogenase-dfiecient humna erythrocytes.Mol Membr Biol,2005,22(5):411-420.
[4]薛辛東,杜立中,毛雨.兒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