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東 朱遠航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泌尿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前列腺炎除了出現尿頻、尿急等泌尿系統癥狀和盆底疼痛等癥狀外,還會同時出現全身的癥狀相伴隨。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應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對60例cp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病例在我院中醫外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研究組30例,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9.4±1.2)歲,病程6~78個月,平均(34.5±11.5)月。對照組30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9.2±2.1)歲,病程4~74個月,平均(33.8±10.1)月。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別,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納入病例標準及排除病例標準均參照1997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均符合中醫辨證腎陽不足型標準。
1.3 治療及觀察方法
1.3.1 治療方法 ①治療組:根據溫腎疏肝法自擬方藥:仙靈脾15 g,仙茅 15 g,吳茱萸 6 g,小茴香 6 g,柴胡 10 g,白芍15 g,當歸 10 g,郁金 10 g,青皮 10 g,陳皮 10 g,延胡索 10 g,烏藥6 g,益母草30 g,生甘草6 g。尿流不暢者,加王不留行15 g、車前子30 g,腰膝酸軟,加用桑寄生15 g、狗脊15 g,下腹疼痛乳香10 g、沒藥10 g,1劑/d,水煎2次,兩次濾液約400 ml,分2次溫服。②對照組:普適泰片(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74 mg,2 次/d口服。
各組均以一月為一個療程,試驗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慢性前列腺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1.3.2 觀察方法 兩組在治療前、后及治療2周均分別進行EPS檢查、尿液檢查、NIH-CPSI癥狀評估,癥狀分級量化表。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并計算用藥前后的NIH-CPSI、中醫評分分值。采用SPSS 1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1.3.3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以上,EPS檢查WBC連續2次以上正常。顯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 ~89%,且EPS檢查WBC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或WBC<15個。有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 ~59%,EPS檢查WBC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不足30%,EPS檢查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表1 治療2周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治療1月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3 NIH-CPSI評分比較

表4 中醫評分比較
慢性前列腺炎,特別是Ⅲ型。病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十年,癥狀復雜而且無明顯特異性。病情反復遷延,治療上又無成法可依。所以,給患者造成軀體及心理上的困擾。中醫根據本病出現的癥狀,將其分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肝腎陰虛、腎陽不足四型。不同的證型揭示本病變化發展的過程。筆者在臨床上發現單一疾病證型臨床上較為少見,而兩種及多種證型夾雜出現的情況比較多見。究其原因,無外乎疾病的反復治療,致使患者腎陽虧虛,濕熱實邪阻于下焦,故虛實并見。另一方面,本病患者多有抑郁、焦慮等情志表現。對自身軀體不適,表現為過度的緊張。緊張的情緒使患者精神敏感,放大了軀體的不適感。這符合中醫認為的肝氣郁結、肝失疏泄表現。
根據臨床經驗,立溫陽疏肝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溫補腎陽、疏肝解郁,條達氣機,達到治療目的。方中仙茅、仙靈脾溫補腎陽為君藥;吳茱萸、小茴香溫經散寒止痛為臣藥;柴胡、白芍疏肝理氣,當歸、益母草、烏藥活血消腫為佐藥,陳皮、郁金,延胡索理氣止痛。現代醫學研究顯示仙茅、仙靈脾使血中IgG含量及總補體含量增高,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能力。吳茱萸、白芍能夠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當歸、益母草、烏藥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抑菌能力。延胡索、白芍、柴胡也有不同程度的鎮痛、鎮靜作用[2]。當歸、仙靈脾中含有大量的鋅,并在前列腺中合成具有抗菌作用的含鋅多肽[3],改善炎癥環境,有助于炎癥的消除。益母草、當歸有抗氧自由基作用,提高SOD活性。本方在立法上針對中醫病機,在藥理上考慮到抗炎、調節免疫、增加微量元素、抗感染、抗氧自由基、消炎鎮痛、鎮靜安神等多方面,故在臨床上收到較好的療效。
NIH-CPSI評分作為目前廣泛使用的癥狀量化表,對反映國內患者的癥狀顯得并不全面。所以在運用其量表的同時,加入了中醫量表,以期達到全面反映的效果。本觀察顯示,在痊愈率及總有效率,兩組治療相當,無明顯差異。但在癥狀量表的比較中,溫腎疏肝組明顯優于普適泰組。這一方面得益于方劑配伍的精當,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慢性前列腺炎癥狀體征與檢驗結果往往不一致的現象。本研究僅限于近期療效的觀察,其遠期療效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1] 倪良玉.Ⅲ型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機及其治療探討.山西中醫,2007,23(6):3-6.
[2] 方文賢,宋崇順,周立孝,等.醫用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584,633.
[3] 陳武山.前列腺與精囊疾病.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