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婧
痛風性腎病是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腎組織引起間質性腎炎,早期可僅有蛋白尿和顯微鏡下血尿,且呈間斷性出現,故易被遺漏,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轉為持續性,腎功能尤其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終于慢性氮質血癥發展到尿毒癥癥群。以往有17%~25%痛風患者死于腎衰竭。由于痛風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謂痛風性腎病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本文選取我院40例痛風性腎病患者進行臨床分析,進行加味地黃湯治理,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40例將痛風性腎病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52.1±6.2)歲,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20例予加味地黃湯治療,加味地黃湯組成熟地18 g,山萸肉12 g,山藥12 g,丹皮9 g,茯苓9 g,澤瀉9 g,柴胡6 g,蔓荊子6 g,元參9 g,甘草6 g。六味地黃湯可滋陰補腎,加元參以助六味滋陰降火之力;柴胡、蔓荊子昧薄氣升,清肝泄熱,以清頭目;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對照組20例予別嘌呤醇治療,初劑量為200~400 mg/d,最大劑量可增至600 mg/d,分2次口服。30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腎功能、血 β2微球蛋白(β2-MG)、24 h 尿蛋白等指標的變化[1]。
1.3 統計學方法 等級資料采用SPSS分析,試驗中的組間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腎功能,降低血尿酸、(β2-MG)、24 h尿蛋白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分析表
風性腎病亦稱尿酸性腎病,是指由于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害。血尿酸增高有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多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引起,部分與遺傳缺陷有關,一部分則原因未明;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可由惡性腫瘤、腎功能衰竭、藥物等多種原因引起。尿酸性腎病以往在我國認為比較少見,但近年來由于營養條件改善,發病率不斷上升。本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見,痛風性腎病大多進展緩慢,患者的腎功能可保持多年正常。但如果不給予及時治療,病情不斷發展,可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水腫、夜尿增多、蛋白尿、尿比重偏低,低蛋白血癥、高血壓和貧血等。晚期病變累及腎小球,嚴重者可發生尿毒癥,須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才能維持生命。中醫治療痛風的原則是清熱利濕、通血活絡為主,加之中藥中所含的一些生物成分,促進尿酸的排泄。痛風急性期辨證為濕熱內蘊,治宜清熱利濕為主;緩解期辨證為瘀血絡,治宜活血通絡為主。加味地黃湯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藥,配山藥以補氣,熟地黃、山茱萸滋陰補腎,丹參、桃仁、檀香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牡丹皮清虛熱。瓜蔞、茯苓、澤瀉祛濕化痰濁。黃芪不但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代謝及縮小梗死面積的作用,還能影響血壓,降低血黏度及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本組資料顯示,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腎功能,降低血尿酸、(β2-MG)、24 h尿蛋白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加味地黃湯對痛風性腎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1] 傅文錄.腎臟病.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0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