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性知識的提出是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抵抗,它兼具批判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地方性知識的生態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上緊密附著于地方。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應用不在于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播,而在于承認多元地方性知識的合理性,立足于地方發揮其有效性。在記錄、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地方性生態知識時應采取較為審慎的態度。
[關鍵詞]地方性知識;生態知識;應用
[作者]李霞,重慶三峽學院民族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重慶,404100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12)02-0060-006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效果研究”(11CMZ032)資助。
現代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全球化所導致的文化涵化問題逐漸凸顯,地方性知識的有關討論日益受到矚目。人們一般都將地方性知識一詞的提出者歸于吉爾茲,并由吉爾茲對地方性知識的討論申發了一系列的研討,如地方性知識的概念、內涵、外延以及地方性知識的應用。尤其是地方性知識的應用問題倍受關注,相關的討論集中在幾個方面: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地方性知識的生態價值,地方性知識的構建等等。當人們將地方性知識視為對普遍性知識的一種反抗時,對地方性知識的反思也進入了研究的視野。地方性知識目前已被構建成一個大的知識體系,既以其所具有的內部視角和平等視角作為批判全球化的一種武器,又承載著實際應用的使命。與學術上的熱議相呼應,生態環境問題的激化促使人們將更多的眼光投向如何挖掘地方性生態知識來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的發展,相關研究較多地體現為對傳統生態知識的記錄、挖掘、維護與再構。
一、地方性知識的提出: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抵抗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指出,全球化激起一種“懷鄉范式”的盛行。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擴展,同樣也引發了學術界的反應?!暗胤叫灾R”理論作為從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視角出發,關注文化多樣性的一種理論視角,正是誕生于后現代主義及后殖民主義思潮之中。有人認為地方性知識帶有濃厚的“后殖民”時代的特征。它的興起與下述思潮有關:一是流行于歐美人類學界的“文化研究”思潮;二是以奎因、普特南和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思潮;三是體現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社會構造論研究;四是法蘭克福學派和后結構主義以來的科學的政治批判思潮。有關地方性知識的提出以及其思想脈絡的討論已經很多,同時比較深入,其背景也至少能從學術和現實兩方面找到支撐。然而,如果從更寬泛的視野來看的話,地方性知識的提出是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抵抗。
全球化成為我們所在世界的知識語境。吉登斯、卡斯特、赫爾曼等等社會學家都對全球化進行過探討。在中國,全球化也已經成為現實。如果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全球化和現代化同樣也是西方強勢文化和工業文明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過程。與空間上的全球化過程交織在一起的是時間維度上的現代化過程。如果使用化約的思維來評判,全球化是西方強勢知識、文化體系在空間上的延伸的話,現代化則是其在時間上的延續,兩者結合在一起,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對附著于地方的社會體系造成了擠壓。
西方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將自身樹立為有效和普遍文化的代表,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在其沖擊下,逐漸喪失其合法性地位。這一復雜過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開始一一呈現,就如波蘭尼所言的社會自我保護的運動一樣,為了保護地方的文化多樣性,地方的合法性被人們所重視并被樹立為對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一種抵抗。這種抵抗也正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地方性知識”其實是“后現代主義”話語的一種表述,是用以對抗“全球化邏輯”的一種工具和武器,只不過這種趨向由人類學家吉爾茲加以放大了而已。地方性知識倡言地方的價值,立足于地方來捍衛其與西方不同的生態、文化等價值,以地方上生活的人們所傳承的知識為載體,認為地方的知識與價值體系有其合法性。這樣,在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時,以地方和傳統來探尋另一種生存與生活的模式,也可視為多元文化的另一種表達。
二、何為地方性知識:知識的面貌
吉爾茲在其文集《地方性知識》中提出“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時,更多的是將其作為認識地方的一種視角,所以未有明確的定義。他的表述是“Law,I have been saying,some what againstpretensions encoded in woolsack rhetoric,is local knowledge,local not just as t0 place,time,class,andvariety of issues,but as to accent—vernacular characterizations of what happens connected to vernacular imagines of what can.”《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將其譯為“我一直在說,法律,與英國上院議長修辭中那種密碼式的矯飾有所歧異,乃是一種地方性的知識;這種地方性不僅指地方、時間、階級與各種問題而言,并且指情調而言——事情發生經過自有地方特性并與當地人對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聯系?!?/p>
從上面的表述可見,吉爾茲的貢獻主要在于提出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并對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等方面進行了深描,啟發并影響了對地方性知識的研究。從其著述出發,人們探求地方性知識的出現,認為其提出是一種必然的看法成為共識。地方性知識一詞的使用范圍也由人類學蔓延到法律、政治等等人文學科范疇。
何為地方性知識?相關的討論甚多。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吉爾茲的“地方性知識”并非具有特定內容的知識,而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是認知世界的一種角度。進而提出其特點在于強調知識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在特定的群體中生成并得到辯護的,與特定地域或地理特征無關。這種觀點著眼于從地方性知識的批判意義上來理解它,有一定的代表性。與這一觀點類似,還有人指出“文化對話的各方所提供的知識,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識?!边@類觀點雖然充分認識到了地方性知識的提出能夠增進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并揭示了知識的建構性的一面,確立了地方性知識面對所謂普遍適用的知識時的合法性。但這一理解著力于對知識的解構,對于現代背景下在實踐層面挖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識卻無太大的裨益。
關于何為地方性知識還有另一種理解是將其具體化,賦予其實質性的內涵,如認為“地方性知識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中產生和由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知識,是各個民族民間傳統智慧的結晶?!庇秩缯J為“一切地方性知識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態”。由這一向度的理解出發,地方性知識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與之相關的生態知識等等內容都進入地方性知識這一體系。雖然有人說“地方性知識首先具有批判的意義,其次才談得上實質性的和建設性的意義”,但若沒有實質性的知識載體,地方性知識的批判性也就止步于對知識建構性、場景性和局限性的認識,難以在實際研究中起作用。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生態知識等等,由這一思路的理解獲得了實用和實踐的可能。
地方性知識之所以是地方的,首先在于其地方性,即其與當地生態和生計系統緊密相聯。根據文化生態學的理解,只有那些對地方性的文化具有重要性的環境物質才需要我們注意。正是在這一前提下,對地方性知識的理解與本土化相關,與多元文化價值的被承認緊密聯系。所謂地方性知識的場景性即使不指代特定的地理區域,但也必定有地方作為其后臺與背景。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地方的知識是不存在的。其次,由于人們意識到過去被奉為圭臬的西方知識系統原來也是人為“建構”出來的,從價值上看與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識”同樣,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不過被傳統認可(誤認)成了惟一標準的和普遍性的。地方的價值從而也獲得合法性,其價值得到承認。從這一理解出發,附著于地方的一切都獲得了存在的價值。
因此,作為對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抵抗而出現的地方性知識經過不斷地詮釋與闡發,其含義得到豐富和擴展,成為立足于地方的一個大的意義體系,凡能與地方相聯的部分,都成為這一意義體系的組成部分。僅僅批判意義上的地方性知識不能容納這一龐大的體系,人們開始從實用與應用層次上探討地方性知識,對傳統生態智慧的挖掘和利用與這一趨勢相呼應。
三、時空附著:生態知識的地方性
貝克曾言,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的風險和危險是社會轉型的巨大震蕩,以一種“壓縮餅干”和歷史濃縮的形式,將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呈現出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和文化碰撞,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因此,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安全問題,是突顯社會整體安全狀況的一個縮影,也是未來全球風險社會的一個縮影。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說正是這種風險和危險的突出表現。正因為身處全球化和現代化現實中的中國不可能規避已經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何解決這一敏感和熱點問題成為人們思考和關注的對象。在這一框架下,以地方性知識的合法性為依托,對地方所具有的傳統生態知識的探討成為一個倍受矚目的問題。
在這些相關探討中,一類研究以中國境內某一特定民族為對象,探求其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基于緊密依賴于當地環境而獲得與保有的生態智慧;另一種思路是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人手,以哲學、宗教、美學等為主題,探索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文明之間的契合或傳統對現代的啟示。這些討論所涉及的生態智慧都離不開對其地域特征和傳承時間的強調,生態智慧也就是一種傳統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可以說,在時間和空間上緊密附著于地方,是地方性知識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其存在的基礎。
首先,從空間來看,生態知識附著地方生態本體特征,不可能無限跨越地域而存在。作為地方性知識的生態智慧是與其所附著的生態系統長期互動的結果,如貴州麻山地區為了應對石漠化的生存環境,長期以來采用多樣化作物栽培的方式,在喀斯特地貌地區種植多種草本作物,有小米、紅稗、蕎子、苡仁米、天星米、燕麥、芝麻、蘇麻等。這些作物的適應性體現為種子粒度小,叢生或蔓生,耐旱、耐寒,另外作物之間根系不同,能夠互補利用土壤且都具有半馴化的特性,適應自然條件能力較強。這樣一種利用當地環境的生態適應,并與懸棺葬等文化習俗相適應,都是在當地生境下才真正確立起來,也只有在當地才成其為具備智慧特點的知識。楊庭碩在論及地方性生態知識的價值時,認為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嚴格的使用范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維護方法的誤用,這也是對地方性生態知識空間附著的確認。
其次,從時間來看,地方生態知識和文化傳統緊密交織,有其傳承和變遷的脈絡,不可能隨意打破其時間序列。地方性生態知識是在長期的人與環境互動中產生的,時間性也是其特點之一,只有經過和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生態知識才是真正適用于當地的知識。這一點也在對生態智慧的討論中體現出來。僅舉一例加以說明,如《論侗族民間生態智慧對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價值》一文強調“在侗族傳統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態適應方式和舉措。經過長期的磨合,侗族傳統文化已經有效地實現了與所處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有效地維護了區域生態安全?!痹谶@一表述中,經由“歷史過程”、“長期”、“傳統”等用詞,一再強調了生態知識的長時段特征。這一表述是目前取得共識的一種觀點。在論及地方生態知識的價值時,這種觀點也往往作為立論的根據。
因而,作為地方性知識的生態智慧不僅在空間上與地方交織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地域適用性,而且在時間上與地方上長期生息繁衍的群體緊密相關,與地方傳統文化共生。作為地方性知識的生態智慧不僅僅是一種建構起來的知識,而是具備實在的知識載體,有地域性和邊界性,并且具有實用的一面,能夠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雖然其應用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人們對于地方性知識的選擇上并非是完全無約束的,而是要受到解決問題的機會、有效性等等具體情境的制約的?!钡⒎莾H僅地方性知識是有限制的,從其對普遍性知識的批判價值上來講,不同的知識并無優劣之分,而只是在有效性上有所不同。
四、跨越的反思: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應用
以建構論的觀點來看,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偏見,是基于特定的視角和背景而組織起來的。當然,有些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跨時空而傳播,有一些則跨越能力有限。當人們把在地方上所建構起來的知識誤認成了惟一標準的和普遍性的知識時,地方性知識在應用上的困擾也如影隨形。
這種困擾一方面體現在對地方性生態知識和所謂科學知識對立的強調。如地方性生態知識的價值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去言說。在陳述其價值之后,尚需對其價值的發揮作一番陳述,價值的發揮體現為如何利用地方性生態知識。一種觀點認為“只有當各民族的生存智慧與技能獲得了科學的解釋以后,才有可能進一步探討它們的適用范圍和推行前提?!边@樣的言論并非一家之言,而是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然而,所謂“科學化”地方性知識,無論是進行科學化地解釋也好,還是科學化地使用也好,都還是一種為使其能夠跨越時空限制得以傳播而做的努力。從知識的建構性來看,任何知識都有其情境性,現在被人們所確立為科學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那么,如何用科學來解釋地方性生態知識?如果說有一種偏差在于不承認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知識地位,那么還有一種偏差則在于過于重視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普遍化問題。
困擾的另一方面是,在強調地方性生態知識與科學知識的對立時,忽視了地方性知識的變遷性。地方性知識必然是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以及文化系統中才是有效的,這一命題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另一方面,地方性知識具有時間性,可能也不會有太多的異議。然而,地方并非封閉的地方,地方的開放性也是其特點。因而,地方性生態知識雖然在地方上積累并有其歷史過程,但其內容和形式,能隨地方情境的改變而轉換。
地方性生態知識雖然有其地域限制與時間慣性,但其并非一種僵化的知識系統,它會隨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而變換其形態,適應才是其生命力的根本。因而,將地方性生態知識固化和封存的做法并不利于地方性知識的利用。從實踐層面來看待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應用時,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1.承認地方性生態知識的邊界但同時承認其邊界的可跨越性。作為地方性知識之一種的生態知識,因其與地方生態系統和地方文化傳統的附著關系,有其堅實的地方根基,這是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有形和無形邊界。但這種地方性并非牢不可破,而是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轉變其形態,這是對邊界的跨越。只有在追溯地方性知識的提出背景,厘清地方性知識的多重價值之后,對于地方性知識與所謂普遍性知識的對立才能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在認可地方性知識的批判性意義而又不局限于其批判意義時,對地方性知識的應用才有可能,其批判價值才能被檢驗和被發揮。
2v在反思中記錄、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地方性生態知識。正如前所述,地方性生態知識既是一種批判的武器和工具,同時也是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傳統。人們對于地方性知識的重視引發了對地方性生態知識的關注,在挖掘地方性生態知識方面已經有了較多的成果,吉首大學近年來一直研究這一課題。地方性生態知識在研究者的視野中并未停留于記錄、挖掘,如何維護與利用地方性生態知識在尹紹亭的《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刀耕火種》一書的第三章有探討。這是比單純挖掘地方性生態知識更加艱辛的課題。地方性生態知識的重構問題也進入研究行列。這些工作的重要性當然不容忽視,然而,基于以上對知識面貌的討論,在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地方性生態知識時,保持反思是必要的。只有在不斷前行的研究中不斷回顧研究結果,并采用審慎的態度對待它,地方性生態知識才能適應變化的地方情境,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3.在多元和全球的視野下記錄、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地方性生態知識。地方的提出至少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全球,二是多元。與全球聯系在一起,地方才突顯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地方既是全球的地方,全球也是地方的全球,二者并舉才能顯示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真實后果。全球中的地方這一命題與多元的地方是同一含義的不同表達。正因為地方是全球的地方,全球才有了多元的地方。地方性知識的當下意義也正是體現在這兩者之中。因而,地方性生態知識的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離不開對全球和多元的理解和把握,不將地方性生態知識的實踐置于全球和多元的背景中,對其的應用很可能產生非故意的其他后果。
從來沒有最好的知識,只有更合適的知識。在合適的地方和時間使用合適的知識才是明智的做法。只是什么是合適的,這一問題需要深入和緊扣實踐的探討。如果能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思考,可行的一種途徑也許是多元知識的并存與互補。換言之,既承認多元地方性知識的合理性,在記錄、挖掘、維護與利用、重構地方性生態知識時采取較為審慎的態度,不妄加菲薄任何一種地方的知識,同時,也防范濫用特定的某一體系的知識去跨越所有的邊界。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