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壯族天琴源流探微

2012-08-13 07:54:44李妍
廣西民族研究 2012年2期

[摘要]通過對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的分析,初步認為:壯族天琴發源于廣西龍州縣金龍鎮(古為金龍峒),源自當地原住民族壯族布傣族群在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禮器或法器“叮鼎”,其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以前的戰國至漢代的駱越人。宋至清代流傳至憑祥、寧明、防城等地,中法戰爭后流傳到與廣西相鄰的越南地區。

[關鍵詞]壯族;天琴;分布;源流

[作者]李妍,廣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寧,530028

[中圖分類號]C9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12)02-0095-011

本文為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青年項目(08CMZ002)成果之一。

天琴是流傳于廣西西南部中越邊境地區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屬壯族民間巫文化的產物,是當地壯族群眾進行祭祀、說唱及日常文化娛樂活動必不可少的樂器。目前,天琴主要分布在廣西龍州縣金龍鎮、上龍鄉、霞秀鄉(今為龍州鎮)、彬橋鄉、下凍鎮等一帶,其中,金龍鎮貴平村板煙屯,雙蒙村板池屯,高山村板閉屯,橫羅村其逐、板羅屯,民建村板送屯,以及上降鄉的梓從、鴨水附近等地為主要流布地。寧明縣城中鎮懷利村和寨安鄉下圍村以及當地各鄉鎮大的行政村均有分布。此外,在憑祥市憑祥鎮南山村、友誼鎮莫陽村,其余鄉鎮如上石鎮、夏石鎮也有分布。防城區則主要分布在十萬大山腳下北侖河源頭峒中鎮的板八村和那良鎮的里冷、灘散等村。

天琴究竟產生于何時何地?源于何物?其功用如何?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有何關聯?過去雖有學者做過研究,因囿于資料,看法不盡一致。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歷史記載和田野調查資料,對桂西一帶的壯族天琴源流諸說進行初步梳理,將天琴源流的研究劃分為民間傳說、巫信仰說、地緣說和族源說四種。通過初步分析,認為壯族天琴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至漢代的駱越人,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其發源地應在金龍峒即今天的龍州縣金龍鎮,源于當地巫師的祭祀法器“叮鼎”,從宋代至19世紀初相繼流傳到憑祥、寧明、防城等地,中法戰爭后流傳到與廣西相鄰的越南北部地區。

一、天琴稱謂的由來

天琴是流傳在左江上游地區壯族布傣族群民間的一種宗教活動的法器和神圣之器,當地壯語稱為“叮叮”或“鼎叮”,龍州縣民間一些地方稱之為“馬鈴馬瑯”;龍州、寧明等地方文獻記載中也多以“叮”、“鼎”指代天琴,均是根據天琴發出的聲音而名之。龍州縣布傣經書中用“糸呈”(讀“ding”,意為神王之器)來記錄天琴的稱謂,也是模擬天琴發出的聲音而名,屬于擬聲詞。民間也有稱之為“甸鼎”的,壯語意為“本地的琴”。而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范西姆先生撰寫的“天琴”詞條云,天琴得名是由于音譯,“叮叮”是壯語的發音,而“天琴”則是漢語對壯語“叮叮”的稱謂。另一種觀點認為“天琴”這一稱謂是意義和音譯上的雙贏。“天琴”是“天”這門綜合藝術中的一個樂器種類,這在《防城縣志》和《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中均有史料記載:《防城縣志》:“跳天:‘天為峒中、板八壯族民間藝術的總稱,包括歌、舞、琴,分別稱為‘天歌、‘天舞、‘天琴。”

《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天琴)用于獨奏、伴奏,是壯族稱為“天”的文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唯一樂器。所謂‘天,就是用天琴獨奏或伴奏的各種文娛活動形式的總稱。其本來是‘天婆(巫婆)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稱為‘做天,意在祈求神仙保持平安,消災除難,預兆豐年。后來,成為一種有固定程式的文娛活動,內容上,突破了天婆做天儀式的范疇,發展成群眾的娛樂活動,整個‘天的活動,依其表現手法,可分為‘彈天、‘唱天、‘跳天三種類型,‘彈天即天琴獨奏。往往‘天的活動都從彈天開始,……‘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種山歌或敘事歌的活動。……‘跳天是表演者邊彈琴、邊唱歌、邊跳舞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情緒活躍歡樂。一般在節日、慶豐收、婚娶喜慶等場合進行。”

天琴源于壯族先民對天地自然界的崇拜與敬畏,因此天琴具有向天求靈、避邪祈福、保佑蒼生的意義;同時天琴的發音古樸而飽滿,音色圓潤、甜美、清脆,被認為是天籟之音、天樂,反映了音樂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因此,天琴中的“天”的稱謂比“叮”、“鼎”更加形象和有深意。

二、天琴的形制和功用

天琴制作工藝經由世家傳承或師徒相傳,由于材質的緣故,早期的天琴已不見蹤跡,現有的天琴均是依據早期天琴的形制而制作。據一些上世紀50年代收集整理過天琴樂舞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天琴的形制像板胡,但用材、結構、定弦與板胡截然不同。早期天琴由簡單的琴頭、琴桿、琴弦、琴筒等部分組成。琴頭正窄側寬,無固定形狀;琴桿多用壯族地區特有的珍貴硬木做成,既細而長,長度為傳統的8抓半到9抓半(約長1米至1.2米),琴頭和琴桿用三節木料鉚接而成,不用任何釘子和膠水,可拆卸裝進背袋,便于攜帶;琴筒采用天然葫蘆殼或椰子殼;琴弦由藤條、魚絲或蠶絲制成。早期天琴屬純手工制作,一般為琴師本人手工制作。據說第一把天琴的琴桿使用具有避邪功能的陶塑制成,琴上兩弦用蠶絲制成,蠶絲經蜂蠟煮稀浸泡更為耐用。琴筒采用天然葫蘆殼,琴板為海桐木制成,上置菱形散音孔4個。

從現代樂器的結構和功能來看,天琴在沒有改良之前,有諸多局限性,顯得簡易粗糙。改良后的天琴由琴頭、弦軸、琴桿、琴筒、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身全長95-120厘米,分為上中下三節,上節為琴頭,中、下兩節為琴桿,每節長30多厘米,采用直插法銜接。其中琴頭長度一般約15厘米,雕成風形、帥印、太陽或月亮等形狀,配有文字或花紋圖案作為裝飾。琴頭下部正面開有長方形通底弦槽,兩側設有兩個硬木制弦軸(左右各一),用于系弦調弦。琴桿使用當地出產的質地堅硬、結構致密的硬木制作。傳統的琴桿分為上下三節,每節長30多厘米,琴桿下節末端插入琴筒的方孔中。琴筒呈半球狀,材質為葫蘆。筒長8-8.5厘米,中間部位最大直徑14厘米,筒前口直徑12厘米(約為筒腔最大周長的1/4),筒后口直徑3厘米(為前口直徑的1/4),這種制作規范世代相傳,故尺寸大都一致。筒腔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蒙面板,多用青桐木、松木、杉木等松輕而富有彈性的薄木板或筍殼制成,板厚0.2-0.5厘米,琴筒材質的優劣和音箱共鳴的好壞,與樂器的音量與音色有著直接關系。琴馬材質一般為竹制或木制,在于面板中上部,它的作用與二胡、三弦等樂器的作用相似。琴弦用兩條魚絲或尼龍弦制做,琴弦配合葫蘆筒腔產生共鳴,發出的音色古樸醇厚,不足之處為音量稍嫌微弱了些。在彈奏伴唱時另外還有配合的腳鈴。

在龍州縣金龍鎮最初的依峒節祭天儀式中,天琴主要的實用功能是作為通神的禮器或祭祀的供器,而不是作為彈撥的樂器。天琴一旦被用作祭祀禮器和法器后,就視為與神靈相通的禮器,賦予神圣的權威意義。這是天琴作為禮器和法器的原生態功能。因此,早期天琴奏法單一,少技巧,音樂表現力平平,其演奏方法一般為左手按弦,右拇指和中指扣住琴桿根部,以食指勾拔琴弦。后來,天琴的功能逐漸超于樂器化并發展成為舞蹈、祭祀場面中的主要伴音樂器。各種文獻中關于天琴的記載,大都以天琴作為彈撥樂器,而且滲入祭祀神鬼、婚喪嫁娶、歌舞筵宴等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形成一種獨特的以樂器功能為主的天琴文化。

近20年來,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以龍州當地秦華北為代表的一些天琴專業制作師對天琴進行全方位的改進和創新,使之在形制和演奏技法上得到了一定的改進,即完成三次形制方面的改良:“第一次,將三截桿拼裝成一根直管,一節貫通,加了一條弦,兩根弦變為三根琴弦,成了三根弦的木天琴;第二次:將木質材料琴桿改用竹子,并加了品位,幾近成了三弦;第三次:在三弦的基礎上再加一弦,最終成了四根弦24品的竹天琴”。演奏技法也得到進一步改進,即“融人三弦和琵琶彈奏技巧,創造性的把原來食指勾撥演奏法改進為以食指、拇指指撥片撥彈法,借鑒其它彈撥樂器如琵琶的技法,增加了雙音、打音、頓音、滑音掃拂等技巧,使天琴的音樂表現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音量得到擴大,音色更為清脆、圓潤”。其實用功能也相應增加,從最初的伴音樂器變成可以彈奏主樂曲的樂器,并越來越多地用于民族傳統節日活動表演當中。

三、天琴源流諸說考證

對于天琴源流的研究,由于實物標本和史料記載的缺乏,為學者的研究和年代的斷定帶來了困難,迄今尚無定論。筆者試以文獻考證為主,結合當地民間口傳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天琴的源流進行初步分析。

據查證,19世紀以前的漢文古籍中,未見有關壯族天琴的記載。1803年天琴見于《龍州紀略》中:“泥墻竹戶近溪邊,風雨寒暄四月天。男女無聲聽咒病,白婆夷語撥三弦。”關于天琴產生的年代,說法不一,龍州當地壯族民眾認為天琴是巫文化的產物,產生年代應在古駱越巫文化盛行時,距今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而龍州縣金龍鎮壯族布傣族群認為天琴產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憑祥市當地壯族則認為天琴產生至今大約有九百多年歷史,寧明縣認為有三百多年歷史,防城區壯族布偏族群則相傳有近兩百年歷史。因此,關于天琴產生的具體年代迄今尚未有權威定論。關于天琴的發源地,除寧明外,龍州、憑祥和防城均認為天琴是源于本土的器樂。有的認為壯族布傣人和越南岱族自古以來就有使用天琴的習慣,不分先后;有的甚至認為天琴是由越南傳人的,尤其是防城區那良鎮民眾,認為是中越邊民互市時從越南傳人。可以說,關于天琴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有民間傳說、巫信仰說、地緣說和族源說等幾種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天琴的源流不能單從某一方面來認定,而應對這幾種觀點加以分析論證。

(一)民間傳說

關于天琴的傳說有各種不同說法,以流傳在龍州縣金龍鎮壯族村屯的傳說居多,防城區壯族布偏人居住地也有關于天琴的傳說。關于天琴起源的年代,根據調查資料,有“商鞅時候”、“秦漢以前”、“宋代”、“光緒年間”或“迄今三百多年”、“距今兩百多年”等各種說法。

1.龍州縣金龍一帶壯族民間傳說:

傳說在秦漢以前,左江一帶連續三年大旱災,河流干涸,田地無法耕種,山上的野果摘完了,田野的野菜挖光了,最后連樹葉樹皮也啃光了……危難中,龍州縣金龍峒(今金龍鎮)有位老婦人為拯救自己的同胞,在山上的“神龍洞”里三天三夜長跪不起,口念著心語,向蒼天祈求雨降人間,拯救生靈。第三天夜里,老婦人昏倒在洞里。昏迷中,他看見一位老仙翁騰云駕霧向她飄然而至。只見他解下腰中葫蘆,放下手中壽杖,拔下兩根銀色的胡須對她說:以老翁萬年之葫蘆,千年之壽杖,百年之胡須做個“鼎叮”,手彈著它,口念著心語,一切會如愿以償……

老婦人醒來,果真看到老仙翁留下的那“三寶”,便按他的提示做成了一個“鼎叮”。半信半疑的她邊彈“鼎叮”邊喃唱:“鼎叮叮,鼎叮叮,祈求蒼天開眼睛,睜開眼睛看一看,賜場大雨救生靈。”不知是老婦人的長跪感動了蒼天,還是“鼎叮”之聲驚動了神龍,忽然洞外烏云沉沉,洞內靈光閃閃,一條巨龍“嗖”地飛出來,一場大雨從天而降。……大雨過后,山上干枯的樹木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坡上光禿的果樹掛滿了黃澄澄的果子,房前干裂的田里長滿了金燦燦的稻子……人們得救了,大地重現生機。

“鼎叮”能遂人心愿的消息傳出后,遠近大凡有不順人意的人都來求老婦人彈“鼎叮”念心語,為他們祈福禳災。奇怪的是,這一彈一念,每次都能給受災難者帶來好運。“鼎叮”成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萬靈之物。這“鼎叮”就是如今所說的天琴,天琴就這樣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了今天。

(根據龍州縣金龍鎮花都村農乃民口述,縣文聯農瑞群整理。)

2.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即“美女村”)傳說:

天琴是壯族三大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樂器,它起源于壯族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

很久以前,百越壯族先祖生活的地方被陰暗和寒冷籠罩,一位年輕的孕婦(壯語稱為媽勒,“勒”是兒子的意思,“媽勒”指的是一對母子)挺身而出,到天邊尋找太陽,一路上因饑餓疲憊而暈倒,睡夢中她根據仙翁的提示,用葫蘆作琴筒,以拐杖作琴桿,用仙翁的胡須作琴弦,制成了一把琴。一路上媽勒彈著此琴,消除了路途的疲勞,最后,終于追上太陽,為壯鄉帶來了光明和快樂。如今,村里人喜歡用天琴來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年輕人喜歡用天琴來傳情達意。(縣文化館整理)

3.龍州縣雙蒙村板池屯傳說:

相傳村民們在板池屯住下后不久,在一花好月圓之夜,兩個男青年到土地公廟燒香祈福,意外聽見泉水中有人在歌唱、嬉戲。兩人就輕輕走到泉邊,驚訝地發現兩個美女在泉中沐浴,過不多時就不見了蹤影。他們非常驚奇,決心再探究竟。第二天夜里,他倆相約又來到泉邊,可等到天亮也沒見到美女,于是就把這件奇特的事情告訴村里的老人。老人說:這是仙女下凡沐浴來了,她們看見這里的泉水清澈,每逢初一、十五的晚上就來沐浴,誰也不得見到,如果你倆見到了的話,那算是你們有緣。此后,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兩個男青年就去泉邊偷看仙女沐浴。兩個人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與愛慕,在美女沐浴上岸后,上前與之攀談。兩個仙女笑稱:我們是上面村里的,見你們的泉水清涼、暖和,就到這里來唱歌、跳舞,想找個情郎對歌。此后,四個有情人就互相對歌、嬉戲,彼此都非常傾心,并結成了夫妻,幸福地生活著。一年以后,兩個仙女分別產下一男一女。小孩滿月的那天,他們請來了一對天琴老藝人唱滿月歌,歌頌小兒出生并祝他們身體健康、金榜題名。天琴的旋律和老人的歌謠搭配得天衣無縫,煞是好聽,于是滿月酒后,村里人爭先詢問這對天琴老藝人是從哪里學來這么動聽的歌謠。老阿公始終笑臉盈盈,阿婆則徐徐道來:“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只因父母包辦婚姻,硬要我嫁給財主家的笨兒子,我寧死不從,于是我倆決定逃婚,逃到一個杳無人跡的地方,去創造自己所向往的新生活。我們離開了村子,一直不停地走著。有天傍晚累倒在一條小河邊,睡著了。睡夢中,出現一位仙翁,他用葫蘆作琴筒,用手杖做琴桿,用胡須做琴弦,教授我們彈奏此琴,唱出我們生平的遭遇。有了天琴的技藝,我倆以彈琴賣藝為生,四海為家。一天,我們走到一座半山腰上,遠遠地就聽到有兩個人在動情地歌唱,走上前去一看,是兩位老者在大榕樹下放聲高唱,我們被歌聲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就拿起天琴伴奏。琴聲和歌聲猶如高山流水,相得益彰,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李紹偉口述,秦紅增等整理)

4.龍州縣金龍鎮貴平村板煙屯傳說:

據說在商鞅時代,有一個男孩路過山上的石洞,聽到里面不斷傳來非常悅耳的“叮叮叮叮”聲,立刻把他吸引住了,遂進山洞想看個究竟,發現原來是水滴滴到石頭上發出來的聲音,之后他就制作了一件樂器,流傳至今,并稱之為“叮”。(農青春口述,曹軍、潘林紫整理)

5.防城區峒中、那良鎮民間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在十萬大山南麓的壯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對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農端,女的叫農亞,兩人經常結伴上山砍柴。有一天,兩人在一個巖洞口聽到洞中傳來悅耳的“叮咚”之聲,循聲而入看見一個水潭,上面巖壁中滲出的許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倆聽著這美妙動人的音樂,頓覺心曠神怡、耳聰目明。他倆想把這神奇的聲音帶回山寨去,讓鄉親們一起來分享。于是二人在山中找來一個葫蘆殼、一根木桿,將木桿插進葫蘆里,繃上野藤的細絲條,果然彈出了“鼎叮”之聲,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們聽了無不拍手稱贊,一位長者還以發音把它叫作“鼎叮”。鄉親們照樣學做起來,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聲傳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將農端、農亞召去,他倆在天上成了歌仙,終日給玉皇大帝彈琴唱歌,難得下凡。為消除鄉親們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門開啟之時,他倆便趕回凡間與鄉親們聚會歌舞。平時村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請他們下來歌舞一番。這種活動后來成為固定形式,定名為“跳天”。直到今天,每逢壯族傳統節日,偏人都要舉行群眾性的“跳天”文娛活動。鼎叮則是這種活動中使用的唯一樂器,故此稱之為天琴。

此外,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還傳說當地的“叮”是一個叫馬良的人在光緒年間創造出來的,其后老祖宗就拿“叮”來配音。(李紹偉口述,曹軍、潘林紫整理)

上述民間傳說大都以神話故事的面目出現,其中想像、附會、夸大或神化的成分,難以據之來判定天琴產生的年代。

(二)巫信仰說

此觀點推測天琴的產生年代與古駱越巫文化有關,距今大約兩千多年。其依據是天琴與壯族先民巫文化之間的關系。

天琴起源于巫師的法事活動,與駱越巫文化密不可分。左江是駱越巫文化的重要地區,駱越巫文化包括花山文化、銅鼓文化、師公文化和天琴文化等。壯族是古越人后裔,巫信仰在壯民族中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刻的影響。古越人尚巫行雞卜巫術包括卜卦、厭殃、念咒、意念放蠱等。漢文典籍較早記錄越巫的文獻有《列子·說符》:“楚人鬼而越人褸”,張湛注:“機,祥也,信鬼神與機祥。”此外,記錄越巫、雞卜的文獻還有《越絕書》、《史記》、《晉志》、《赤雅》和《嶺外代答》等。當中尤以《史記·孝武帝本紀》的記載最為明確:“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可見,當時漢武帝好神仙,求長生不老藥。越人勇之投其所好,向武帝鼓吹越巫如何神驗,武帝甚信,于是召越巫至長安,當時越巫所用巫術主要是雞卜。再者,明代學者鄺露在《赤雅》中也記載:“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平越,得越巫,適有祠禱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雞卜。斯時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龜,降用夷禮,廷臣莫敢致諍,意其術大有可觀者矣”。顯而易見,這些巫術活動對壯族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天琴本身作為法器所具有的巫術特征來看,的確與巫文化息息相關。駱越巫文化中的駱越巫樂(防城當地稱為天樂),流傳于龍州、憑祥、寧明和防城一帶的壯族地區,演唱人員有男巫師也有女巫師(龍州當地稱為魅公,憑祥、寧明等地稱為仙婆,防城稱為天婆),主要樂器就是被當地壯族同胞稱為“叮鼎”、漢語稱為天琴的二弦彈撥樂器。以龍州金龍鎮為例,天琴集中使用于當地特有的民間宗教信仰傳統祭祀節日依峒節,依峒節相傳起源于秦漢時期駱越人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信仰,其主要任務是“求務”,務是指高祖以上輩分祖先之神,飄浮于天與地之間,擔負著天與地的溝通與聯系。“求務”是通過宗教信仰法事操持者主持的天琴彈唱儀式向天神轉達人的意愿,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少康寧,六畜興旺。依峒求務有著嚴格的天琴彈唱儀式和專用的經書,折射出天琴所具有的巫術特征。因此,根據依峒節俗的流傳時問,天琴所具有的巫性質,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需要說明的是,天琴是壯族巫文化的產物,但這并不等于說兩千多年以前就已出現了天琴,只是說當時越巫行法事時應該使用樂器或法器,只是史籍未明言使用何種樂器或法器,或許使用類似天琴雛形的樂器或法器。

此外,從散見于各地方文獻典籍的記載來看,天琴早已與巫術融為一體:

《龍州紀略》載:“龍州遇有疾病者即延鬼婆之家永夜彈唱,親族婦女以飲啖為散福。鬼婆大約年輕者多,手彈二弦腳抖鐵鏈,銀鐺之聲以鎖鬼,其宣揚詛祝哪哪之音,非但內地人不能聆會,即龍之土民亦毫不解識……”

《嶺表紀蠻》載:“又有一種女巫,多散布于邊防各縣,名日‘鬼婆。以匏為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鐵或銅為鏈,手持而擲諸床(林),使其有聲,其名曰‘馬。凡病患之家延其作法,則手彈其所謂‘鼎者,而口唱鄙俚之詞,雜以安南之音。置中間則擲鐵鏈,謂之‘行馬。”

《龍津縣志》第九編《文化》中載:“附記:縣中有一種女巫專為病人治病,無宗教別而為二,一俗呼為魑婆;一俗呼為仙婆。病家多延之以治病,其所祝咒語喃喃啾啁不可辨……屬于迷信,雖官府迭為示禁,數百年來迄未能絕。相傳此風傳自越南,近今科學日進,婦女多入學校讀書,勘破迷信此風漸息矣。”“檳榔細嚼逞嬋娟,妖魅登場展綠氈(龍俗女巫)。口出蠻音鶯弄巧,足搖鈴子手揮弦。”

這些記載形象描繪了歷史上龍州使用天琴的巫術場景,“白婆”、“鬼婆”、“魅婆”、“仙婆”即為當地女巫的不同稱呼,“二弦”、“三弦”或形似胡琴的“匏”、“鼎”即天琴樂器。女巫一邊彈奏天琴,一邊腳抖銅或鐵鏈、鈴鐺,不時用混雜有越南口音的方言喃唱念咒,內地人和當地的壯民都聽不懂。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天琴一直與當地的巫術一起出現并被記載下來,是當地巫術儀式中的重要法器,且1803年以前天琴就已廣泛運用于當地的巫術活動中,這些巫術場景與今天所調查到的各地有關天琴彈唱的法事活動場景相同。

除龍州外,憑祥、寧明和防城地方文獻也有記載。

《憑祥市志》:“舞求:是一種民間巫術舞蹈。解放前,每到秋后,糧食歸倉,新屋落成,各村屯的巫婆聚集在一起,跳起舞求,以求來年五谷豐收、六畜興旺。舞求動作優美,外柔內剛,造型幅度大,如“行馬仰望”“跪地抖鈴”“踏步轉舞”等,加上鈴聲、琴聲、歌聲交織在一起,氣氛熱烈,鄉土氣息濃厚。……”“鈴聲”、“琴聲”即指巫術活動中使用的天琴樂器和配套法器銅鈴,“舞求”則是指以天琴彈唱和舞蹈為主的儀式。

《寧明縣志》:“行巫術者多是婦女,男子極少,其作法各有異同。……巫婆,據說其術傳自越南,挎包作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以鐵或銅為鏈,其名曰馬,作法時,手彈樂器,口唱巫詞,間擲銅或鐵鏈,發出鏘鏘響聲,謂之行馬,以此驅鬼壓邪,……。”

其他提及天琴與巫術關系的還有不少記載。

《壯族風情錄》:“彈撥樂器天琴,流傳于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十萬大山南麓的農村。這種琴的共鳴器成圓碗狀,以葫蘆瓜殼或大竹筒做成。琴面用薄木板或竹殼封蓋,也有蒙以蛇皮或蟒皮的。琴桿為木制,細長且直,無品。兩弦,絲制,以軫定律。定弦為51或52。因為過去舉行‘唱天、‘跳天禳災驅邪、祀神祈福活動時所用的主要樂器,故稱‘天琴,當地壯語叫它‘叮叮,因發音特點取名。說唱敘事性民歌時,唱者坐著邊唱邊彈。在節日喜慶的群眾性歌舞場合,將它系上帶子斜掛在身上邊彈邊歌邊舞。”

《廣西通志·文化志》:“舞求舞:原系婦女巫術舞演變而來,邊彈“丁”琴,邊舞邊唱。流傳于憑祥地區,活動時間不固定。”

《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其本來是‘天婆(巫婆)進行的一種宗教活動,稱為‘做天,意在祈求神仙保持平安,消災除難,預兆豐年……”

這些文字記載中,“天琴”都被視為一件巫樂器而存在。至于發源時間,除《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提到約有兩百多年歷史,其他文獻未有明確提及;至于發源地點,除《廣西通志·文化志》記載天琴流傳于憑祥地區之外,其他文獻多記載流傳于防城,且均是依據防城的天琴使用情況而作的描述。因此,單憑巫信仰說的觀點,無法證實天琴產生的確切時間和地點。

(三)地緣說

分為本土說和外來說兩種。

本土說觀點一:認為天琴屬于西南百越民族本土的樂器,《壯族風情錄》中關于“叮”的起源便持有此觀點。

天琴在唐朝“西原蠻”的時候就有,距今一千多年。西原蠻包括烏滸、黃峒蠻、烏武僚等不同名稱,為南方土著少數民族,屬于百越民族支系,壯族祖先,據《新唐書》所述“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分布地區大約在今廣西西南部一帶,這里后來一直是壯族的主要聚居地區。從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嶺南設置羈摩州、縣、峒以來,以當地酋長世襲官職,稱作土官。這一帶的土著民族已經從事牛耕農業,并建有城邑碉堡,出現祖、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度,以及受漢族方塊字影響而創制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又稱“古壯字”)等等,經濟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此觀點根據天琴通過世襲傳承和唱本使用古壯字等特點,推算出天琴早于一千多年前就已經使用于西南百越先民西原蠻本土。

觀點二:認為天琴的發源地在金龍峒(即現在的龍州縣金龍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主要依據是記錄天琴喃唱內容的經書等地方文字資料記載。在龍州縣金龍鎮,有近60本當地魅公用于天琴彈唱的民間經書,內容幾乎涵蓋了壯族生活習俗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求務、求花保花、婚禮、祭祀、嬰兒滿月、過橋、生日、上梁、接新娘、人新房、安龍、度戒、供玉皇、帶花人房,以及驅邪趕魔、送火鬼、送昏神,趕雞鬼、封村封寨等十多種,喃唱過程全由天琴伴奏。其中最古老的經書《塘佛》,“塘”漢譯為“路”的意思,“塘佛”即“佛路”的意思,為龍州縣金龍鎮壯族布傣族群民間本土宗教經書的總匯,融合佛教與原始宗教特點,內分60科,堪稱壯族宗教天書,采用壯、漢、傣三種語言文字混合記載,其中古壯字約占60%,漢、傣文字各占20%,這樣的記載方式在宗教史上是少有的。經書內容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求花保花;二是添糧續命;三是贖魂消災。該書流傳至今有上千年的歷史,歷經130多個師徒(可記載)的傳承。現存廣西古籍辦。該經書為天琴的流傳時間和地點提供了證據。

有學者曾質疑金龍峒的屬地問題。據考證,金龍峒自古以來就屬于龍州轄地。金龍峒古屬駱越地,早在二千多年前,壯族的先民駱越人便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嶺南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當時龍州屬象郡轄地。至漢代,龍州屬交趾郡轄地。漢以后至唐以前,龍州所屬轄地變化不大。而到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龍州開始建置,先天年間(公元712年)置羈縻龍州,隸屬安南都護府。正如張有雋教授在《中越邊境邊民的族群結構——以龍州金龍峒壯族邊民群體為例》文中所述:“金龍峒古為駱越地,秦屬象郡一部分,漢初南越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屬南越國。漢武帝削平南越,立交趾郡,屬交趾,后改交州。三國兩晉南北朝,廣西幾經變遷,疊經分隸于廣州、湘州、嶺南及南漢,金龍隸屬不變。至唐代為羈縻州,隸屬安南都護府”。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原羈縻金龍州改為遷龍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遷龍寨改為金龍峒,屬太平府安平土州(今大新縣)管轄。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龍州改龍州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金龍峒從安平州劃回龍州廳。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升龍州為軍政分府,轄憑祥廳、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及金龍峒。1913年裁軍政分府,置龍州縣。1927年,上龍土司和金龍峒撤并人龍州縣,1930年龍州起義,龍州、上金兩縣成立革命委員會。1937年龍州縣更名龍津縣。1958年12月,寧明縣、龍津縣、憑祥市合并為睦南縣,縣政府駐憑祥鎮。龍津、寧明各劃為片。1959年5月10日,復分為寧明縣(憑祥市屬寧明縣)、龍津縣。仍稱龍津縣。1961年12月31日恢復龍州縣名至今。

另據《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分析,“金龍峒原為中國屬地,乃太平府安平土州之一峒。光緒二十一年即歸龍州轄地”;并援引《廣西邊務沿革史》(吳愨著)中關于金龍峒原為中國屬地之說:“金龍峒原為太平府安平土州所轄之一峒,清嘉慶末年,地方荒亂,土民逃散,漸被越民侵入,改名為調瑯峒,迨光緒二十年,中越立碑定界之際,蔡希邠、蘇元春與法人力爭,又得歸還中國。”193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影印的“廣西沿邊各營駐防中越交界對汛法屯距界遠近圖”中顯示,金龍峒在中國境內,與界外越南所屬的下瑯縣緊鄰,證實了吳愨的說法。

由此可見,金龍峒自古為龍州轄地,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只是在嘉慶末年(1820年)后曾一度被越南侵并,但到光緒二十三年(1887年)中法劃定邊界后,金龍峒又重回祖國懷抱。至于1820年后曾一度被越南侵并的原因,是由于此地曾爆發大范圍瘟疫,大部分邊民死亡,余下逃荒至內地,越南邊民便趁機侵入。而恰恰在這一時期,越南邊民學會了金龍峒當地壯民的天琴彈唱技術。直至1887年中法戰爭后確定金龍為中方國土,越南邊民便退出金龍,由是帶回了天琴彈唱技術。這就足以解釋為什么現在越南邊民使用與我方邊民完全相同的天琴樂器,且使用天琴的場合、儀式、信仰以及喃唱的語言、經書和道具法器都差不多。

觀點三:由于憑祥、寧明的歷史沿革與龍州有很大關聯,當地壯族同為百越后裔,且三地曾合并為睦南縣,所以風俗習慣特別是天琴的使用情況多有雷同。雖然憑祥和寧明認為天琴在當地的發源時間分別為九百多年和三百多年,但無法提供相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及歷史記載加以佐證。防城區則認為天琴產生于兩百多年前,其發源地在十萬大山南麓壯族布偏族群聚居的峒中板八和那良灘散等地。這些觀點仍需其他資料加以進一步證明。

外來說以潘木嵐、曹軍為代表的觀點認為天琴系由越南傳人:“‘叮在漢代已然出現,但流傳范圍應是在現今的越南境內,至明代,傳人桂域,而據現有的考證,‘叮傳人龍州應從1803年上溯到明代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其依據是1803年《龍州紀略》中關于天琴的較早記載:“……鬼婆大約年輕者多,手彈二弦腳抖鐵鏈,銀鐺之聲以鎖鬼,其宣揚詛祝哪哪之音非但內地人不能聆會即龍之土民亦毫不解識,猥云傳自交趾,其信然耶抑盤瓠之流傳耶。”_3。。

筆者以為,“猥云傳自交趾,其信然耶抑盤瓠之流傳耶”。按字面和上下文意思應理解為“民間皆稱此法自交趾時代便流傳下來,群眾對其極為信服,抑制了盤瓠神話在當地的流傳”。關于天琴及其操持者在“交趾”時代已經出現的說法,筆者基本認同,因為《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中關于“交趾”的記載有:

“廣西于今,西南隅與越南為鄰,但越南乃古代交趾、越裳、駱越的地方,現在越南北部(東京)即秦始皇所辟象郡的一部分,今桂西南一代與越南的北部當時同屬象郡,并無所謂邊界。

漢行南海尉事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是時廣西及越南均屬于南越。漢武帝削平南越,以秦始皇之三郡改置九郡,統隸于交趾,后改名交州。吳分交州為交廣二州,桂邊及越俱隸于交州。……而桂邊及越南仍常共統于一州。……

趙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封丁部領之子丁連為安南王,越南始列為外藩,廣西于是乎有邊。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507年)改安南為交趾布政司,置布政使,至是越南與廣西復統于中國。

明宣宗宣德六年(公元1531年)命黎利權署安南國事,越南遂又自成為一國。……”

可見,歷史上桂越自秦以來沒有明確的界域劃分,均屬同一疆域,越南至宋太祖時始為外藩,后屢經分合,而“交趾”時代則指漢代及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507年)至明宣宗宣德六年(公元1531年)間,1531年后均稱為安南。

因此,筆者對于潘曹二人關于天琴的“流傳范圍應是在現今的越南境內,至明代,傳人桂域”的說法不敢苛同。根據文獻中提到的“交趾”時代和“盤瓠”的背景和流傳地點,結合歷史上廣西和越南屬于同一疆域、越南到宋太祖的時候才開始分疆并列為外番的史實,可以判斷天琴早在宋代以前已經隨當地的巫術活動一起出現,是源自龍州本土而非傳自越南的器樂。

(四)族源說

1.源自布傣族群

此觀點認為天琴是壯族布傣族群獨有的樂器,已流傳了上千年的歷史。其依據是布傣族群的族源和天琴在布傣族群中的使用歷史。

人類學用族群這一概念指稱那些在文化上因具備一定特性實現內部認同和外部區分的人類群體,廣義上指民族、種族,狹義指某一民族的某一分支、社區、宗族、家族。金龍鎮現居住人口為28193人,主要為布傣(又稱布岱)和布依族群,其中布傣人約17,000多人,占全鎮總人口的60%,主要聚居于中越邊境線中方一側的龍州縣金龍、雙蒙、武聯、高山、貴平、橫羅、板梯、光滿、民建、侵筆和花都等12個行政村的66個自然屯,其中16個自然屯沿邊境線分布,與越南相連接。而橫羅村的下其逐屯、貴平村的板煙屯和板探屯距國界僅300米。20世紀50年代進行民族識別時,布傣人曾自報“苗族”、“彝族”,后來改報為“傣族”,1958年被定為僮族,1965年改為壯族,是南部壯族的重要支系。布傣人一直自稱為“根托”(布傣話,意為“土人”)或“布傣”(傣人),相傳其祖先系從傣族聚居地遷來,千百年來一直和當地壯民通婚交往,因此兼具兩族特色。其著裝特征是男子上身著無領左衽黑長衫,下著寬褲頭黑褲子,頭纏約兩米多長的黑頭巾;婦女上身內穿右衽或對胸內衣,外穿無領右衽過膝窄袖長衫,下穿長約三尺的無褶筒裙,腰間再束以長腰帶一條,帶結在后,帶端下垂,頭發用一條兩米多長的黑土布纏繞盤起頭,右邊留一條約8厘米的尾巴。男女平時在家打赤腳,在村里玩時穿木屨,野外勞動時穿草鞋,走親或趕街時穿新布鞋。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關系,金龍峒傣人和越南傣人關系密切,雙方通婚的很多,在風俗習慣上有很大的一致性,除節日之外,服飾、飲食、居住、語言、婚姻、生育、宗教、喪葬和娛樂活動等方面差別不大,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同。金龍峒傣人有共同語言,但沒有文字,吸收了一些越南語的詞匯,與越南下瑯縣板境屯傣人的語言完全相同。

據龍州縣金龍鎮貴平村板煙屯布傣族群天琴老藝人馬景豐講述,天琴這門技藝是其祖輩傳下來的,可能在宋代時已有,他還收藏著一支祖父傳下來的造型古樸的天琴。同村同屯的布傣天琴老藝人80多歲的農青春魑公稱,其在當地已是天琴第17代傳人。但是,關于布傣人的來源問題,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布傣的先民是秦漢時期就生活在廣西南部的駱越人,另一說是從越南北部遷入的傣人。根據張有雋教授對龍州金龍峒壯族邊民群體結構的調查得知,布傣人的先民是秦漢時期生活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的駱越人,自古就居住在金龍峒,他們不但是當地的首批居民,而且無論從人口、資源占有以及政治、經濟優勢等方面,都是當地處于主導地位的族群。他還指出,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以前,金龍峒為傣人獨居時期。因此,可以斷定,秦漢以降至清嘉慶年間,傣人一直為金龍峒的土著居民。另據《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中附錄二:金龍峒各族歷史的參考資料“歷代帝王總紀子孫便覽”顯示,最早的記錄從“明紀太祖洪武元年開始”,意味著1368年起此地便有傣人人住。但是,張有雋教授提到“據民間文獻資料和口碑資料記載,當地傣人是從越南遷來的,入住金龍峒至今只有近20代約400年時間,約當明末清初之際”。根據《龍津縣金龍峒傣人情況調查》對金龍峒傣人有關姓氏的族譜調查和來源分析認為,傣人定居當地至少在嘉慶末年(1820年)以前,可能有兩大支不同的來源,一支是由越南高平省各縣遷入,另一支是龍州附近遷入。而越南支系的傣人最早來了已有14代,約600年(用人口繁育周期來量化,一代人指“代差年齡”,即相鄰兩代人的年齡差,即本人與父輩年齡的差距。目前我國的一代人約在25—30歲之間,但在早婚早育的年代,約20—25歲為一代。因此20代約400年或14代約600年都只是推算的標準不同而已,但前者的計算相對較為準確)。由此可見,最早居住在金龍峒當地的是自秦漢時期就生活在廣西南部的駱越人即壯族布傣先民,而非其后從越南北部遷入的已有14代的傣人。因此,結合前述地緣說中關于天琴發源地在金龍峒,而金龍峒自古就屬于龍州管轄、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傣人是最早定居在金龍峒的族群;其使用的天琴彈唱經書《塘佛》已流傳了上千年的歷史,可以推測,至少在一千多年以前,金龍峒壯族先民布傣族群已經使用天琴。

2.源自布偏族群

此觀點認為天琴是壯族支系布偏族群獨有的彈撥類弦鳴樂器,天琴在偏人支系中已流傳了兩百多年歷史。

布偏族群居住在祖國南疆十萬大山南麓的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的峒中、那良等鎮,人口約3萬。自稱“偏人”,操偏語。偏人普遍崇信一種被稱為“做天”的原始宗教,其儀式是由俗稱“天婆”的女巫以奏天琴、唱天歌、跳天舞等藝術形式來進行,故“做天”不僅是宗教活動,亦是偏人的一種音樂民俗活動,其中涉及的各種音樂,統稱為“天樂”。“天樂”有著豐富的內容,它既包括偏人獨有的撥奏類弦鳴樂器——“天琴”所奏的樂曲和天婆們在“做天”時所跳的“天舞”,也包括天婆在各類長達五六個小時“做天”儀式中唱念的九種不同的“天歌”歌調。防城縣志載:“今之編人,即古之猹族為初民之使牛耕田者……。編人言語,即猹族言語,融合演變而成村語。”偏人主要靠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為生,是典型的山地農耕族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創造和積累了豐富而獨特的民間藝術。天琴就是長期以來深受偏人喜愛的一種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民間樂器。它既用于獨奏、伴歌,也在歌舞中作道具使用。偏人把天琴寫為箍琴,偏語叫dlngdi—ng(叮叮)。據防城區垌中鎮那莎村天琴老藝人黃文勝、梁光芳等人敘述,天琴流傳了四代,已有二百年歷史。以前天琴主要是天婆使用。據說偏人的祖宗在四五百年前由廣西土著民族遷居此處,由于住在原屬廣東省極偏西部的沿河附近,于是稱為偏人,其主要風俗習慣和語言等都與壯族相似。偏人居住在國境線上,與越南隔河隔山相望,關系密切。前放前遷移現象比較嚴重,大部分偏人為逃避國民黨掃蕩和征兵征糧而逃往越南。據說在越南諒山、太元、安州等地有兩萬多偏人,都是從廣西遷去的。解放后因我方實行減租土改,部分偏人又選擇遷回,但為數不多,因田地遷走時已悉數轉移,回來后生活成為一大難題。據實地采訪調查得知,當地群眾普遍認為天琴屬于外來之物;對于天琴在布偏族群流傳僅有二百年的歷史,當地群眾的觀點基本一致。結合前述幾種觀點的論證,可以判斷,天琴并非為防城區布偏族群所獨有的樂器。

四、結論

綜上所述,關于天琴的發源地,龍州縣有關金龍峒天琴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天琴世家的傳承歷史,流傳上千年的天琴唱本《塘佛》等歷史文獻記載,以及族源說中關于天琴源自布傣族群的觀點和地緣說之本土說中認為天琴的發源地在金龍峒的觀點,均可作為天琴是源于龍州縣金龍一帶的有力佐證;至于天琴產生的年代,結合巫信仰說中提及產生于古駱越巫文化盛行時的觀點,使用天琴的依峒節俗起源時間,以及筆者對最早記載天琴的《龍州紀略》中關于“猥云傳自交趾,其信然耶抑盤瓠之流傳耶”的考證,天琴的早期歷史淵源可以追溯漢代。此外,根據憑祥認為天琴產生于九百多年前、寧明認為產生于三百多年前、防城區認為產生于兩百多年前的說法,可以大致推測,天琴從宋代至19世紀初相繼流傳至憑祥、寧明、防城等地。另據地緣說之本土說中第二個觀點的論證得知,天琴于中法戰爭后流傳到越南。

[責任編輯:覃彩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a毛片|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aaa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女主播|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成人亚洲天堂|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亚洲区第一页|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美女操|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综合久久五月天|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国产在线欧美|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天天更新|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九九九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人人艹人人爽|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